钢琴小品《阿坝夜会》的音乐美学意蕴论文_张贵荣

(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省 成都市)

摘要:中国的钢琴音乐历经几代人的发展,已经在世界钢琴音乐之中有着一席之地,涌现出了许多具有民族风味特色的作品。比如古曲改编曲《夕阳箫鼓》、王建中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浏阳河》。当然这些都是改编曲,在近现代作曲家中有许多人都凭借独特的地域特色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本文将以作曲家黄虎威的创作作品-钢琴组曲《巴蜀之画》之《阿坝夜会》进行相关音乐美学方面的探究。

关键词:黄虎威;阿坝夜会;民族韵味;美

一、作品简介

《阿坝夜会》 选自钢琴组曲《巴蜀之画》第六首,由黄虎威先生创作于1958年,小品《阿坝夜会》是组曲的最后一首。作品展现的是四川阿坝州藏族人民夜晚篝火起舞的热闹场景,是一个单三部曲式结构。

二、民族音乐美学展现

1、中国横向线条音乐的继承

《阿坝夜会》的写作主题引用阿坝州藏区人民民间舞曲音调,中国音乐讲究横向的线条音乐,这种音乐审美以及根于我们民族的灵魂深处。作曲家的创作根民族音乐,虽然现在的器乐作曲技法大多是西洋技法,但作曲家做到“洋为中用”,用西洋技法来做本国民间音乐值得倾佩。作品的右手旋律线条清晰,左手的伴奏短、快、密并处于从属地位,呈现出一幅热闹欢腾而又不失歌唱性之感,这种模式一直保持到作品结束。

2、藏族民间音乐及舞蹈的展现

《阿坝夜会》的首段左手的伴奏采用的是五度和声模仿跳音写作,配上右手连跳的快速旋律进行展现的是藏族舞蹈中粗狂、热情、有力的一面,可以想象这是一群热情似火的藏族小伙子在跳着如扎西德勒、锅庄等热情奔放的舞蹈。

中断转调且整个位置移到高音区,但主题旋律没变,左手的伴奏变为和弦的断奏,轻巧活泼,可以想象前面热情的藏族小伙跳完后由美丽的藏区姑娘甩着长长的水袖为众人带来一曲诸如卓玛、弦子等轻快的舞蹈。

第三部分再现,尾声渐渐消失展现一个篝火舞蹈由人少到众人慢慢散去的意境。

三、“通感”、“联想”的美学心里运用

“通感”又名“联觉”,指的是人们在进行美感活动的时候,人的视觉听觉与其他感觉诸如嗅觉、味觉、触觉相互沟通的现象。“联想”则是由知觉的一种事物想起另一种事物,或者由想起的想起的另一种事物想起第三种事物的现象,本作品涵盖的是“联想”中的“类似联想”。作品《阿坝夜会》采用的是民间曲调写成,民间曲调再加上作曲家的精心构作,使人一听到这个作品旋律就会不自觉的联想到与之类似的画面--即联想到藏区同胞围着一堆篝火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这种“联想”也是我们人体的各种感觉相互联系沟通才能产生的效果。

四、其他音乐美学意蕴

这里主要再从作品音乐的内容、形式美和音乐表演简单探讨,首先明确的藏族民间舞曲节奏加之“阿坝夜会”这个明目的标题让欣赏着很快便能联想到这是属于藏区人民的音乐,这便是“联想-成见-成语”的一个充满绘画性内容的过程。

音乐形式的安排具有连贯性、对比性、平衡性的特点,说它具有连贯性是因为作曲家在写作的时候创作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听众的心理,在音乐材料呈现前后具有延续性的原则,比如本首作品的首段热情洋溢的舞蹈过后紧接着是优美活泼的舞曲节奏,最后又回到第一段的热情。对比性也同样体现在这个地方,首段和中段采用两种不同的藏区舞蹈舞步节奏,并且在音强上也有强烈对比。平衡性,主要体现在左手右手的伴奏和旋律,一直保持伴奏声不高过旋律的平衡性原则,另外作品弱进弱收也是重要体现。

音乐表演在音乐实践中具有“中介”作用,只有具有高水平的演奏方式才能将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情调、画面传达给受众群体。在这首作品演奏训练的时候要抓住两个问题,第一是民族五声音阶的跑动技术,第二是演奏时与作品相匹配的舞蹈性肢体动作。因此加强对五声音阶的练习是解决演奏方面的技术问题,肢体动作则是在气息呼吸上下功夫,采用上下、左右的呼吸韵律,随音乐走向而随之变化,头则需要随作品中的重音处适当的“摇摆、点头”。这些都是为了最后的音乐表演能够将作品的意蕴传达给观众。

参考文献

[1]向乾坤.《巴蜀之画》终极版本释意[J].中国音乐学,2009(02):1

[2]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张贵荣(1994-),男,四川西昌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

论文作者:张贵荣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  ;  ;  ;  ;  ;  ;  ;  

钢琴小品《阿坝夜会》的音乐美学意蕴论文_张贵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