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郑彬

湖南省宁远县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600

摘要:目的:分析促肝细胞生长素应用在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情况。方法:择取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我院接收确诊的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病患72例随机分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分别对两组病患实施常规的保肝治疗与促肝细胞生长素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总胆红素(TBIL)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水平上降低的程度更为明显,且肝功能的恢复率也比较高,比较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对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治疗中,选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进行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更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促肝细胞生长素;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临床效果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hepatocyte growth promoting factor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injury caused by tuberculosis. Methods:from January 1,2016 to December 2016 this 31 day I received hospital diagnosed 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patients 72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with 36 cases in each group,respectively for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treatment of conventional and pHGF intravenous infusion therapy,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fter treatment effect. Results: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the treatment group in the total bilirubin(TBIL)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lower level is more obvious,and the recovery rate of liver function is relatively high,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 Conclusion:in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the effect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on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is more significant.

Key words:hepatocyte growth promoting factor;tuberculosis drug;liver injury;clinical effect

当前我国人民发生结核病的概率呈现出逐渐递增趋势,导致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也逐渐增高,不但对结核病治疗的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还有可能因肝功能的严重异常而中断结核治疗,造成治疗失败[1]。因此,对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必须做到尽早发现和尽早治疗,对于有效提高肝损害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研究针对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我院接收确诊的72例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病患进行对比研究,分别实施常规的保肝治疗与促肝细胞生长素静脉滴注治疗,具体结果汇总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我院接收确诊的72例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病患,病患在临床上表现皆有不同程度咳嗽、咳痰、盗汗及发热等,经CT与X线片检查时,显示结核呈浸润状影,其痰涂片多呈阳性,大部分在抗结核治疗一个月后发生纳差与尿黄等症状,且结核肝功能检测结果中皆确诊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所入选的72例病患中,男性和女性病患的例数分别是39例和33例;年龄范围在18岁~68岁间,年龄中位数则为(36.7±2.4)岁;将其分对照组各治疗组各36例,在临床资料对比中,未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病患实施常规的保肝治疗,选用2.5g的维生素C和0.2g的辅酶A、40mg的三磷酸腺苷融入到5%葡萄糖溶液250ml当中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一个月。

给予治疗组病患实施促肝细胞生长素静脉滴注治疗,首先行常规的保肝治疗,用药方法和对照组相同,在此基础上使用80mg促肝细胞生长素,将其融入到5%葡萄糖溶液250ml中行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一个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病患在接受治疗后的总胆红素(TBIL)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水平降低的程度,降低程度越大,治疗效果更为明显,同时观察病患的肝功能恢复率。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有的数据选择SPSS18.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由均数±标准差( ±s)来表示,比较由t检验,计数资料则由率(%)来表示,比较由χ2检验,组间统计差异以P<0.05代表有实质意义[2]。

2.结果

2.1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TBIL、ALT水平无明显区别,分别给予对照组与治疗组病患实施常规的保肝治疗与促肝细胞生长素静脉滴注治疗,经治疗后,治疗组的TBIL、ALT水平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明显(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肝功能的恢复率

分别给予对照组与治疗组病患实施常规的保肝治疗与促肝细胞生长素静脉滴注治疗,治疗后,对照组36例病患中恢复正常的例数是29例,恢复率为80.56%;治疗组36例病患中恢复正常的例数是35例,恢复率为97.22%,可见两组比较存在明显的区别(P<0.05)。

3.讨论

药物性肝损害指的是在治疗过程当中因药物毒性损害或者对药物过敏而引发的肝脏疾病,也可以称作药物性肝炎,从理论上说,通过肝脏代谢的药物都有可能引发药物性肝损害。而在使用抗结核药物的过程中,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是最为常见和危害最严重的并发症,许多病患都需停止抗结核的治疗,而停止治疗后引发的肝衰竭和死亡情况对病患的生命带来巨大威胁[3]。此外,在临床上使用的抗结核药物多为联合用药,且每个药物对于病患肝脏带来的损害都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在治疗后1~8周是肝脏损害发生比较频繁的时期。抗结核药物与其代谢产物会对肝细胞带来直接的毒性,且对剂量较为依赖,导致部分病患会发生特异质反应,者可能和免疫反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导致个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4]。结核药物性肝损害不但对结核病治疗的效果产生不利影响,还有可能因肝功能的严重异常而中断结核治疗,造成治疗失败,从而危害病患的生命健康。

促肝细胞生长素是一种小分子的多肽类活性物质,其可以有效促进新生细胞DNA的合成,以此加快受损肝的线粒体与粗面内质网恢复,促使干细胞的再生,有利于组织的修复。同时,该药物还可以改善枯否细胞吞噬能力,避免毒素的出现给肝细胞造成进一步危害,从而促进肝细胞的有效恢复,且对于四氯化碳所诱导引发的冠心病也有比较显著的保护效用[5]。

为了进一步分析促肝细胞生长素应用在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情况,本研究择取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间我院接收确诊的36例对照组与36例治疗组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病患分别实施常规的保肝治疗与促肝细胞生长素静脉滴注治疗,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在TBIL、ALT等水平上降低的程度更为明显,且肝功能的恢复率也比较高,可见两组比较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总之,对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治疗中,选用促肝细胞生长素进行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更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娟,冯萍,江峰,唐红.药物性肝损害防治现状[J].现代预防医学.2013,23(06):58-59.

[2]禹铮,贾继东.药物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诊断规范及停药标准[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14(09):96.

[3]付国印.对153例药物性肝损害事件的临床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7(10):172-173.

[4]巫天霞.药物性肝损害5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31(03):2013-2014.

[5]杨春三.浅析临床常见药物性肝损害与预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8(05):302-303.

论文作者:郑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2

标签:;  ;  ;  ;  ;  ;  ;  ;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郑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