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_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_教育论文

改革和发展基础教育的若干策略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为全国人民描绘出未来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蓝图。实现这一远景目标的关键在于实行两个转变: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而实现这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至关重要的一着是确保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实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蓝图的实现,必须要有教育战略相匹配,而教育战略任务的实现必须通过恰当的策略来一步一步完成。毛泽东同志很早就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可见策略的重要性。策略是决策在运筹具体工作时的思路、方法、谋略和领导艺术,是为实现战略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它要求我们从大内部关系与外部环境、有利与不利、主要与次要、一般与特殊等诸多因素和矛盾现象中综合考虑,寻找出最佳工作方案、办法和措施。战略所规定的主要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基本上是不变的;而策略则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战略原则许可的范围内,它随着形势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变换。对于教育战线的负责同志和学校领导来说,要很好地驾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必需增强策略意识,善于在“谋全局”的前提下,多从策略上考虑问题,努力提高自己研究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与水平,主动制定相应的策略,及时将新矛盾转化为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新机制。

本文就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策略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要坚持“重点突破”的策略。教育要适应“九五”期间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最大的难点,还是在于提高国民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普九”是基础。在现代社会,只有全体劳动者起码接受初中以上的教育,才能为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创造基本条件,才有可能提高工农业生产中科教因素的比重,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从战略上看,本世纪末不如期基本实现“普九”,不仅影响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施,而且到下世纪头10年,教育将会跟不上开始实施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因为到那时,对国民受教育平均年限的要求还会更高。所以保证本世纪末基本实现“普九”,是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战略意义外,所谓“重”,还表现在教育内部的“四多”方面。也就是说,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普九”阶段受教育的人数最多,所需教育经费最多,所需校舍最多,所需教师最多。随着“普九”战略的提出,在整个教育阵线上,初中阶段的教育便成了薄弱环节。不攻克这个薄弱环节,其他教育的发展也会受影响。因此,一定要形成共识,始终坚持义务教育这个重点。

真正保证重点,应做到这样几点:一是教育投入重点保证。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首先要保义务教育的需要。这就要求,财政切块时,要把教育这块切得大一些,真正落实义务教育的投入以败政拨款为主。教育内部在分切“蛋糕”时,应优先把义务教育所需经费打足一些,这是不能动摇的方针。在制订地方性投资政策时,更要向义务教育倾斜,为义务教育开口子。这方面,应有些“借鸡生蛋”、“借路行车”的策略办法。其他教育的发展,也不得挤占和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二是领导精力重点保证。在领导议事日程中,始终要把义务教育摆在第一位;政府议教和教育决策,要优先解决义务教育的有关问题;工作布置、教育评估、教育督导,也要把义务教育作为主要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把手”应亲自抓义务教育,以便协调各方面关系,保住义务教育重点。三是破“包”保重点。保证义务教育重点,决不意味着限制或牺牲其他教育的发展。相反,要以新的机制和动力,给其他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这就要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比如职教和成教,应走主要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的路子。普通高中在坚持国家办学为主的同时,也应实行多种形式办学,通过教育成本分担的办法解决部分教育投入问题。这样可以缓解财政压力,更多地扶持义务教育。对社会办学的积极性要加以引导,吸引部分力量加入义务教育阵营,创造性地解决办学形式等问题。将其他教育放开搞活,对于保证“普九”重点,可以说是一种“以迂为直”的策略。通过放开其他教育,达到保住“普九”重点的目的。既做到“重点突破”,又能“全面兼顾”,全盘皆活。

二、在基础教育的发展步骤上,要坚持“区域推进”的策略。实施区域推进,首先表现在事业发展上有先有后。就全省而言,要求本世纪末基本实现“普九”,城市和发达地区应适当提前,大部分地区应如期普及,少数贫困地区可以在下世纪初实现这一目标。目前,各地都在按规划推进,不少地方还呈现出提前完成规划的趋势。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根据我省实际,可分为三个层面推进。城市市区应加快高中发展步伐,本世纪内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城郊和县城关镇以及大部分中等发达地区应在巩固“普九”成果的基础上,适当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为普及高中打好基础;少数贫困地区应以“普九”为主,高中教育要稳定现有规模。区域推进,还表现在质的个性方面,允许各地形成区域性特色。各级各类学校虽然有基本的标准,但这并不是千校一面,全省一个脸谱。在教育思想、办学模式、管理方式、教育方法等方面,应鼓励和提倡各地各校形成特色。事实上,我省很多地方作了成功的探索。如长沙市的普教职教互相沟通,高二后分流的结构改革;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寄宿制办学形式;汩罗市以评估为核心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耒阳市的乐园教育;还有师大附中、长沙市一中的理科教育实验等等,都表现出浓烈的地域特色。“区域推进”策略的实质是因地制宜。这要求我们对本地经济、社会和教育等各方面的情况综合把握,并根据实际分散决策,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同中求异,以求更有效地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要坚持“内涵发展”的策略。基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中小学不能企业化,不能市场化。发展基础教育,必须坚持和完善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但在这方面,要处理好“增加投入”和“提高效益”的关系,走好内涵发展的路子。我省目前小学平均每校有学生158人,初中平均每校538人,高中平均每校有学生478人,这显然规模偏低,难以提高规模效益。因此,必须加快调整学校布局的步伐。调整布局的重点在中学,撤区并乡后,对有些学校该撤的要撤,该并的要并,同时防止教育资源流失。高中布局由县统筹,可考虑每10万人口办一所。调整布局的难点在小学,制约因素较多,困难较大,既要考虑生源和规模,又要考虑学生就近入学,还要做好思想工作,保护基层和广大群众的办学积极性。今后,教育投资的重点,应放在调整布局后定下来的学校,使之充实、完善和扩大规模。此外,要优化资源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进入学校,都应有科学的配置和利用,否则,就会出现资源闲置或结构性浪费。目前,在一些城镇学校,人员严重超编,非教学人员比例过大,而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学校,却存在师资严重不足问题。学科配套差异也较大,超编学校学科教师有余,有的学非所用,未能发挥特长;则缺编学校却迫切需要此类教师。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布局不合理,有些学校生源不足,造成校舍过剩,而另一方面,公用经费紧张,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难以进行,必要的实验课也难以开出,这些都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研究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方案,如确定学校规模,制订出合理的教师工作量标准和各类人员编制标准,制订学校条件装备配置标准,制订各类学校经费开支标准等,然后按照标准,使各类教育资源以一定的优化组合形式流向学校,提高综合效益。

教育的内涵发展,还有一个加强管理、提高管理绩效的问题。学校要搞好内部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开源节流,精打细算,管好用好仪器设备。还应加强教育审计工作,防止资源流失。

值得指出的是,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认为搞内涵发展,就不再需要新建学校,不再需要增加教育投入,这是对内涵发展不正确的理解。所谓内涵发展,是强调资金、人才和技术的密植,实行规模经营和管理高效化。它同样要求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以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但同时要注意,在目前情况下,学校的建设不要攀高标准,应以数量足够,质量保证,能适应本地“普九”要求为原则,一味去追求高标准,既脱离了经济的承受能力,又会延误普及的时限和要求。

四、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要坚持“主动适应”的策略。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有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方面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要从市场经济中获得教育发展的动力。其中,各级各类教育的“适应性”是具有不同特征的。一般说来,层次越高的教育,商品性服务的成份就越大,如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其服务基础教育的服务属于公益性服务,更多的是间接面向经济和社会。怎么个“间接面向”?关键是要不折不扣地落实素质教育。我认为,素质教育,这是基础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结合点。扎扎实实为学生打好了全面素质基础,我们的基础教育就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当前要特别强调的,一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二是要教会学生求知、求能,包括在基础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总之,必须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加大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基础教育要更高地举起教学改革大旗,高奏素质教育主旋律,进一步围绕“深化”两字,在教学思想、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整体改革。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要求我们改革高中教育模式。国家教委这方面的思路是:一部分普通高中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大部分普通高中,通过分流,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的学校;少部分普通高中可试办成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各地可举办少量侧重外语、体育、艺术以及加强某一学科的特色学校或特色班。对于上述四种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我们要认真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普通高中办学模式。从我省看,要继续办好重点普通高中,推行先进的教育思想,促进教育现代化,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的合格新生,为发现和培养社会英才打下基础。同时要加强一般普通高中的建设,办成为学生升学和就业打基础的具有两种功能的学校。要以县市为单位对普通高中进行一次布局调查和办学评估,对布局不合理、办学水平低的学校,要果断进行“关、转、并”。保留下来的普通高中要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办学效益。这类高中可以实行高二后分流,也可以开设职业技术选修课,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训练,为他们就业打好基础。还要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沟通,实行双学历制。高二以后,可以鼓励一部分学生分流到职业高中或职业中专,接受一年的职业技术教育,经考试考核合格,同时发给普高和职高毕业证书。这种做法有利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也有利于为社会提供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

五、在营造教育的有利环境方面,要坚持“审时度势”的策略。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环境有较大的依赖性。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环境,就要善于审时度势。“时”和“势”属于客观实际,“审”和“度”属于主观认识。审时度势就是正确把握客观形势和社会环境,既看到有利的一面,又看到不利的一面,及时作出正确处置,特别是要发现和捕捉那些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机遇,并驾驭机遇,使之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和有利条件。

当前,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对教育的有利因素是较多的,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应抓住这个机遇谋势造势,把文章做好,积极主动地创造有利于教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在“造势”方面,我认为要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教育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在贯彻执行《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中,大造“科教兴国”的舆论声势,营造“科教兴湘”的社会氛围。这种“势”一旦形式,就会产生更多的有利于教育的机运,那些不利于教育的因素就会转化,社会各方面的形势就会朝着有利于教育的方向发展。那么,在解决教育的具体矛盾和问题中,就会赢得更广泛的支持。此外,要依靠“民势”,在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下,引导广大群众进一步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只有保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办学热情,教育改革与发展才会有无尽无穷的动力。造势,是将客观存在的机遇加以“放大”,从而产生更大的幅射效果和社会影响,达到营造教育有利环境的目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以多种途径,包括借助新闻媒介的力量,做好“造势”工作,教育报刊更应义不容辞地作出努力。

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在比较复杂的因素中寻找机遇,变不利为有利,化阻力为动力。机遇,有时是具有双重性的,我们应学会趋利避弊。比如去年上半年治理中小学乱收费被列为行业不正之风来治理,在一些人看来,这会给教育增加压力,影响教育的发展。但我们认为,属于教育部门和学校乱收费行为,确实应坚决制止,这有利于在社会上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同时,要说清乱收费的原因,其根子在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并且乱收费中不少是非教育部门的“搭车”行为。这样,增强了社会对教育的理解,许多地方在治理中小学乱收费中,都把财政增加教育投入作为重要措施。似乎对教育不利的现象,反而成为了增加教育投入的一次机遇。

这里,我要提到一个教育的热点问题。在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过程中,教育领域出现了不少新的困难和矛盾,有些已引发成教育热点,这些热点的范围和层次在扩展,公众参与程度也越来越高。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看到教育热点不仅具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具有消极的一面,在一定的条件下,积极与消极两方面会相互转化。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持消极心态,会导致被动局面,如果持焦虑心态会导致盲动局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建立起与深化教育改革相适应、相协调的解决教育热点问题的有效机制,我以为一要正视热点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的,必然的,因为是改革进程中的矛盾碰撞,不必大惊小怪,这是解决热点问题的前提;二是按照教育的法规,从实际出发,适时的确定解决问题的政策、办法,不使问题搁置是解决教育热点问题的关键;三要引导热点问题向积极的方向有序发展,不要使问题成为社会的消极因素,是解决教育热点问题的目的。

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增强策略思维,讲究策略艺术,不断提高运筹策略的水平。为此,我们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策略方法,学习邓小平策略思想。当前,特别要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一文(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第二部分)。这篇文章所谈的12个重大关系,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政略,又是改革开放中重大策略问题,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策略思想光辉。对于我们提高策略水平,正确把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策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策略艺术具有丰富的内容,我体会:

一是注重科学性和可行性。从策略出台的过程看,一般应经历几个科学阶段:提出问题,调查研究,收集信息,拟定方案,优化选择,可行性论证等。对策略的可行性,要进行反复论证,做到慎之又慎。一着不慎,或朝令夕改,往往会影响全盘。出台教育策略,切忌草率行事,必须建立在有力、有利、有把握的基础上,并认真做好实施的准备和组织工作。

二是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谋势重于谋子。”这个“势”,就是全局和整体。教育系统线长面广,方方面面的问题都需要解决,制定策略时,应从整体、全局着眼,既要考虑教育内外部关系,又要考虑教育内部之间的关系,各项策略相互照应,互为补充,强调整体效果。在解决眼前问题时,应放眼将来,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有些事情,尽管从眼前看是有利的,但从长远看未必有利。比如盖学校,现在需要多盖一些,但同时应对本地人口控制加以预测,对将来教育资源如何利用进行统筹考虑。总之,各方面的策略,应构成有机系统,发挥整体优势。

三是注重预见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出了问题才采取对策。为了避免工作损失,应努力增强我们的预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善于预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主动制定教育策略是非常重要的。预测,是制定策略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要善于创造,“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我省教育经费“五个口子”等,都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贯彻《纲要》,虽说中央和省里已有政策,但还需要层层根据本地具体情况进行再创造。没有创造,就不会产生富有生命力的策略。制定有效策略,必须创造、创造、再创造。

标签:;  ;  ;  ;  ;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