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周期理论研究进展_经济周期论文

政治经济周期理论研究进展_经济周期论文

政治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理论论文,政治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提出了大量的理论,这些理论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与政治经济周期理论。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未考虑政治因素的作用,认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由于私人经济活动的不协调引起的,与政治和政府无关,但政府可为消除经济周期起作用。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则从政党竞争和政府行为方面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和特点。所谓政治经济周期(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PBC),就是指由政治过程引发的经济周期性波动。PBC 理论发端于本世纪40年代,复兴和发展于70年代和80年代,因而相对说来是较新的周期理论。

PBC理论按原因可分为α类与β类。α类PBC是由当政者出于政治目的而有意识促成的。例如在大选临近时刺激经济以降低失业率,从而使经济处于扩张之中;当选后又紧缩货币以抑制通贷膨胀,使经济开始收缩。β类PBC 是政治活动代理人(即参与者)在民主政治规则的约束下活动时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是现代民主政治所不可避免的。因此,与α类PBC不同,β类PBC对政治代理人的任何一方都不是最优的,都是不能接受的。很显然,在β类PBC中, 政治因素成为经济周期的内生因素。大部分PBC都是β类PBC。

本文首先介绍早期先驱的PBC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PBC理论,然后重点介绍公共选择思路的PBC理论。

二、早期PBC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PBC理论

1950年以前,有些经济学家发现,一些公共支出和价格的变化中,政治因素起了主要作用。例如,奥地利的公共汽车票价在选举后比选举前调整得更为频繁,美国社会保险金趋向于恰好在竞选前而不是竞选后给付。这些公共支出都很容易被选民观察到且最被他们关注。这表明,政治家们想通过选择特定政策操纵经济以赢得选举。这样就引起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卡莱茨基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极有影响的观点。他认为,工人当然希望实现充分就业,而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完全有能力促进实现充分就业。但要维持充分就业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商人们不喜欢充分就业,在他们看来,失业是正常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担心失业的威胁消除之后,工人的自信心提高,工人力量壮大,从而危及到他们的地位。因此他们反对实现充分就业,而一旦出现充分就业后,他们会更加竭力劝说政府放弃维持充分就业的努力。结果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衰退和失业时,政府会为赢得选票而刺激就业,从而使经济扩张以致繁荣。此后,经济会过热,出现通货膨胀、罢工、生产率下降,进而商人和资本家的反对加强。迫于压力,政府放弃充分就业的政策,使经济进入失业和衰退。于是政府再次刺激就业,便又引发新一轮周期性波动。可以说,卡莱茨基的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阶级斗争思想的基础上的。但与马克思不同,卡莱茨基的阶级斗争更多地起因于社会性因素,较少地起因于经济性因素。

卡莱茨基的PBC理论提出于1943年,但长期未引起注意。 在此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在分析经济周期时忽视政治因素的作用达30年之久。但是,卡莱茨基的理论对后来的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于70年代后期促成了新马克思主义PBC理论的形成。

新马克思主义PBC理论代表人物波迪和克鲁第认为, 资本家的目的是追求最大利润,战后资本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是服务于资本家阶级的利益的,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则是追求资本家阶级利益时的制约力量。结果,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便产生了经济周期。他们观察到利润率在扩张的早期阶段最高,随后便持续下降,从而为结束繁荣期埋下了种子。萧条末期,失业使工资下降而利润上升,就业因此增加,使经济进入扩张的第一阶段即复苏阶段。经济扩张到一定程度时,工人力量因就业状况的改善而壮大,工资上升而利润下降,从而进入扩张的第二阶段即繁荣阶段。在繁荣阶段末期,工资上升和利润下降的持续引起资本家的不满,他们会抽出资本、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并寻求政府的干预来紧缩过热的经济,从而开始了周期性收缩的第一阶段即衰退阶段,就业开始减少。衰退到一定程度时,工资转升为降,就业继续减少,利润则停止下降,经济进入萧条期。1979—82年间的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运行实情与上述观点相吻合: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经历了工资膨胀、工会力量壮大和利润下降,结果引起通货膨胀和赤字,从而提供了较好的借口让政府紧缩经济。新马克思主义PBC 理论既继承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观点,又发展了卡莱茨基的政治因素分析。但与马克思不同,他们强调了马克思未重视的政府作用;与卡莱茨基不同,他们的阶级斗争是基于经济利益而不是广泛的社会利益。

三、N—M选举周期理论

主流的PBC理论是以公共选择为基础的,同新马克思主义PBC理论一样,出现于70年代后期。公共选择PBC 理论在分析政治因素对经济周期的影响时,以菲利浦斯曲线和预期理论为基础,利用了博弈论方法。

1975年,诺德豪斯的一篇文章复兴了PBC理论, 随后麦克雷于1979年发展了诺德豪斯的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是集中注意力于选举而不是政党意识形态或政治目标,认为政治不重要。既然是为了赢得选举,那么就应争取最大数量的选票,从这个意义上说,该理论运用了最优化思路。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政府为了赢得选举而有意造成的,所以这类周期属于α类周期。同时,最重要的是,该理论没有用到理性预期思想。后文将把他们的理论合称为N—M选举周期理论。

N—M选举周期理论假定:(1)政党的目的是为了在选举中取胜, 而不是实现自己所信奉的意识形态,因此关心选票和支持率,要尽量保持高支持率和在未来的选举中赢得最多选票。这也就是说,政治不重要。(2)选民是自私的, 他们支持能够使他们的收入或财富最大的政党,因此,选票和支持率取决于经济状况。对选民而言,失业和通货膨胀是衡量经济状况的最主要指标,他们不太考虑其它经济变量如财政赤字等。选民反对失业和通货膨胀,并主要据此评价政府,决定是否投赞成票。(3)选民基于过去预期未来,并且是短视的, 即根据政府过去的政策和经济过去的表现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所考虑的期限很短,一般不到一年。(4 )菲利浦斯曲线所表示的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在现实中存在,并且短期与长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数量的调整快于价格的调整。这也就是说,短期内,降低失业率也会提高通货膨胀率,但不会大幅度提高通货膨胀率;一段时间后,通货膨胀率才会急剧攀升。换言之,短期的菲利浦斯曲线接近原点,较为平缓;长期则趋向偏离原点,较为倾斜。从动态的角度看,菲利浦斯曲线在长期是一条垂直的线。(5)政府有能力按菲利浦斯曲线操纵失业和通货膨胀, 以影响支持率和投票。即政府能够或者以高失业率为代价降低通货膨胀率,或者以高通货膨胀率为代价降低失业率。在这些假定下,当选政府的最优策略就是启动一个经济周期。

该经济周期的过程是,政府当选后,便抑制通货膨胀,从而提高了失业率,于是经济偏冷。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降低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为下一次选举前推出有利于竞选的政策打下基础。到下一次选举来临之际,政府会设法降低失业率以吸引选票,于是经济加热。虽然这会提高通货膨胀率,但是由于前一阶段的低通货膨胀率促成了一个低通货膨胀预期,因而这时的通货膨胀率的提高有一个滞后,在短期内是小幅度的,其上升压力的充分释放就延迟到选举以后,而那时政府又可采取对付通货膨胀的措施了。于是形成了一个周期。其中的关键是,政府相信,选民因短视而不会回想起该政府以前刚当选时抑制通货膨胀造成的高失业,更不会把现在的高通货膨胀与该政府上一次选举前所奉行的充分就业政策联系在一起,因而在政府再次于大选前降低失业率时,人们不会想到,目前的好日子之后会随之出现糟糕的时光。根据这种推理,政府确信其周期政策会为它赢得选举。

但是,N—M选举周期理论存在很大的问题。诺德豪斯的理论以美国的情况为背景,但是,他在调查了其他9个发达国家的情况后承认, 在1947—72年间,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英国的情况不支持他的观点,法国和瑞典只有轻微的证据表明存在着他所说的PBC,只有新西兰、 法国和德国才有足够的证据表明选举经济周期存在。麦克雷更是火上加油地指出,即使在美国,PBC也只出现在肯尼迪与约翰逊执政期间, 在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任期则不存在。迄今为止,其他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经验研究与计量检验也都表明,N—M选举周期假说与实际不符。

从理论上看,一些经济学家认为,N—M选举周期理论错误地假定公众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主要是,他们的预期是非理性预期。N—M选举周期理论认为公众在预期时不能正确地看待政府行为及其后果,从而予政府采取策略性行为以可趁之机,但这不符合实际。而从政府的角度看,它似乎不可能象N—M选举周期理论所描述的那样行动,因为它或者是缺乏足够的信息,或者是内部关于经济形势有不同的看法,因而难以主动地有计划地推出政策。更可能的情况是,政府执行既定政策,到危机来临或问题出现时才采取应变措施。这样就不可能造成一个PBC。

四、政党周期理论之一:非理性预期思路PBC理论

N—M选举周期理论思路新颖,颇有吸引力,但同时问题也不少,这就诱发了新理论的诞生。新理论的基本思路是,政党的目的首先是坚持实现自己所信奉的意识形态,而赢得选举只是手段,所以需要在坚持信仰和获得选票之间求得平衡,因此政治起着作用。相应地,其策略是取得满意的票数以保证当选,而不是尽量争取最大数量选票,多余选票毫无意义。显然,他们运用了满意思路,这与选举周期理论是不同的。因为这类理论强调政治目标的重要性,我们可称之为政党周期理论,它属于β类。

1.F—S政党周期理论。受N—M选举周期理论的启发,避开它所存在的问题,针对各种批评,佛雷和申内德于1978年又提出了一个PBC 理论,后文将其称之为F—S政党周期理论。其基本思路如下:

政府的首要目的是实现执政党的意识形态,为此它必须赢得足够选票以连任。如果断定它无望在下一次选举中取胜连任,就出现政治危机。没有竞选失败的威胁时,执政党会奉行与其信仰一致的既定政策;面临政治危机的危险时,它又会采取以赢得选票和支持率为目的的大众化政策。

同N—M选举周期理论一样,F—S政党周期理论也要处理利己主义的政党和利己主义的选民之间的关系。F—S政党周期理论要点可归纳如下:(1)选民利益满足与否决定着他们对执政党的支持率, 这一支持率取决于失业率、通货膨胀和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率。(2 )它假定政党的目的是最大化其效用而不是最大化其赞成票数,而效用与其理想目标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例如,对左派政党而言,其目的是实现一个占国民收入较高比例的政府支出,右派政党则正好相反。但是,实现政治目标要以赢得选举为前提,因此,(3 )执政党在最大化其效用时面临的约束之一是赢得连任,也就是足够的票数或令人满意的票数。此外,执政党还面临着其它关键性的经济和管理约束如预算约束。(4 )执政党的总体理想目标可分解为具体执行目标,这些子目标可通过运用一些政策工具如税收、政府支出来实现。工具和目标之间的关系可用政治经济反应函数来表述。换言之,政府有能力通过运用政策工具操纵宏观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既定目标。一般而言,按照政治经济反映函数调整其政策,具体做法有三种情况:第一,当支持率过低时,采用扩张性政策措施,因为支持率过低往往是失业率过高或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太慢造成的,而不是过高的通货膨胀率造成的。第二,当支持率高得足以保证连任还有余,就采取紧缩性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虽然这样做会降低支持率也不要紧。具体而言,保守党政府会减税减支,而工党政府会增加财政支出。第三,采取不影响支持率的政策,如在失业率上升时增加失业救济金。

佛雷和施内德还认为,美国、英国和西德的经验数据大体上支持他们的结论。尤其是,这些国家的情况表明,在出现支持率过低时,左翼政府和右翼政府都做出增加支出以提高支持率的反应,而在预期到支持率有余时,左翼政府比右翼政府更倾向于提高支出水平。

F—S模型也受到一些批评。归纳起来, 这些批评有如下几点:(1)该模型忽略了政治活动的一些重要参与者的作用。(2 )该模型过分强调了执政党对竞选连任的追求,忽略了官员辞职、内阁引退、政治家有任职私人部门之意这样一些事实。而且,在多党制中,多党联合政府的目标很难模型化。(3 )该模型并没有把政党理想考虑到支持率函数中去,也就是说,没有把公众对政府的支持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尽管如此,人们也承认,F—S模型是PBC理论的一个重要进展。

2.希布斯政党周期理论。在F—S模型之后,又出现了强调是政党的轮流执政产生了经济周期的政党周期理论。其要点是,不同的政党有不同的政治目标,不同的政治目标导致不同的经济政策,不同的经济政策产生不同的经济表现。政府由不同的政党轮流执政,所以产生不同的经济形势,从而形成经济周期。

其中希布斯的理论从经验和理论两个方面发展了政党周期理论,但没有考虑预期的影响。希布斯于1975年和1977年分析了许多国家在较长时间里的经验数据,发现一组政治数据如左翼党执政的比例,和一组经济数据如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及公共部门在经济中的比例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较高的左翼党执政比例和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较低的失业率及较高的公共经济比例联系在一起。但这一分析的缺点是,政治经济的高相关性并不必然能得出政治影响经济、导致经济周期的结论,因为也可能是经济影响了政治,或有第三种因素同时影响到政治变量和经济变量,从而导致政治经济的高相关性。

随后,希布斯又于1987年和1988年从理论上分析了政治经济周期问题。他指出,不同的政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因而有不同的政治目标或意识形态,结果又导致了不同的经济政策。一般说来,左翼党更多地代表工人利益,关心降低失业率,而右翼党则代表中上阶层,关心降低通货膨胀率。政府的支持率受经济状况的影响,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菲利浦斯曲线所说的交替关系。相对而言,左翼党执政时,失业率要低一些而通货膨胀率要高一些,右翼党执政则正好相反。结果,两党的轮流执政便产生了经济周期。

五、政党周期理论之二:理性预期思路PBC理论

1.理性预期思路PBC理论的基本观点。自80年代始, 政治经济周期理论中开始引入理性预期思想,于是出现了理性预期思路的PBC理论, 这也就是新古典主义PBC理论。其基本观点可归纳为:(1)公众的预期是理性的,理性预期有强弱之分。强理性预期是指完全的预见,不存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换言之,公众的预期总是正确的。弱理性预期是指存在不完全预见,存在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而人们的预期有可能失误,但平均说来是正确的。早期的新古典主义强调强理性预期,现在的新古典主义则承认弱理性预期。(2)政府与公众反应速度不一, 政府可以在一年之内改变政策,而劳资双方受合同的限制要在二到三年之后才能作出反应。(3)在强理性预期下, 公众总能正确预期到政府将要实施的经济政策及其后果,从而宏观经济总能保持在自然率水平上运行,政府政策不起作用,经济周期得以避免。换言之,菲利浦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的线,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不影响失业率。(4)在弱理性预期下, 存在意外的政策变化不能事先预见,加上政府与公众反应速度不一,突然的政策变化在没有被预见到时就会对经济产生暂时的影响,而一段时期过后,人们开始调整预期,便又使影响消失,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经济周期。(5)在弱理性预期下, 政府出于自身目的可能会有意突然改变政策以制造经济周期,如N—M模型所认为的;或者不同的政党有各自的政治目标或意识形态,从而有各自的政策重点,结果当政府更迭时,经济周期也就随之发生。这类PBC属于β类。

2.阿勒辛纳模型。在理性预期思路的PBC理论中, 阿勒辛纳的模型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周期过程。还是假设左翼党不太在乎通货膨胀率,而右翼党在乎。下一个选举快来临了,劳资双方也要重新谈判工资合同,新的工资合同取决于未来的通货膨胀率,未来的通货膨胀又取决于哪个党当选。但是谁都不能确知哪个党能获胜,因而通货膨胀的预期有可能失误。由于不知道哪个党获胜,劳资双方在签合同时会假设一个平均的通货膨胀率,比方说4%。如果左翼党当选,通货膨胀率很可能高于4%,于是实际工资比预想的要低,而工资合同又不允许工资调整,资方便增加对劳动的需求,结果就业增加,经济景气。反之,如果右翼党获胜,通货膨胀率会低于4%,于是,实际工资偏高,资方会减雇工人, 结果失业增加,经济衰退。这表明,政府的更迭必然产生经济周期。

3.巴罗对策论模型。巴罗等人于1986年将对策论与理性预期结合起来,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结论是存在PBC。 其理论在新古典主义PBC理论中更具有一般性。

巴罗模型建立在理性预期和不完全信息基础上。巴罗认为,政府实施经济政策于工人和雇主以影响经济形势,由此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或增加支持率。这样,这种游戏的玩主就是三个:工人、雇主和政府。策略及其顺序则是:政府宣布一个目标通货膨胀率,最后雇主根据实际工资(由名义工资率和通货膨胀率决定)确定劳动需求从而决定就业水平或失业率。如果政府宣布货币政策或目标通货膨胀率后能恪守诺言,或者存在完全信息,那么劳资双方的预期便是正确的。在正确的预期下所形成的实际工资能正好保证劳动供求相等,即经济处于自然率水平上运行。但是实际上,人们的预期虽然是理性的,却是一种弱理性预期。或是因为信息不完全,或者是因为政府总是可以在合同签定后改变既定政策,人们的预期有可能失误,从而工资合同中就不可能考虑到这一因素,名义工资受已签合同限制而不得调整,于是实际工资进而就业就会因通货膨胀率变化而变化。根据菲利浦斯曲线,高通货膨胀率可降低失业率,而有的政府就有动机对此加以利用,结果导致经济波动。

假设强弱两个政府轮流执政,强政府只关注通货膨胀率,一心一意地维持低通货膨胀率;政府同时关心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但总是想根据菲利浦斯曲线突然提高既定的目标通货膨胀率,引起预期失误,使失业率低于自然率水平。如果完全信息成立,选民能够完全预见在台上的政府是强还是弱,进而正确估计未来的通货膨胀,经济因此而在自然率水平上运行。强政府执政会将经济引向自然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的均衡。弱政府则具有通货膨胀倾向,但在完全信息下为公众所预见到,于是人们根据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期采取行动,最终使经济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但仍然是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运行,因而完全预见时不存在经济周期,只是通货膨胀率因政府不同而不同。

但是,如果信息不完全,经济周期就可能发生。人们因不完全信息而不能预见当政的政府是强还是弱,弱政府便会有欺骗的动机,设法假装是强政府,诱使人们错误地形成偏低的通货膨胀预期,以达到降低失业率的目的。其过程如下:在弱政府当政的第一阶段,它会和强政府一样维持低通货膨胀率,由于信息不完全,公众会误以为它可能是强政府,因而降低通货膨胀预期。在随后的第二阶段,弱政府有了提高通货膨胀率的可能性,但假定它未这样做,其在公众预期中的形象进一步加强。在最后阶段,它肯定会提高通货膨胀率,因为这样做对它有利无弊。通货膨胀率提高了,而公众措手不及,名义工资受合同限制而无法调整,实际工资降低,失业率降低,这正是它所希望的。于是产生经济周期。

六、结束语

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政府是局外人,以消除经济周期为己任,因而政府是以公众利益为目的的。与此相反,PBC 理论则认为是政府自身诱发了经济周期,尤其是作为主流的公共选择PBC 理论更是认为政府也是自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波动程度越来越弱,时间也越来越短,大体与选举周期的长度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PBC 理论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在当前的主要PBC理论中, 往往只考虑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两个经济变量。但实际上其它经济变量如政府购买支出、转移支付和财政赤字等,也会为政府所考虑。因此PBC 理论的将来发展应是将其它变量也考虑进来,从而形成更为综合的PBC理论。

标签:;  ;  ;  ;  ;  ;  ;  ;  ;  ;  ;  ;  ;  

政治经济周期理论研究进展_经济周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