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农村经济组织结构改革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试论苏南地区农村经济的组织结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农村经济论文,组织结构论文,试论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苏南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其组织结构变革密切相关,经历了从偏重于集中的直线——职能制结构过渡到具有经济性、调控型多样化的结构演变过程。适应于经济发展需要,必须优化经济组织结构,健全优化权变组织结构形成机制。

【关键词】苏南农村经济 组织结构变革

农村经济的组织结构,是指为了合理配置资源和实施开发以及协调在此过程中所出现的利益矛盾、农村地区所建立起的各种具有特定功能的机构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农村经济其它结构,如产业结构,运行结构等逐步优化的重要前提,也是其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苏南地区农村,特指长江以南,江苏省的常州市、无锡市、苏州市所辖的广大农区。改革开放后,该农区的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全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一面旗帜,而这首先有赖于该农区经济的组织结构变革。

一、苏南农村经济组织结构的现实形态

80年代初,顺应全国形势的变化及苏南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苏锡常一带的农村经济组织结构也出现了变化:传统的公社体制被扬弃了,其实质内容在一定的程度上被删简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农民家庭经营为主,直接联产计酬,有统有分的双层经营组织形式。

从总体上说,该地区经济组织结构的变革与全国农村第一步改革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它又有自己的特殊性。江南农村经济组织结构的变化和改善形态可以下列特征予以概括:

(一)经济性特征

苏南农民在总结各种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从而,在否定旧结构和确立新结构的过程中,极力以尽可能少的经济代价,取得组织变革的成功,极力将此变革过程,变成符合当地现实的、符合逻辑规律的经济过程。

务实的苏南农民从农业生产的特点出发,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及凝结在其中的科学技术等因素出发,首先,将本地区农村划为若干地段,在以传统工具、传统技术为主的地段,实行以农户经营为基础的“双包”责任制,而在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社队工业又比较发达的地段,则实行专业承包责任制。一切随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变化,尽量避免“一哄而起,一刀齐切”的现象出现。其次,在变革过程中,苏南农民将“破”和“立”,“继承”和“发展”、“否定”与“创新”辩证地结合起在一起,时而先破后立,时而先立后破,灵活地掌握“破”和“立”转换的速度和时机,使组织变革的进展十分自然而又有成果。具体地说,公社组织被改造为新型的三级合作经济组织(即乡经济联合委员会,村经济合作社和村民小组)。它们基本上是在原有组织的框架上设置的,原有组织的机构、人员和功能的一部分都由新组织继承。这是因为,原有的三级组织都是经济实体,特别是公社一级经济具有相当的实力,既然是活跃的、有实力的组织,当然应该让它们在经济上继续发挥作用。苏南农村集体经济力量雄厚财产的归属和使用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当群众也习惯的制度和方法,如果一切推倒重来,必然造成混乱。然而,对原有组织某些方面的继承中,苏南农民又有自己的创新,它表现在:新型的三级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利和协调指导的关系。三级组织以及农户都有经营自主权,它们之间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签订各种经济合同,共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型的三级组织实行干部招聘制,对招聘人员事先定职、定责、定酬,并以考试、招标、签订合同的方式招聘,被聘人员在合同期内如有失职可随时解聘;新型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内的广大农户提供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各项服务,帮助解决一家一户农民和单个专业队(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并适当收费。

总之,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苏南地区,其农村合作组织改革的难度超过其他地区,而难中之难就在于如何始终坚持改革的经济性。正因为苏南农民能够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慎重处理,所以其组织改革的经济效果十分明显,这是该地成为全国内外注目的发达经济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调控型特征

在组织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苏南农村一方面将部分农业生产改由农户自主经营,另一方面又不断完善和加强管理组织对当地经济的调控能力。

苏南农村管理组织的调控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使用正当干预,依靠经济、行政等手段制定产业政策,发展规模经济。该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当地的社会分工深化,不但农业和农村工业分工明确,而且农业内部和农村工业内部的分工日益复杂,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也由此而生,而要巩固并进一步提高分工效益,则必须在合理的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发展规模经济。因此,苏南农村根据不同发展地带的具体状况,进行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试验。管理组织除了在经济上给予试验单位一定的支持外,还在技术和管理上予以指导、监测。目前,多数试验点的经营效果良好,这就稳定了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的基础地位,为分工的深化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创造了前提条件。同时,管理组织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方式,引导和促进企业间的相互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并为它们制造各种条件使其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努力提高农村工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在上述过程中,管理组织以区域经济的梯度推移理论为依据,积极吸收上海等地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现有企业的技术含量,实现农村工业结构的合理化。

第二,协调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建设发展各种基础性设施。在市场经济中,水利工程、防护林带、道路桥梁、城镇建设等不可能由单个厂家或农户独立完成,而这些又都是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因此,当地农村管理组织以自己的特定地位,利用分配提留、集资、招标、承包等方法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化、大地园林化、道路网络化、城镇规范化。

第三,通过地方法规和行政手段克服市场经济的外部性。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常常会把生产成本转嫁到社会身上,而自己去享受收益,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就是这种外部性的典型事例。为此,根据国家环保部门的有关政策,当地管理组织对排污量超标的企业在经济上处以罚款,在行政上予以警告。同时,也牵头组织各个方面,帮助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综合性的治理,达到清污的目的。而对经济技术力量有限,一时无法达到环保目标的企业,则帮助它们在预定期限内转产。

由于管理组织的调控作用,苏南鱼米之乡大体保持住了山清水秀的面貌,依旧是一个全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基本上并未受到迅速发展的农村工业的负面影响。

第四,协调务工、务农两类人员的经济利益关系。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存在的情况下,务工村民与务农村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下去,不利于农业基础地位的稳定,也不利于“共同富裕”这一社会发展根本目的的实现,为此,苏南农村采用以工补农的措施以协调两者的经济利益关系。如规定:乡镇工业的在册职工,每人每月提留8-15元用于支农;在县、镇、村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农民每人每年交纳50元作为公共事业基金;按乡镇企业销售收入的5%提留,用于农业发展;乡镇合作社组织的农业公司、多股公司所办的经济实体,要提取其利润的20%用于农业;等等。上述提留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提高务农村民生活水平的。

第五,多样化特征。该特征是在苏南农村新型组织的不断完善中出现的。1983年以前,苏、锡、常各地农村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改革初期产生的三级组织结构(乡经联委——村经济合作社——村民小组)又进行了修正。

在经济发达的苏州地区,对组织结构的修正表现为:它具有了乡级合作经济的法人资格,有权与外单位、外商签订联营、合作、合资的协议,有权对乡级经济的人、财、物进行管理等。与修正前比较,总公司的权力有所集中,从而增强了乡级合作经济组织对外交往(特别是与外商交往)中的地位,符合该地区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苏州农村更重视对村经济合作社的完善。完善的重点是:在村经济合作社建立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确认社员代表大会是村经济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设置日常性工作管理机构——社务委员会,社委员会成员分工明确,有专人专职分别管理工业、农业、经营管理等,社长可提名合作社各站站长和村办企业厂长根据社委会的决定独立行使权力,并可提名副厂长及以下干部人选;确定并协调村级各种组织间的关系,村经济合作社,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各有明确的职责范围。三者之间不能相互替代,而要相互支持,以形成合力;部分村经济合作社更名为村农工商实业公司,独立经济实体的性质更加明确,有利于村级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苏南农村部分地区经济力量相对簿弱,1985年前后,这些县区在改革初形成的管理组织便自行消亡或名存实亡了。但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始终是管理组织结构变化的根本依据。由于受到附近大中城市和江南发达地区经济幅射的影响,落后县区的经济在短短几年里便有了长足的进步。于是,便产生了调控农村与工商业,从而平衡各方面利益的内在动力。这样,农村经济管理组织以某种形式再度复兴就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上述县区管理组织复兴的重点在于建立健全村经济合作社。该组织在许多方面与传统的大队组织不同,与改革初期的组织也有所不同。从结构体制的角度讲,主要的不同点是:建立健全村社员代表大会,明确规定,社员代表大会是村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有修改社章、选举罢免主要干部、审批主要经营计划等权力,村合作社实行村社员代表大会制度下的社长负责制;生产队的帐务与村合作社合并,但其所有权不变。各队折价归社的固定资产由合作社农业服务车间使用,所算的设备维修由服务车间列支,折旧和大修理基金由服务车间提取。生产队的折价款作为队向合作社的投资,年终按股分息;村合作社建立农业服务车间,其职责是为农户提供多项服务,该车间的各项主要费用由村办企业以建农基金的形成供给;所属村办企业均实行集体承包、厂长负责制,为了鼓励社员向企业投资,实行合资入股,按股计息的办法,把企业办成股份合作经济;明确规定,村经济合作社是村级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商建运服综合经营的独立的经济实体,它具有法人地位,村级其他组织不能替代它的职能(为了突出此条,有些村已将经济合作社更名为农工商实业公司)。

综上所述,苏南农村相对落后县区管理组织的复兴过程也是一种创新过程,特别是股份合作制的方法,建立专职的农业服务车间的方法等在当时具有某种超前性质。

介于发达县区和相对落后县区之间的某些地区,如武进县农村,其管理组织结构的变动状况也介于上述两类县区之间。80年代初,乡级经济组织作为新型三级组织的一个层次,曾维持过一段时间,而后由于种种原因便自行消亡了。但是,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社区经济的发展,乡级组织又趋于复兴,如1987年8月份成立的武进县服邹乡经济合作联社便是一例。它的组织状况与改革初期出现的乡经济联合委员会近似,完善的重点在于建立健全了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突出了独立法人的地位。除了经济发展的因素之外,乡合作社再生的重要原因也在于大量村级组织的存在与活力。该县有30%的村级合作社根据改革的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功能,从而经受住了各方面的挑战。其调整的主要内容就是强化对农户经营的各项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提高组织的凝聚力,显示组织的价值。

总之,苏南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管理组织结构的变动和组织形态的多样化。从发达地区以新型三级组织为基础的稳定完善,到相对落后地区的反复以及中间地带的局部变动,逐步更新都具有某种必然性。

经济性、调控型、多样化是该地区农村组织结构的主要特点,三个特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苏南农区经济管理的本质,而诸特点之间又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经济性特点始终是调控型和多样化特点产生的前提,无论是调控力度的合理计测、落实,调控方式的完善,还是组织结构模式的多元存在,其中心目的仍在于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与实力,在于保障组织成员的经济利益。

二、苏南农村经济组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在社区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社区经济组织为实现既定目标所采用的发展战略有所不同,而保证战略实施成功的组织结构也会相应演进,不断优化。

苏南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高速增长的地带之一,其人均国民收入已达到500-1000美元,相当于韩国和台湾70年代经济起飞的水平;人力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情况良好;重效益的经济机制已初步确立;特别是我国已将上海浦东开发作为90年代对外开放的重点,其强大的经济幅射力将影响和改造长江三角洲的农村经济组织结构。

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特别是参与东亚地区经济交流是苏南农村经济组织自然而合理的战略选择。

适应于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江南农村经济组织结构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优化健全的内容是提高乡级经济组织的经营自主权,使它们真正成为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

这种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县区,它们的乡级经济组织有的自行消亡,有的虽然还存在,但不得不严重依赖政权组织从事各项经济活动,其活动方式也以行政手段为主。而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参与市场竞争时,由于受到竞争规律的制约,乡政权组织对社区经济的领导权必须让渡给相应的经济组织,后者必须是真正享有经营自主权,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这个让渡过程是十分艰难的,不可能一步到位,目前通过初步试验,某些乡镇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当然,新建发展总公司目前还不是完全独立的经济组织,某种程度的行政干预仍不能避免,所以,这方面的优化进程尚未结束。

(二)优化健全各级经济组织的外经外贸部门

优化健全苏南农村各级经济组织的外经外贸部门,使它们具备自己的对外流通渠道,从而能及时掌握国际市场动态,发展有竞争力的产品项目。

长期以来,该地区农村经济组织基本上没有产品进出口经营权,也没有相应的外经外贸部门,尽管出口商品额的上升幅度很大,但仍需要通过曲折的途径实现,其中审批环节多,手续繁杂,耗时长。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上,常常造成出口商品的贬值,损失严重,另外,经济组织所需的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也无法及时获得,这抑制了当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积极性。一些组织认为,搞外向型经济成本高,代价大,不如搞内向型的,一些外商也因为无法通过市场与苏南农村经济直接沟通,无法及时得到各种准确信息而不敢贸然向该地区投资。

这样,根据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苏南农村就可能失去实现经济起飞的主要条件,即以吸引外资的方法大幅度提高投资率的条件和建立起高技术、高创汇、能有力带动其他部门发展,实现起飞的“主导部门”的条件等,从而丧失该地区经济起飞的历史机遇。

所以,当前在该地区经济组织中设立外经外贸部门并予以相应的权力的现实意义十分重要。

目前,这方面的优化正处在试点阶段。例如,1988年武进县某些乡镇经济组织成立了对外经济贸易部门,1992年又有些乡镇成立了外经外贸公司,无锡、苏州等地也有若干试点。这类公司,作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它有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经销一般商品的权力;有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组建涉外企业集团的权力(企业集团可以是社区内若干企业联合的中小型集团,也可以是打破社区界限的大型集团);也有直接与外商谈判以各种方式引进外资的权力。而作为一级管理部门,它有权根据生产经营能力和所申报的换汇成本择优录取涉外企业并确定该企业的出口额度;有权对涉外企业进行审计检查并为它们的进出口业务提供代理服务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效果良好。武进县某镇的外贸部门在短短一年半时间内促成了18家出口创企业,其中外贸收购额超千万元的就有四家,1990年该镇外贸出口额达到9315万元,比1988年增长一倍以上,是武进县外贸出口额最高,整体经济发展最快的乡镇。

当然,从试点到推广还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还要实行与之配套成龙的多方面改革。

(三)健全优化权变组织结构形成机制

健全优化苏南农村经济的权变组织结构形成机制,为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应变力强,富于弹性的组织保证。

目前,苏南经济组织基本上仍属于传统组织模式,即机械性的结构模式。

传统组织模式的特点是:协调的对象是事而不是人;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是职位之间的等级关系,是机械零部件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人的心理因素;权威是管理中压倒一切的因素,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

这种组织在经济发展的较低水平上显示出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有力地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特别适用于中低档产品在较为稳定状况下的流水线作业,大批量生产。

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以外向型为主的战略阶段时,传统组织模式便不能胜任了,权变组织结构应取而代之(至少在出口产品的生产组织上)。例如,苏锡常农村的出口产品结构原料性产品比重极大,在出口的棉纺、丝绸、服装三大类产品当中,棉纱、坯布坯调等初级产品的比重要占35-40%;毛纺、萱麻制品的出口也以针织绒、麻纱、麻条等初级产品为主;成长的比例只有1/4,其中高档货寥寥无几。这种状况自然影响苏南农村外向型经济的总体效益,进而影响战略的实施。

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传统组织模式偏重于权威和僵化的等级层次,而将一般成员视作机械部件,从而扼杀了劳动者的创造精神,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试成率低,而国际市场对一般产品的需求日益减少,组织结构对此弹性反应差,于是,原料产品就成了该地出口的主流产品。

分析近十年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动状况可以发现,所需产品已从标准化、大批量转向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化、小批量;竞争手段也从单一的价格竞争转向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的结合,特别是非价格竞争的比重不断提高、如消费者对商品的色彩、装璜、包装、清洁度、售后服务等因素日益看重。这些变化都对从事外向经营的经济组织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组织的反应能力、供给弹性,生产调正速度,新产品的开发等环节上。

显然,只有权变组织才能适应新的情况,为外向经济任务的完成提供保证。

权变组织是在吸收了传统组织模式中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注重于环境(历史传统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物质环境、国内外政治经济、市场环境等)、技术、策略的变化而设计的,因而它也是一种系统的,动态的组织结构。

权变组织的特点是:变动性,即随发展阶段的变化不断改变组织结构以求适应;多变量变,即变动组织结构时要系统考虑环境、战略、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元性,即同一组织内在同一时期可有几种结构模式并存。多要素变动与组织结构变化的对应表如下表所示

表5-1 多要素变动与组织结构变化对应表

目前,这方面的优化迹象也有所表现,通常是乡、村经济组织所属的某个企业为了尽快获得一两个新产品而在不触动传统组织结构的前提下局部地形成权变组织(如矩阵组织),从而暂时出现了组织结构的多元存在,而当新产品试制成功后,权变组织消失,单一的传统组织形式再现。

从整体上看,苏南农村经济的权变组织结构尚处萌牙状态,在其发展过程中,权变组织局部或暂时的形成或各种结构的多元存在,将会维持相当长的时间。

标签:;  ;  ;  ;  ;  ;  ;  ;  ;  ;  ;  ;  ;  

苏南农村经济组织结构改革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