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生产模式创新初探_企业经济论文

珠江三角洲生产模式创新初探_企业经济论文

珠三角生产模式创新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249(2002)09-0013-04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济力量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相竞争而发展的。在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面前,优胜劣汰是铁的规律。核心问题是竞争力。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经济质量,影响经济质量的关键是生产效率,生产效率除取决于技术水平、劳动者的素质、生产条件的优劣等因素外,“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即生产过程的组织模式、资源要素的配置状况,将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如果国际竞争由于加入WTO而使我国经济面临空前考验的话,那么,在中山市以至整个珠江三角洲,努力实现生产模式的创新——通过改变生产过程的组合方式,提高资源配置利用效率,改善经济质量,增强竞争力,就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实现生产模式的创新,是珠三角再创新优势的迫切要求

毫无疑问,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东乃至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全区占全省23%的面积,常住人口的40%,2000年却占有全省GDP总量的78%,工业产值的75%,外贸出口的84%,实际利用外资的84%,财政收入总量的83%和增量的91%。

但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珠江三角洲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粗放式经营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高投入、低产出,产品附加值不高,经济质量较差,一直成为困扰珠三角地区经济加速发展的难题。当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决非是一蹴而就的事,那么,面对当前传统产业占统治地位的现状,如何提升产业水平,如何闯出一条增加效益的新路子?这就需要在生产模式的创新上做文章。

从广东省工业现状看,其基本特点之一是小,二是全。“小”是从量上看企业的规模小。1999年全省工业企业总数为454068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17980户,只占4.2%,而且80%以上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但是,在规模以上的企业中,大型企业仅占4%,中型企业占7.5%,小型企业占88%。2000年在珠江三角洲1532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平均每户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仅为0.69亿元。“全”就是从企业的经营上看是“小而全”、“大而全”。在生产过程的购—产—销三个环节中,每个企业必须包揽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将产品销出去的所有环节和过程。工业服务极其落后,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非常低。而且现有的物资流动过程,仍处在一个传统的、落后的管理模式中,各个环节和部门处于相互独立、彼此分割、恶性竞争之中,在缺乏合理组织的状态下,流通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居高不下。这种小生产类型的经营组织模式,成为当前珠三角工业生产模式的一个突出问题。具体来说,其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是阻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的集约发展。在一定时间内企业拥有的资金是一定的量,为了保证生产的进行,每个企业都必须把资金分摊在购、产、销三个环节中,从而必然使直接生产环节中生产规模的扩大受到限制,企业难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到生产环节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的更新改造,企业难于在扩大规模有效利用资金上发挥优势。缺乏大流通,就没有工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没有大流通就没有大生产。

二是阻碍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资本难于充分发挥效用。经济学“分工理论”的原理告诉我们,分工才有效率,分工才有质量。只有在专业化的条件下,企业才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具有最高的劳动生产率。生产效率提高、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则意味着产品单位成本的降低,从而能使企业获得尽量多的经济效益。而在现行生产状况下,由于专业化水平差,生产效率低、资本周转缓慢,难于充分发挥效益。1999年我省工业企业流动资本平均周转为1.69次;而在1998年以前25年时间里,日本制造业的流动资本平均周转速度保持在7.5-8次。目前,珠江三角洲9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平均余额5600多亿元,若能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则可削减巨额的资金占用成本,使效益大大提高。

三是流通过程成本高、影响产品市场的开拓。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各有优势,只有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进行专业经营,才能使各自获得最低经营成本而互得最大利益的效果。工业企业之“长”在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其任务是通过尽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生产出价廉物美、适销对路的商品来;而商业企业之“长”,在于组织商品的流通。而在现有生产模式下,企业不得不既顾生产,又顾流通(采购和销售),每个企业都必须建立强大的购销队伍,流通成本之高、效率之低,严重影响了企业产品市场开拓的力度。资料显示,我国物流费用占货价平均达到40%,珠三角鲜活商品物流费用占货价40-60%,物流过程占用时间几乎占整个生产过程的90%;而美国平均物流费用占货价10-32%,英国平均为14.8%。据测算,大型企业通过专业物流进行市场配销,可节省成本20-30%,不仅费用低,而且市场开拓力度大。相反,销售不畅会导致库存积压。目前,工业企业产品库存与当年GDP的比例,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1%,发展中国家不超过5%。据报道,到2000年底,我国库存商品占压资金高达4万亿元,占当年GDP的比重近50%。

四是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生产的社会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正是分工走向国际化,各国之间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相互依存、共求发展趋势的体现,这代表着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相反,在商品生产中,那种自成体系,包打天下“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是代表着小生产经营理念的落后的生产模式,它排斥分工、忽视合作、放纵机遇,失去整合优势,与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格格不入。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实现生产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

二、生产模式创新的基本思路和构想

突破传统的生产模式,通过专业化分工,实现集约经营、规模效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加快实现生产模式的创新,这是应对加入WTO的挑战,要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明智选择。

实现生产模式的创新,关键在于强化分工观念,必须在工业企业生产过程购、产、销三个环节中,把购、销分离出来,换句话说将生产与流通的职能相分离,分别交由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去完成。这时候,工业企业可以集中全力进行产品的生产(而且在生产环节也要强化分工合作),通过技术攻关,更新产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而流通企业则集中精力于流通业(当然在流通领域也是分工合作过程)。一方面为工业企业建立强有力的服务体系,供应质量最好、价格最低的原材料和零配件;另一方面,发挥优势,通过畅通的渠道和强有力的市场开拓手段,以最低的流通成本,将企业的产品推销出去,并及时反馈消费者对产品的信息。这样,工业和商业之间在统一市场中密切配合,相辅相成,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在分工合作中实现专业化、高效率、大规模、低成本,从而实现双赢。这就是用现代生产经营观念和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实质意义。

珠三角生产模式创新的关键环节是要培植建立起各种大型综合流通基地、形成与现代工业相配套的服务体系。依靠一批有实力的集团公司,运用现代流通理念、现代化的设施和管理手段,在“配套服务”方面做文章,建立起为大工业服务的各种大型综合流通基地,并逐步形成能够满足现代工业发展需要的,综合化、国际化、网络化的现代工业服务体系。工业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这种按社会化大生产规律对生产过程的调整和重组,对于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生产总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挖掘利润的新源泉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大型综合流通基地应是一个能将必要的商品(或服务),按必要的数量,以必要的方式,在必要的时间内,供应到必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手中,而且供、需各个环节配合密切的互动系统,实现物流的组织创新。这样一种大型综合流通基地能否为生产企业所接受,取决于其服务的质量、效率、成本以及开拓市场的力度。因此,对建设大型综合流通基地的要求必须是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系统性。

高起点——是指基础设施、设备、手段要按现代化的要求,实现物流技术的创新。经济信息化,是经济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与传统商业模式完全不同的是大型综合流通基地拥有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营运和管理完全是依靠网络技术,通过电子商务,结合现代物流配送手段来完成的。以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服务设施,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可以实现高效率,网上交易使商业发生了巨大的革命。不仅时间缩短,交易速度加快,而且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使企业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资料显示,上海联华超市与大供应商联网,部分商品“零库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物资采购网上交易系统运行不到一年,累计成交30多亿元,节约采购资金1.87亿元。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基地在“供”、“销”营运中,能最大限度地为工业企业赢得时间,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的库存,能有效地为企业争取市场、减少资金占用、加快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竞争力大大提升。

大规模——是指大型综合流通基地必须由一批具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商业企业进行经营,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为中心,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从规模中求效益。工业企业能否接受商业服务系统的配套服务,一个重要条件是必须提供价格更便宜的生产资料,同时以更低的流通费用销售产品。个别企业内部采购和销售的数量是受限制的,而流通基地在集中经营、为一系列企业服务的前提下采购和销售则可以上规模,因而采购的价格和流通费用可以大幅度降低,这就为双方企业从降低成本中取得更大的赢利空间,这是工业企业之所以愿意接受服务,流通企业之所以能够生存发展的基本原因,这就是规模效益原则的体现。

专业化——大型综合流通基地是由一批企业针对珠三角的支柱产业和特色经济、有目的地通过专业分工进行对口经营服务的。俗话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只有专业化经营才能保证服务质量,才能提高服务水平,只有做专,才能做精做大做强。因此,流通基地远远超出了一般企业买卖活动,靠专业化的定向服务,既能为工业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生产资料、使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又发挥其在流通领域之专长,加大市场开拓的力度,卓有成效地将产成品销售出去,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在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采购、营销、储运、包装、加工、装卸、配送、信息处理等,也尽可能由专门企业去完成,这样,专业分工、扬长避短、密切配合,使生产、流通融为一体,在专业分工中求效率、求质量,实现多赢。

系统性——大型综合流通基地的营运一环扣一环且涉及方方面面,是个系统工程。整个过程包括订货、交易、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流通全过程,需要涉及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厂家、批发商、物流公司、最终用户等组成的整个网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其营运必须依靠一系列部门和企业通力合作才能完成,例如,为了保质、保量、快速、高效地供货,必须取得供货商配合,银行结算部门的支持,物流配送部门的合作等等。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推进物流资源整合。另一方面,在每个环节对生产必须提供配套服务。商业服务中心必须对工业企业提供与业务相关的一系列服务,如在供应原材料、零配件的同时,及时通报相关材料科技进步的动向,以便促使企业能及时实现产品技术上的创新;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及时反馈市场供需动向以及消费者的信息,为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为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条件。

总而言之,大型综合流通基地是一个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高效率、高质量的社会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现代工业服务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将促使珠三角生产模式的变革,她与生产企业一起,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形成一个分工合作的现代生产模式,其结果,将形成社会化大生产的格局,使整个珠三角地区工业经济从数量、质量上产生一个新的飞跃。

三、建设大型综合流通基地,加快珠三角生产模式创新的条件和策略

建设大型综合流通基地、形成现代工业服务体系,实现生产模式的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是人们一时冲动,人为“安排”下的产物;它应是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在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各地各部门密切协调配合下逐步形成、不断完善的。因此,在实践中我们既要防止出现无所作为、处处被动的局面,又要防止出现过去那种由各党政部门参加、“开发区”到处开花的局面。

以中山市为例。在珠三角中,中山市已具备了建设大型流通基地的良好条件,加上市委市政府的科学规划决策和精心组织以及有效引导,就能创造出更好条件,率先在珠三角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型综合流通基地,实现生产模式的创新,并在珠三角起到辐射和示范作用。首先,中山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中山市坚持“工业立市”方针,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了电子信息、电器机械、五金制造、化工、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传统优势产业中区域特色显著,如灯饰、休闲服、小五金、小家电、红木家具、食品加工等,一镇一特色,生产相对集中,为工业服务体系提供了“英雄用武之地”。其次,中山市地理优势显著。中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腹地,东接东莞、深圳、香港,西与江门一河之隔,南连珠海、澳门,北有广州、顺德,在1个小时车程的服务半径范围内有7个地级市,与香港、澳门经济联系、信息交流也非常密切。再次,中山市有良好的交通、通信设施。中山水陆交通发达,中山港在全球集装箱货运量排96位,在全国排名第9位;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上等级公路,与周边数个空港、海港相接起来,物流畅通无阻。同时,中山市拥有相对先进、初具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至2000年全市共铺设光缆超过3800皮长公里、106500纤芯公里,宽带网建设走在全省的前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初见成效,电信服务业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广播人口、电视人口覆盖率98%以上,国际互联网业务用户13.1万户,企业上网率达83%。软件和系统集成业的发展正在起步,信息网络服务、数据库中介咨询等新型服务形式正在兴起,这些都为建立现代商业服务中心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除此之外,中山市所独具的人文资源优势、生态环境优势、政策开放优势等等,都是促使现代工业服务体系成功建立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生产模式的创新、大型综合流通基地和现代工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其实现条件是多方面的,除应具备诸如上述中山市所具备某些条件及创造一些条件外,还应采取如下一些策略和措施。第一,需要政策的扶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要到位而不越位,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规划、引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同时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财政金融以及经营方面从政策上予以倾斜和扶持;第二,要强调地区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处理好粤港澳经济合作与发展区域性流通中心的关系以及区域内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分工协调关系等;第三,现代工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必须坚持运用市场机制,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依靠一批有相当实力的大企业,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完善;第四,在策略上,应该选择从大企业和特色经济作为突破口,引导其摆脱“小而全”、“大而全”的经营模式,将流通职能从生产企业中分离出来,走到专业化、集约经营、规模效益的道路上来;第五,要注重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流通理念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人才,为建立新型的工业服务体系奠定基础。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包括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都具有不可否认的优势。但面对着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经济质量不高的现实,出路就在于通过实现生产组织模式的创新,去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去迎接加入WTO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我们坚信,改革才能进步,创新才有希望,在改革创新中,珠江三角洲的产业一定能够迎来新一轮发展的广阔空间。

标签:;  ;  ;  ;  ;  ;  ;  ;  

珠江三角洲生产模式创新初探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