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论文_赵承明

试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论文_赵承明

中煤科工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64

摘要:我国进入新时代后,经济水平得到飞速发展,社会基础性工程得到不断完善,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剧,都为城建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而建筑工程作为城建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被建设和应用。作为民生工程,方便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但随着地质灾害的频发,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在一次次的地震中受到重创。面对这项严峻的挑战,若不能在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那么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结构设计师们在前期设计中要结合实际地质状况,完善抗震设计理念,增强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在灾难来临时,能够将地震灾害危害降到最低。本文在分析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案基础上,结合具体实践,将其有针对性的应用其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引言:

老有所居,居有定所是每个当代人生存的基本保障。但是由于我国错综复杂,西高东低的地形特质,极易发生严重自然灾难,并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也严重危及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因此,提高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成为当前行之有效的办法。只有在建筑设计中,着重发展抗震设计理念,并结合当地实际地势特点,严格遵照抗震灾害标准指南,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抗震设计,相信建筑结构在未来的地质灾害中能够发挥其抗灾积极作用,造福人民。

一、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发展及目标

地震灾害是地壳快速释放能力过程中造成的震动,其爆发快,破坏性强,人为预测难度较高,对建筑物的损害极大。在经历了无数次由于地震带给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巨大损失之后,人类开始研究应对地震的方法。其中,对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研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筑的抗震能力提高,人民的安全也有了更多保障。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总结了以往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和长期从事建筑结构设计时的经验教训,以建筑结构关于抗震理论知识和抗震标准为依据,在当下建筑结构设计中已经对抗震设计有了很好的控制。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抗震设计的目标包含以下两点:①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达标,即在满足国家及行业对于抗震设计标准的同时,满足委托设计单位和开发单位对于建筑结构的实用性,美观性,经济性及抗震的作用;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真正以人的生命安全为目标,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这也是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始终追求的目标,不仅在设计时突出结构特点,功能多样化等功能,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性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了安全和稳定做基础,建筑结构设计必将埋下不可估量的隐患。为实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目标,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根据建筑设计的场地的地质结构和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调研,探索静态的地质情况下也要考虑地震震动时的变动情况,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从而保证建筑的整体质量。

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理念

抗震设计理念,实际上就是通过对建筑在实际地震过程中受到的破创结构,运用地质、建筑知识等和工程建筑经验,总结归纳出一种方法、理念和思路,并对建筑设计进行整体或者细节上构造的全过程。但地震实际上是由于地震波引起一系列的随机性、多变性、不确定性的震动,所以对地震监测目前还是一项很难准确解决的科学难题。但人们在面对这一地质灾害上不能就此束手就擒,通过千百年来的经验积累和逐渐进步的科学技术,建筑结构在涅槃中不断创新、重生,抗震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常见方案

(一)基于建筑结构构造

根据建筑不同的构造,所选用的材料也是千差万别。内在上,建筑构造为混砖石结构,设计抗震方案时,要严格限制建筑高度、层数、体积;对于那些为钢筋混凝土构造的建筑,则要遵守其构件横截面面积和配筋率最小化的标准。外在构造中,则选用防震防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制度上,制定完善、成熟的抗震建筑标准,增强建筑抗震性能的管控能力。同时完善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建筑设计中,针对楼梯、楼层构件等加强联动合伸展,提高整体的承载能力,发挥细节作用,补齐短板,充分发挥整体的积极性能。

(二)基于建筑结构性能

抗震设计方案的制定需与建筑结构自身性能相结合,并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发挥最大效益。这就需要在抗震设计方案中,制定针对不同级别的地震等级的应对标准和性能。结合不同的震级强度所带来的破坏程度,判断建筑整体和部分是否受其影响。同时也注重对于无抗震能力的部位和发挥重要抗震的结构的监控。在地震发生时,建筑在强震过后,依旧要受到余震以及雨水、风力的冲刷,而出现水平位置上的震动,所以对于震后的气候灾害也要注意防范。由此可见,抗震设计中建筑结构性能关乎着抗震效果。

(三)基于建筑结构位置规划

建筑的位置规划对于抗震设计能够发挥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山区等地质条件恶化的地区,平缓、稳定的区域更能发挥抗震效果,因此建筑选址尽量选择地质稳固的区域。除此之外,对于建筑的外部环境也需要重点考虑,减少建筑周围障碍物的出现,位置规划中要制定合理的楼宇距离,增强舒适、采光的同时提升安全感。

四、增强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的对策

(一)合适的建筑场地

我国地震灾害的多发地,多位于大陆板块交界处,地质条件环境复杂的区域。而对于那些地势平缓,海拔低的平原则鲜少发生地震灾害或震感极小,无法产生危害。因此,对于建筑的选址提出了要求,尽量避免地质环境恶劣的区域,这不仅能够更好的发挥建筑抗震效果,也能够尽量减少地震灾害的地理位置。对于土地松软、易液化的区域更是要远离,否则将导致地基无法牢固树立,极易发生建筑倾斜,坍塌的危险。因此,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有关政府部门也要严格管控,划分界限。

(二)提高抗震设计质量

一旦地震灾害发生其威力是巨大的,产生的危害也是无法估计的。所以,建筑建设中抗震性能的发挥至关重要。虽然,我国建筑工程者意识到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但是整体设计水平还较低,设计方案与结构、环境不匹配程度加剧了建筑成本。建筑承重和自身重力的不协调,更使得在发生地震灾害时加重危害力度。对此,要保证前期抗震设计方案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严格遵照抗震标准实施方案,在提高结构性能、承载能力、材料质量上下功夫,在确保建筑稳定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其抗震能力。

(三)建筑结构形式的选择

面对形式各异的建筑结构,如砖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不同的建筑结构,所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地质环境和抗震设计选择不同的结构类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抗震效果。因此要结合实际环境特征合理的选择建筑结构方式。对于地质环境条件恶劣,需要具有高柔软性、变形能力的结构,则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样才能发挥结构和抗震设计的双重效益。同时,针对不同程度的变化也要做出相应的地震承载能力和水平位移可能移动的变化进行调整。

结语:

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关乎着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生命安全,间接关乎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建筑设计者要将抗震设计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逐步完善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案,施工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保障建设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卓.浅析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中国高新区,2018(11):188.

[2]郑海峰.探究抗震设计理念在建筑结构中的体现[J].建材与装饰,2017(32):118-119.

论文作者:赵承明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6

标签:;  ;  ;  ;  ;  ;  ;  ;  

试析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论文_赵承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