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和美国培养农业宏观政治学生的经验与启示_农业论文

欧盟和美国培养农业宏观政治学生的经验与启示_农业论文

欧盟与美国兴农宏观政生的经验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欧盟论文,启示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391(2006)04—0044—03

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视为中国农业宏观政策对应整体经济变革以及农业与农村新发展的一次重大调整和深化。新的兴农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应置于哪些方面?政策的应有逻辑是什么?如何确保支农兴农制度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检讨和广泛的国际经验借鉴。

尽管欧美发达国家在农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制度环境等方面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兴农宏观政策在制度理念和制度结构上仍然有可资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借鉴的经验。

一、欧盟的兴农宏观政策

欧盟总面积的4/5为农村,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4,因而无论从环境保护、增加农村居住者的福利,还是从人文传统的传承角度,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都至为重要。欧盟的兴农宏观政策以共同农业政策(CAP)为主干。基于单一市场、共同体优先和共同财政三原则之上的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的基础”之一(另一基础是关税联盟)。经过若干次调整,对应欧盟农业与农村发展现实,共同农业政策指向稳定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确保农业生产者有一定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发展等目标。

(一)欧盟的农业支持政策

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欧盟采取了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除价格支持和收入补贴之外,尚有如下支持政策:

(1)对农业的公共服务:包括结构调整援助(鼓励土地合并、鼓励提前退休)、农业科研、病虫害控制、推广和咨询、检验检测、促进农产品加工和商品化、市场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等。

(2)信贷和税收支持:信贷支持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发放低息贷款,推动农业经营投资;在增值税和所得税上对农民实行优惠政策。

(3)贸易促进:实行出口补贴和出口信贷,降低农产品出口价格; 采取营销宣传、信息服务、贸易服务以及技术、食品援助等手段,扶持行业团体协会,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

(4)农业保险:政府对农产品在备耕、种植、管理和销售四个阶段进行保险,与农民分担风险,农业保险的基本形式有补给保险机构、补给投保农民两种。

(二)欧盟的农村发展政策

欧盟的农村地区振兴政策,实际上是两个平行的政策意图相重叠的结果。一个是从罗马条约中诞生的农业及农村政策,而另一个则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设立欧洲地区开发基金(ERDF)之际开始实施的欧盟地区政策。欧盟的农业结构政策从其实施以来,一直充当着欧盟农产品价格政策之补充的角色,而今已成为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欧盟理事会1999年制定的农村发展措施包括:

(1)环境政策:进行土壤改良,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恢复和重建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并采取适宜的防护措施,发展林业,鼓励在农业用地上植树造林,保护农业环境和改善动物福利。

(2)社区发展政策:开展为农村经济和农村居民基本需要的服务活动,进行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不发达地区和自然环境条件不利地区的发展。

(3)社会发展政策:保护农村遗产和推动村庄复兴,保护农村旅游和手工业活动。

(4)人力资源政策:促进青年农民安置,资助农民培训。在培训方面,倾向于训练农民适应生产质量的重新调整,管理具有经济合理性的农业所需要的能力,以及与自然风景、环境、卫生标准和动物保护相适应的生产实践的应用。

(三)欧盟兴农宏观政策的经验

欧盟在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方面,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农民的素质。 欧盟在《关于欧洲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用于支持农村发展的理事会条例》中专门有规定对年轻农民的资助,这有利于缓解欧洲农民老龄化的问题。

(2)注重用激励手段来实现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目标。欧盟将农业补贴同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标准挂钩,有效地杜绝了不合格产品和“对环境不利”的农业生产活动的出现。

(3)加强对落后地区的帮助。对于那些因气候、地形等环境限制造成困难的地区以及经营农业比较困难的地区,欧盟提供多种多样的援助途径。

(4)将农业支持和农村发展政策予以制度化, 保证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稳定性和公开性。

二、美国的兴农宏观政策

(一)美国农业政策的目标

美国农业政策包括提高收入、促进出口、保护资源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等四个主要目标。

(1)收入目标:确保农业生产者能获得与其他产业相一致的收入水平。2002年新农业法案对农业提供了更完善的保护体系,提高对农场主的补贴水平。

(2)出口目标:将农产品销售终端置于全球市场上,是稳定农业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的关键。农业政策积极促进农业国际化,致力于开拓海外农产品市场。

(3)保护资源和环境:将环境保护政策纳入更广泛的农业与农村发展政策之中,把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与环境保护政策挂钩,要求农场主以有利于环境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002年新农业法案加大了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资助力度。

(4)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尽管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比例很低,但生活在乡村的人口比例仍然较高,而且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考虑到这些因素,政府的政策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的多功能性也使得政府关注农村发展。

(二)美国兴农宏观政策的主要内容*

美国的财政支农大项目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农村发展、食品、营养与消费者、食品安全、自然资源与环境、市场营销与调控计划、科研、教育与经济、农场与海外农业以及其他方面。

(1)农村发展方面:主要包括农村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维修,如农村的电气、 电信、电话设施,农村的远程教育和医疗,农村的垃圾处理、农村的社区发展等。

(2)食品、营养和消费者项目:这是目前美国政府支出的最大的项目,主要负责全美的国内营养计划、食品券计划、儿童营养计划、妇女婴幼儿专项营养补充计划、农产品援助计划、食品捐赠计划等项目。

(3)食品安全:这是美国近年重点投资的一个领域,主要任务是保证国内外公众的健康。由美国的食品安全检验局负责,工作主要包括联邦食品检验、实验室服务等。

(4)自然资源与环境:这是政府为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投资,主要通过自然资源和环境计划来实现。其中包括对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的保护、水流域的调查与规划和防洪活动、农地保护计划、环境激励计划、野生动物栖息地激励计划、湿地保护计划等。在2002年的新农业法中增加了对自然资源与环境的支出。

(5)市场营销与调控计划:该计划的目的是适应美国农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营销需求,确保动植物健康及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美国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带来共同利益。

(6)科研、教育与经济:该项投资主要负责有关的农业科技研究、 推广以及与高等教育、经济分析和统计相关的生物学、物理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研究和传播。

(7)农场与海外农业:这项支出分为两个方面, 即农场方面和海外市场的开拓方面。农场方面主要是指政府对一些农场的资金贷款援助,海外市场的开拓主要是美国政府为了解决国内的剩余农产品而致力于开拓国外市场的投资。其中海外市场的开拓是美国农业支持投入的一个重要方面。

(8)其他方面:主要是美国农业部(USDA)各种活动支出。

(三)美国兴农宏观政策的经验

(1)法律先行。美国先制定法律,然后再根据法律制定农业政策。 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在法律授权范围内进行,这样确保了农业政策的稳定性。同时,农业投入经过农业预算,受法律保障,项目执行机构必须在法律框架内实施政策。

(2)有比较完善的政策执行主体。美国农业部负责农业生产、销售、加工、农场主的收入、农业保险、农业信贷等各种事项,但具体的项目和计划由诸如美国农产品信贷公司等政策性公司执行。管理体制简单,财权、事权分工明确。

(3)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发布。美国政府认识到,必须有充分而可靠的信息保证农产品市场顺畅运行,同时充分的信息也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因此美国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产品信息收集和发布系统。美国农业部和有关州设立了多个信息收集办事处,负责收集、审核和发布全国农产品在直销、拍卖、合同、期货、集散、加工、批发等市场环节的信息,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市场信息。

三、欧美兴农宏观政策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可以看出,欧美现有农业政策和制度,都来源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和中期为了保护农业、增进农业生产者收入、促进农村区域发展而制定的兴农宏观政策,并对应发展过程的新情况而不断修订、更新和充实。因此,处于工业化发展转折点、致力于使经济增长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居民的中国,可以从这些适应工业化发展逻辑的兴农政策中得到启发。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农业与农村发展不可分离。从欧美的农业政策变迁过程中可以看出,其政策着眼点置于提高农业生产率之上,为农产品的产前产后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建立统一市场,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新农村建设不仅要重视外延的村庄建设(村容整洁),同时也要重视内涵的促进农业经营投资、提高农业生产率、提供市场服务(生产发展),由此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改善和社会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

2.及时的法律规范,可以保证兴农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提高资源配置的透明度。新农村建设内涵着制度建设的需求(管理民主)。以先行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为基础,构建农村可持续发展之长效机制。同时,发展适合中国制度环境的农民合作组织,以此作为政府兴农政策公共资源的承接主体,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3.制定特殊政策。对特殊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不利地区、矿产资源枯竭地区等)的农村建设采取特殊政策,并使兴农政策公共资源向这些地区倾斜。

4.重视资源与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致力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恰当的机制设计,对采用环境友好生产方式、保证食品安全的农民给予相应的激励。

5.培训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高素质的农民才可能成就高成效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因此要注重对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技能进行培训。

6.服务于农民。提供信贷、保险、生产资料和农机具供应、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农产品销售市场化等全方位服务。

7.政策的动态调整。兴农宏观政策要与时俱进,对应农业与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进行调整。

*本部分内容参考了翟雪玲《中美农业支持比较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4

标签:;  ;  ;  ;  ;  ;  ;  ;  

欧盟和美国培养农业宏观政治学生的经验与启示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