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偶然性反驳_必然性与偶然性论文

两种偶然性反驳_必然性与偶然性论文

两类偶然性驳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偶然性论文,两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3909(2000)03—0056—03

多年来,哲学研究中不少论者提出“两类偶然性”观点,多以现代科学中的某些材料,如微观领域深层次物质的变化、热平衡系统二极相变、生物大分子DNA自我复制中的突变, 以及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巧合”、“意外”事件等,说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两类不同的偶然性”,有的称“内部偶然”和“外部偶然”、“规律性偶然”和“非规律性偶然”〔1 〕,有的则称“正常的偶然”和“反常的偶然”、“顺序的偶然”与“背序的偶然”、“一般的偶然”与“特殊的偶然”等等〔2〕。

“两类偶然性”的观点提出了在偶然性与必然性理论上值得探讨和阐释的问题,不无一定的启发性。然而,论者在引用材料和分析上则是片面和肤浅的,往往是从事物表面现象看问题,带有盲目性,其结果未免是造成某些混乱。

正如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范畴一样,偶然性在存在形式上当然可以多种多样,但“两种偶然性”观点最大问题是承认世界上有些现象和事件是“不受规律支配的”没有内部隐藏着的必然性为依据的”“纯偶然”,是完全随机的“巧合”。这种观点在当前国内外哲学界不无一定趋势。它实质上割裂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互关系,重新走向非决定论,因此也必然会在科学认识和实践上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果说世界上有些现象是无必然性、不受规律支配的,那就是说人们对这类现象不能进行科学研究和理论概括。正如恩格斯说:“在必然的联系失效的地方,科学便完结了”〔3〕,当然对它也不能认识和把握, 更谈不到改造,那样必然陷入不可知论。事实上,世界上不能进行科学概括、不受规律支配的“纯偶然”并不存在。

研究事物的必然和偶然,一个关键问题是必须把事件或现象所在的事物系统和发展过程的逻辑序列弄清楚。如果事件所由发生的系统结构和具体过程不确定,就无法确认其必然性。由于世界上各种事物和过程处于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干扰中,每一事件除保持自身发展变化外还可能受另外事物系统的作用和干扰而参与其它过程的运动和变化,这给人们认识事物的必然性带来困难。处于不同事物或过程交叉点上的某种现象,对其中一事物或过程来说并非必然的,但不等于说对另外系统或过程来说不具有必然性。我们只有把事件或现象所固属的不同系统或过程弄清楚,才能找到其内部隐藏的必然性。自然科学研究中,为了确定某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通常把它放在最少外部干扰的环境里,例如“理想气体”、“真空”、“失重”等条件下进行观察、实验,就是这种道理。“两种偶然性”论者首先就是忽视了事件所由产生的这种复杂性,因而得出有些现象无必然性的错误结论。

例如,有论者举出植物生长过程中出现的所谓“种瓜不得瓜,种豆不得豆”的现象,以此说明“反常”、“背序”的偶然性存在。这里显然是把两个不同系统的问题混淆在一起。我们知道,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有可能因发生诸如虫害、涝灾或人为因素等而提早死亡甚至变态发育,然而这类现象完全是由于其它系统的干扰或人的活动施加于它的,它应该扩到大生物链的更大范围去研究,决不能以此推翻植物自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这一客观必然性。某一现象对该事物系统看起来可能是“不正常”、“背序”的,但在其所属的大系统中则是正常的、必然的。任何时空都不存在离开必然性的偶然性。

对于某些所谓“巧合”事件也是如此。有人曾举例:“一只鸟在天上飞,拉下的屎正好落在一个路人的头上。”并说“在这里,我们确实无法找出什么内在的必然性”。〔4〕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 鸟屎落在路人头上这一事件对行人来说确无其必然性,因为它本不是由路人这一对象产生的,也不属于路人活动的内容和运动趋势。这一事件本来发生在另一事物系统和过程上,即人与鸟相互关系链条上。在这个人、鸟相处的生物世界上,人与鸟必然发生各种各样的相互干扰,象鸟屎落在人身上这类现象并非是稀奇的、纯偶然的,在一定条件下它必然发生。这在世界上每天不知发生多少次,怎能说“无法找出内在必然性”呢?

当然,事件是否具有必然性根本的还不在于出现次数多少,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排除“巧合”性,而在于是否有其产生的内在根据。黑格尔说:“根据自身,每一个在本身中便是必然的东西”〔5〕。 世界上无论多么随机、巧合的事件都有它产生的内在根据和具体条件,因而都存在某种必然性。意识现象在浩繁宇宙间只产生于地球这一个行星上(仅据目前人们的观察材料而言),其或然率可以说是无限分之一,但决不能由此说意识现象的产生是纯偶然的,自然科学越来越以大量材料证明它是地球物质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

可见,并非是某些偶然性不具有必然性,而是人们把固属于不同事物系统或过程上的事件混同起来,把本属于它事物系统上的事件看成了该事物的事件,因而找不到其必然性。或者说,事物现象并非存在两种根本不同的偶然,而只有一种性质的偶然,它们的区别只不过是分别发生在不同事物系统或过程上,受不同必然性支配,因而出现了看起来显然不同的现象。

当代,被称为物理学“第三次革命”的弦理论,是探索微观世界物质运动最前沿的理论,它揭示出在极小尺度上(相当于核子尺度10[20]分之一的普朗克尺度)物质运动几乎是现有任何一种作用力理论所无法描述的。然而这决不意味着在极小尺度的世界里失去了必然性。相反,科学家们对寻找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作用力——多种力的“大统一”理论,更加乐此不疲。弦理论说明,即使在我们这个世界的最深处,物质运动并没有脱离其规律性,相反,各种物质运动的联系更加普遍和统一。科学的每一步前进都使人们对事物运动和必然联系做出更深刻、准确的描述。正如英国科学家P·C·W ·戴维斯在《超弦》一书中所说:“弦理论事实上是一个引力理论,甚至可能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理论。”“它最终会给出一种关于自然界所有粒子以及相关作用的定量描述,……人们可以声称它是简化主义的顶峰,因为我们终于能够找到构成世界最小单元并且因此阐明宇宙发展的基本原理。”那种所谓在微观领域物质运动“没有必然性”,不可描述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在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互关系问题上,恩格斯曾有“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的说法〔6〕。 这里的“补充”和“表现”显然是一种通联关系,应理解为既是补充又是表现的意思。无论从原文和这句话本身丝毫看不出是指两种不同的偶然性——“必然性之表现”和“必然性之补充”的偶然性。

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也即是一般与特殊、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必然性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列宁还说“必然性=‘存在的一般性’(存在中的普遍性)”〔7〕。 必然性若不以偶然的形式表现出来便不能存在,而偶然性若不表现必然性它也不能出现。由于偶然性是事物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比必然性更丰富多样、具体生动,它是事物的个别的、不稳定的联系,往往对必然性发生或多或少的偏离,又不断以许多新的东西为必然性开辟道路。任何偶然性都是特殊的,所谓“一般偶然性”是不能成立的。所以说一切偶然的东西都是这样那样地补充必然性。如果说偶然性不能补充必然性,那么它也不可能表现必然性。在这里“补充”即是“表现”,“表现”也即是“补充”,它们是统一的。世界上不存在那种只“表现”无“补充”或只“补充”不“表现”的两种截然分明的偶然性。例如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要通过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或方式这种偶然性表现出来,而各国建设的具体实践又必然或多或少地补充和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原则。有哪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只是“补充”而不是“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性呢?

“两类偶然性”论者不仅提出了所谓“非规律偶然”和“反常”、“背序”、“特殊”偶然性的新范畴,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这类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然而对他们所举的许多事例只要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其实都是没有离开必然性的。

例如,在物种衍化中,有些论者只讲生物个体DNA 分子在自我复制中的差错或突变这种几率极小的“纯偶然”所起的决定作用,他们却只字不提物体的遗传基因和环境等重要因素的作用,这显然是对生物进化论和现代生命科学缺乏全面了解,甚至走向以莫诺为代表的典型非决定论。

在热平稳系统的二极相变中,当磁铁分子运动到达临界温度时,会发生由无规则到有规则的突变,这时磁距采取的方向是随机的,这在有些论者看来完全是“纯偶然”在起决定作用。然而,凡具有普通物理学知识的人都知道,热平衡系统的二极相变完全是由物质运动的特殊规律决定的。磁铁的极性突变关键在于“临界温度”,而它又是由磁铁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是必然的。在物质运动的时空中,“方向”本是相对的,并无什么实质性意义,把它看成决定因素是舍本求末的。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有的作者大量论证了所谓“超越性的跨进”即超越某一社会形态或必经阶段直接跨入更高阶段这种“反常、背序、特殊偶然性”对推动历史进步的极大作用,认为这种“特殊偶然性的出现,是一种难得的现象,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机遇”〔8〕。然而,该论者在这里却回避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即这种超越性的跨进现象是否离开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我们说,由于各国社会条件和外部原因的特殊性,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包括某些国家和地区存在超越性的跨进这种特殊性,然而这并未改变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并且正是这种必然性始终起着支配作用。这里谈不到什么“背序”和“反常”,更不是这种“背序”、“反常”的偶然性推动历史前进。如果说只有“背序、反常的超越性跨进”才是发展的最好机遇,我们不免提出:那种遵循历史规律和进程的“正常”、“顺序”行为难道就会失去发展的机遇吗?那么,按客观规律办事还有什么意义呢?

从黑格尔辩证法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经典论述是十分深刻和浩瀚的,也经受了实践和科学考验,在当代它无疑正面对新的挑战,然而对它的任何“发展”和“创新”都应该严肃和科学地对待。总的看,尽管当前科学和实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材料,但还并没有超出经典作家所做出的概括。如果在没有全面深透地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就盲目、轻率提出什么“新发现”、“新范畴”,那就只能是造成混乱,有百弊而无一利。

标签:;  

两种偶然性反驳_必然性与偶然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