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超选择性栓塞术预见性护理的应用论文_韦海珍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介入室 广西贵港 537100

【摘 要】目的:观察对颅内动脉瘤超选择性栓塞术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将我院2014年1月预见性护理实施后52例颅内动脉瘤超选择性栓塞术治疗的患者设为观察组,2013年1月-2013年12月常规护理的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血栓栓塞等并发症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8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9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动脉瘤选择性栓塞术后患者受刺激、行为或护理不当可出现不同的并发症,预见性护理的实施可减少诱发因素,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超选择性栓塞术;预见性护理;应用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是由于动脉壁薄弱处病理性膨出所致。可导致剧烈头痛,严重的患者还会发生神经功能障碍和意识丧失[2-3]。超选择性栓塞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微创术式,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治疗并康复,但也不乏出现一些相关的并发症[4],影响了手术的成功率。为此我科对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了相应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并于2014年1月起实施,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1月颅内动脉瘤超选择性栓塞术患者52例为观察组,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52.8±11.5)岁,动脉瘤部位分别为左侧大脑后交通动脉20例,右侧大脑前交通动脉18例,大脑中动脉14例;2013年1月-2013年12月颅内动脉瘤超选择性栓塞术患者46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8例,女18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0.7±13.1)岁,动脉瘤部位分别为左侧大脑后交通动脉18例,右侧大脑前交通动脉17例,大脑中动脉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动脉瘤所在部位、手术方法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手术方法

采用Seldingers法,所有患者患者均于全麻下行左或右动脉穿刺插管,先行脑血管造影,确定瘤体位置、大小等,再微导丝引导下将导管经椎动脉或颈内动脉送入至动脉瘤内,将长度、直径合适的微弹簧圈置入动脉瘤内直至栓塞满意后,再次造影,确认载瘤动脉供血正常,动脉瘤栓塞满意后将所有导管撤出,加压包扎穿刺点。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入院后先协助患者完成相关检查,确定治疗方案后简单介绍超选择性栓塞术方法、治疗目的和注意事项,术前做好准备,包括常规造影导管器材仪器、微导管、各种型号的微弹簧圈及抢救所需器械、药品等,患者入室后协助其仰卧于导管床上,开放静脉通路,连接多参数心电监护仪,随时对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等进行监护。术中密切配合并加强对血压、瞳孔等的观察;术后第1d绝对卧床,限制活动,保持大便通畅,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并严密监控生命体征、意识、瞳孔、语言、四肢活动及感觉功能等变化,出现异常立即报告。观察组52例患者针对颅内动脉瘤超选择性栓塞术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给予预见性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心理预见性护理。患者入院将其安排在安静舒适的病房,保持安静和减少人员进出减少不良刺激;在护理过程中加强护患沟通和观察,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努力寻找心理应激源并及时给予安慰,通过认知干预和成功病例,让患者和家属了解手术的目的和方法,对其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以消除或减轻患者的恐惧和紧张心理,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和治疗信心;②行为预见性护理。治疗方案确定后,指导患者练习术后卧床的体位、床上大小便、咳嗽及活动方法等,以满足术后绝对卧床的需要;③术中预见性护理。全麻成功后再插入导尿管,以减轻不良刺激;术中严格无菌操作,传递物品器械时,避免跨越无菌区;术中随时关注加压输液器内液体,保持静脉通道安全畅通,为了预防导管及鞘管内血栓形成,持续行导管内双路加压生理盐水冲洗。④术后预见性护理。首先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干预,嘱其多进食粗纤维、高热量、易消化及高蛋白食物,保持大便通畅,7例便秘患者遵医嘱给予缓泻剂;其次指导患者术后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早日排出,在绝对卧床期间将床头抬高15-30度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等并发症;为了预防肺部感染,定时为患者翻身,扣背,以防肺部感染;第三,由于术后患肢需伸直制动8h,大多数患者难以耐受,在这段时间一方面通过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疼痛阙值,另一方面通过轮流向健侧翻身20-30度或向患侧翻身60度卧位交替,在髋关节伸直的前提下适当弯曲小腿,轻度活动健侧下肢等方法减轻患者不适和疼痛,以降低再出血或脑血管痉挛的发生。⑤并发症发生的预见性护理。输注降压药时使用可调节式输液器,并根据患者的敏感性和基础血压对滴数进行调整,保持血压平稳;术后准确记录出入液量,保持各种管路通畅,预防逆行感染;术后鞘管拔除后穿刺侧肢体严格制动并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如有不适或发生出血及时处理。⑥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1)动脉瘤破裂:是治疗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术中判断该并发症最直接的依据是术中造影剂外泄,血压升高等。应立即应用肝素和鱼精蛋白,并协助医师尽快完成手术。术后判断该并发症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如患者突然出现血压增高,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加重应高度怀疑动脉瘤再次破裂,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开颅准备。(2)脑血管痉挛:术中密切注视显示屏影像可及时发现。出现脑血管痉挛时立即报告医生并暂停操作,适当退出导管,遵医嘱配好罂粟碱协助医师行血管冲洗,待痉挛解除后再行手术。术后密切观察,如患者出现肢体偏瘫、进行性意识障碍或失语时可能为术后脑血管痉挛,立即报告并协助扩容解痉挛治疗。(3)血栓栓塞:术后密切注意患者四肢活动情况、语言和意识状态、感觉功能等,如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失语、偏瘫等可能为血栓栓塞,及时报告并遵医嘱扩血管、扩容、抗凝等处理。(4)穿刺部位血肿:是由于穿刺部位出血引起的,护理时观察穿刺部位可发现血肿,小血肿可自行吸收,出血量大可先局部冷敷,后期热敷理疗。

1.4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动脉瘤再次破裂、脑血管痉挛、血栓栓塞、穿刺部位血肿发生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血栓栓塞1例,3例穿刺部位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7.89%,而对照组患者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等并发症11例,发生率为23.9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讨论

传统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方法为外科开颅夹闭动脉瘤。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栓塞术逐渐应用于临床,使手术简单化和微创化。超选择性栓塞术是将长度、直径合适的微弹簧圈置入动脉瘤内,在载瘤动脉通畅的前提下使其致密盘曲地填塞瘤腔,达到治疗目的。相比前者具有操作简便,可控性好,创伤小的优点,使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的改善。但相关文献及我院实施情况显示,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仍较高[5-6],为此我院在提高操作技术水平的同时对护理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对前期护理方法和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了相应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心理认知干预,术中加强配合,术后通过心理干预和卧位交替变换等,患者围术期的心理状态明显改善,术后的疼痛和不适感明显减轻,消除和减少了不良刺激,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血栓栓塞1例,3例穿刺部位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7.89%,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不可否认操作熟练和技术水平等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预见性护理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传统常规护理方法缺乏预见性,随意性较强,对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认识不足,因此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预见性护理针对常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进行护理,可防患于未然,是较适用的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戎金花,李巧玉.颅内动脉瘤超选择性栓塞术患者常见并发症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1):69-70.

[2]张红梅.弹簧圈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全麻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30):21-22.

[3]张建男,何亮,左四琴,等.预防患者术中知晓的早期心理干预——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中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0,31(24):58-59.

[4]胡小萍,吴小兵,刘彩萍,等.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5):1392-1394.

[5]杨俊英.人性化护理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1):99-100,108.

[6]李红月,倪宝英,吉华芳,等.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栓塞术的围术期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9):44-45,52.

论文作者:韦海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6

标签:;  ;  ;  ;  ;  ;  ;  ;  

颅内动脉瘤超选择性栓塞术预见性护理的应用论文_韦海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