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论文_黄珲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论文_黄珲

(广安市前锋区梭罗小学校 广安 638000)

素质教育已经搞了多少年,新课标实施了多少年,创新能力和思维训练喊了多少年,我们承认在某些领域、某些区域、某些教师、某些学校、某些课堂的确很努力,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是,在整体方面,在普遍的学校和课堂,语文仍然是“为分而学,为考而教”,甚至不少的教师仍然处于教学的最低级阶段:照本宣科、独霸课堂、听背记写等。不仅丢失了语文本有的乐趣和功效,而且让学生越来越远离语文,甚至越教越越没有语文味。

语文有它自身的特点和功能,语文教学有它固有的原则和方法,即使考试也不仅仅是个结论的问题,而这些是教师必须清楚和遵守的,但又不只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读读背背是不行的,而是要靠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领会、践行、优化和恪守。

我想,生活化应当是各门学科最初的来源,也应当是教学最根本的原则、最基本的方法吧。如果抛弃或不重视它,无论你把课堂搞得多么天花乱坠,多么精彩纷呈,也必将是浮于表面,不仅不可能真正理解语文,收到应有的成效,而且会让教师和学生越陷越深,越到后来就越困难重重。

我们提倡“有效教育”,不仅仅要尊重学生内心和特性,顺应情感和兴趣,采用合理科学的方式方法,达到学习过程的快乐和轻松,更重要的是所教所学一定要有用!这个“有用”千万不要停留在只是能考出好成绩,而是“实效”,一是它的来源和过程有实感,一是它的归结和运用很实用。这就是无论什么学科,我们都要力求优化为来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从“最初的或原始的可以体会、类通或想象的生活”进入到“体验感悟归结”再提升或优化到“可以切入的实际生活”,只有这样,其他所谓的技能和方法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素质的提高、思维的活化、创新的开拓、运用的实际,这才是“教”的意义,“学”的必要。“无本之源”造成的后果是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徒劳无益甚至适得其反!

语文的阅读和写作是我们教学是重点之一吧,这儿着重谈谈阅读教学如何生活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实际教学中,有教师把课文念一段讲一段,讲的是自己的理解或参考书的解说,重要的、考点就让学生记下来;有教师把参考书上的讲解抄录到自己的教科书的相应位置,上课的时候“引导”学生一一理解,做得好的,设计了程序, 写了板书。

还有的教师很能抓住关键和重点,对于阅读考试中句段的理解花了大力气教学,或是参照参考答案整理答题要点,捉住关键词;或是引导学生抓修辞手法,分析其效果和作用;或是体会句式特点、揣摩语气语调、体会心态心理;或是划分层次,利用结构来理解归纳;或是提炼关键词,关注表达方式,得出结论;或是用删除和对比的方法来把握原句原段的妙处。也有做得更好的教师,不仅总结出体会分析句段的各种方法,而且还归纳出考试解答这类题的方式方法,如总分法、分总法、概括+具体、要点与赋分相结合等等。

我们一方面觉得有老师只是教课本内容缺乏拓展,另一方面发现有老师的确是应试教育的高手。总的来说,实际上是对教育本身的理解和做法不到位。

也许有各种难处,如自我充电不够、对教育缺乏思考和小结、把教师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而不愿意去探索、为了应对考核追求考试分数、迫于家长、社会和学生的认知及现实要求而瞄准“当下”与升学、没有追求创新的环境和魄力、满足于眼下的“优秀”,等等。

是的,我们的教育本身存在很多问题,传统思维和现实状况的制约,考试要求和用人机制的限制,评价目标和世俗眼光的压力,都是让我们的教育脱离本质、缺乏科学和理性、急功近利的重要因素。但是,无论如何,办法总比困难多,在任何情况下,坚守本源和本质是最明智的最科学最合理的也是最有效的做法。比如,我们是要应对考试,是要取得更好的考试分数,是要因为分数和考试成绩升学、获得更好的考核和家长、学生和社会的更高的认同,但是二者就一定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吗?充其量是困难很大。试想,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呆若木鸡,教师徒劳无功,师生艰难困苦,就一定能获得好成绩吗?是否可以寻到一条既科学合理,又快乐轻松的途径呢?我看虽然我们的考试多是重一种结论,可也并不是死板的,那么要能在试卷上回答出理性适当切合实际的答语,最好的途径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教方法和训练肯定是好途径,但绝不是最好的途径,更别说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了。因为任何方法都离不开一个前提——为什么用这种方法,绝不只是因为这种方法效果不错才用它,而是这种方法为什么不错!这就是方法又是怎么来的,获得方法的方法是什么?其实就是还原生活,这是生活本来的样子,所以我们应该这么做,所以这种方法好。

所以,坚持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才是最科学、最快乐、最轻松、最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在此基础上获得的技能、方法和途径才是真正有用的,也才是最好的!

然而,“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也不是一句空洞的话,也不是不能实际操作的。

首先,生活化绝不能死板于一定要“经历”。

可以是经历,也可以是类通体验,还可以是借用和模拟,甚至是想象。

我们知道“万事相联,天下同理”,关键就是如何“相联”。人的大脑有个很大的功能,便是可以调动见闻经历和感受把相关的事物和情理联系起来,教师的能力便是如何让学生调动和联系,能做到这一点便是成功了一半了。

然而要能做到这一点,首先是对教育教学的认知——知识和道理的本源在生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其次每个教师要加强学习,不仅懂得教育的原理和本质,而且要具备丰富的贮备和感悟,否则即使明白怎么做也做不到。其次,生活化不限于内容,还包括对象和形式等。 还要把学生放置于他们的实际生活之中,否则就会脱离实际。有时我们得考虑某个个体的实际状况,自以为的科学不是科学,只有和对象相配合有默契能调动他才是真正的科学。

所谓形式的生活化,就是我们设计的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实际,换一句话说,不能因为要科学,就一定要严谨得令人生厌,“投其所好”才是最生活的,最科学的。所以,设计语文课堂不仅需要备教材的文本内容,参考传统的权威的解说,关注考试要求的侧重点(更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虽然不能说考点就是重点,学生需要学的,能学会的才是重点,但考点却是知识和能力系统中的要求),还要备学生的实际状况(知识的、能力的、生活的、心理的,等等),更要备如何把内容与学生实际结合的方式和方法。我想,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一定科学、快乐、高效。

第三,生活化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既然是生活化,就不能死搬硬套。因为生活本身在常变常新,学生的经历、视野和体验也在常变常新,现实的要求也在更新提升。此一时彼一时,不能“一招行骗天下,一式走完终身”,“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生活有多精彩,语文就有多精彩;每个孩子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所以,作为教师,不能缺少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对教育对象和教育状况的时刻关注和更新。教师是用智慧工作的!

第四,生活化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本来就是原则和本源,所以绝不是高不可攀的,它一定充满乐趣和灵性。一个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思考和探索教育的教师,可以把任何一个教育本质和原则、方法和途径应用自如。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勤于实践,敢于开拓,勇于探索,常于总结,一定可以找到规律,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也不例外,包括与之相关的方式、方法,甚至如何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规律也不是死板的,这本身就是规律的规律。

我想,一个语文教师能努力去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那他的工作会更有乐趣,更切实际,更受欢迎,更能出成绩。因为他的学生被你在尊重实际的情况下点活了!

论文作者:黄珲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3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6/30

标签:;  ;  ;  ;  ;  ;  ;  ;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论文_黄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