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男子竞走运动员高原生化指标变化分析论文

云南省男子竞走运动员高原生化指标变化分析

赵成良

(云南省呈贡体育训练基地,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通过监控云南省优秀男子竞走运动员4周高原训练的生化指标,探讨高原训练下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认为:分析竞走运动员血红蛋白、血尿素和血清肌酸激酶等指标的变化,有助于监控其高原训练运动强度。

关键词 竞走运动员; 高原训练; 机能监控

竞走运动是一项长距离的耐力性项目,与其他周期性体能类运动项目相同,高原训练已成为竞走运动员耐力训练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高原训练是在特定的缺氧环境下刺激身体机能,使其更好地适应训练[1-3]。高原缺氧和训练负荷的双重刺激,不但能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而且对运动员的体力和意志锻炼也有特殊的效果。但在高海拔地区进行长时间、大负荷或大强度训练可能引起运动员过度疲劳,导致成绩下降,为此需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指导高原训练。然而,现阶段大多数高原训练的研究对象是平原运动员[4-5],对世居或久居高原的运动员在高原训练过程的监控评价报道较少。本文对6名世居高原的男子竞走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常用生化指标进行分析,为世居或久居高原的运动员高原训练监控提供参考。

患儿出生的同时,一位富有的女士在同一病区生了个女孩。她现年已40岁,仅有一个13岁的女儿和目前这个刚出生的女儿。她非常想要一个儿子,所以她请求能够收养患儿,以作为她新生女儿的双胞胎来一起抚养。

冯建宁是农民的儿子。早在2005年,他的父亲便承包了临汾市大宁县太古乡坦达村100余亩闲置土地种植核桃苗,并零散地种一些西瓜、玉米维持全家6口人的生计。

由式(11)可见,事故处理屏蔽系数不仅与最大顶角和负弯曲最小顶角相关,还与摩擦系数线性相关,比正常钻进屏蔽系数大,钻孔轨迹弯曲会严重削弱孔底事故处理能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6名云南省男子竞走运动员,运动等级均为健将级,年龄20.5±0.4岁,身高169.4±0.8 cm,体重58.9±1.1 kg,训练年限7.4±0.7 年。所有受试者均身体健康,实验前及实验中无伤病。

1.2 研究方法

1.2.3 数理统计法

由表1可见,血红蛋白在整个训练期间表现为先上升,之后进入平台期,第4周末略有下降,但仍高于训练前水平。第2、3周与训练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财务预算是反映企业业务未来运行的一定期间内,财务状况与营销成果、及现金收入与支出等指标的各类预算的总和,是企业全面预算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利用财务预算,能促使企业的经济活动按照预设目标运行,对企业长效发展有很大意义。

由表1可见,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的血尿素显著下降,仅第3周一堂专项课后出现过一次升高,但与前次比较,不存在明显差异。之后,血尿素一直下降至高原训练期间的最低水平(12月31日,4.56±0.37 mmol/L)。

1.2.2 实验法

组织运动员到海拔2 400 m的丽江市进行1个月的高原训练。训练安排:按照高原训练计划可将其划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12月4—10日,为适应高原环境阶段;第2阶段12月11—17日,为较小强度、提高运动时间阶段;第3阶段12月18—24日,为强化专项、模拟比赛、强化技术阶段;第4阶段12月25—31日,为调整训练、恢复机能、缓解紧张心理阶段。不同阶段,机能监控的侧重点不同,主要分为日常生化监控和专项训练课生化监控。

2.1.3 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变化

指标测试方法:根据训练阶段安排,4周高原训练期间分别对6名队员进行7次采血。均在测试当日晨起空腹安静状态下抽取肘静脉血5 mL,其中2 mL为抗凝全血,3 mL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清,采用美国BECKMAN公司的780H血球分析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对血红蛋白、血尿素及肌酸激酶进行测定。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显著性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检验。

1.2.1 文献资料法

2.1.1 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血红蛋白(Hb)变化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代表着一种思考星球的新方式,如今,我们知道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就像许多新的科学思想一样,他的理论也曾经遭到嘲笑。魏格纳是一位气象学家而不是地质学家,这使得其他人用带有偏见的眼光看待他。当时,科学家更倾向于相信地球的地壳是上下移动而不是左右移动的。事实上,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流行的观点是随着中心区域温度下降,地球正在略微收缩。当时的地质学家认为,收缩会在地球表面上形成褶皱,就像葡萄烘干后成为葡萄干一样,这些褶皱就是地球上的山脉。当然,他们错了。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运用Excel 2010和Spss 19.0对云南竞走队的训练负荷量和训练强度,以及4周高原(海拔2 400 m)训练期间采集的运动员血液生化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等,收集关于竞走运动员训练手段与方法的相关文献并归纳整理,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1.2 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血尿素变化

(2)俄罗斯多方考量人工智能立法的复杂性和专业要求,先对数字经济立法。我国对人工智能立法也需综合考虑公众、社会团体、产业界、政府机构等可能受人工智能影响的群体的利益,立法不宜过细过死,法规须体现包容,要为新技术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高原训练期间运动量安排:4个阶段的周训练量具体安排为第1周160 km,第2周180 km,第3周150 km,第4周120 km。

由表1可见,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晨起CK的变化是先下降后升高,第3周测试值高于第1周,是整个训练期间的最高水平(12月24日,496.8±52.57 U/L)。

表1 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的血红蛋白、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变化

注:与12月4日测试数据比较,*表示P <0.05,**表示P <0.01

2.2 分析与讨论

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是先上升,之后出现平台期,后3周的血红蛋含量都显著高于第1周。究其原因,除了与高原高温环境引起运动员大量流汗、补液不足造成的血液浓缩的假性增高有关外;另一个原因就是在高原低氧环境下,为了使身体尽快适应环境,机体会加快造血速度。初上高原时,运动员要经过高原“习服”过程,机体加快红细胞再生的速度,这期间的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随即增加。邱俊强等[6]根据高原训练期间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变化趋势,认为高原训练的最短时间应该为21~28天。如果高原训练周期超过28天,血红细胞数将不再继续增长[7-8]。随着训练负荷的增加,机体的消耗反而逐渐加大,血红蛋白的含量会出现降低。所以,此次高原训练周期安排为28天,运动员的血红蛋白水平先上升后趋于平稳,说明整个高原训练过程对运动员机体的影响是科学有效的。

血尿素是蛋白质参与供能的最终产物,通过测定机体血尿素含量可以间接反映训练负荷量的大小。冯连世等[2]研究认为,教练员在安排训练量时,血尿素水平不能高于8.4 mmol/L。而在运动训练实践中,血尿素水平超过8.4 mmol/L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有运动员在训练量很小或不训练的情况下,血尿素水平也会接近8.4 mmol/L。在此次高原训练过程中,有运动员的周训练量达到150 km左右,这比许世岩和郭洪波[4]对竞走赛前穿梭式高原训练中周期模式的训练量均值(长期处于高原的男运动员训练总量均值为101.5 km)高出近30%,但整个训练过程运动员的血尿素均未超过7 mmol/L。所以,高原训练过程中,竞走运动员血尿素水平的变化除与训练量有关外,还与运动员个体差异和高原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另外,由表1可知,各周测试日的血尿素水平均显著低于上高原后的第1 次测试(P <0.01),表明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习服”高原低氧环境后,血尿素水平也会发生显著性下降。第1次之所以会出现较高的血尿素含量,可能与上高原前教练员的训练安排和初入高原身体的应激反应有关。

血清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肌肉中,运动引起肌细胞损伤导致其通过肌细胞膜进入血液中。训练引起的肌细胞缺氧、能量供应不足、氧自由基增多、血乳酸堆积带来的酸性代谢物、肌纤维反复剧烈收缩导致的物理牵拉损伤等,都是导致肌纤维膜破裂的关键因素,肌酸激酶通过破损的细胞膜释放到血液中[9-10]。由此可知,运动负荷强度越大,训练中的物理损伤(如冲撞、挤压等)就越大,血液中肌酸激酶的含量就会急剧增多[11-12]。通过表1发现,在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肌酸激酶的峰值出现在第3 周,且显著高于上高原后的第1 次测试值,次日晨CK 恢复值也高达480 U/L左右。分析认为,这与12月20 日进行的一堂接近平原时同阶段训练强度的训练课有关,导致运动员承受的负荷较大。这表明高原训练监控过程中,运用血清肌酸激酶评价竞走运动员的训练强度敏感性较高。

3 小结

竞走运动员在高原训练第2周血红蛋白明显升高,第3、4 周时稍有下降,但明显高于初上高原时的血红蛋白水平。由此可知,高原低氧环境训练对竞走运动员血红蛋白的影响至少可以维持3周。

竞走运动员在高原进行大负荷量运动训练时,由于运动员“习服”高原低氧环境,其血尿素水平呈下降趋势。因此,在应用血尿素指标评价高原训练负荷量时,把该指标的变化趋势作为评估标准是较为科学的,同时还应考虑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和高原饮食习惯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在高原训练监控过程中,血清肌酸激酶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价竞走运动员训练强度的指标,因为该指标对负荷强度较敏感。

参考文献

[1] 冯连世.高原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2003,35(4):1

[2] 高云.血乳酸指标在运动训练监控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08,29(10):36

[3] 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2-195

[4] 许世岩,郭洪波.竞走赛前穿梭式高原训练中周期模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2):68-69

[5] 缪素堃,尚文元,付颖,等.高原训练对优秀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J].体育科学,1992,12(1):47-50

[6] 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4:115

[7] 韩佐生,陈耕.高原训练结束至下高原参赛间隔时间的探讨[J].体育科学,1998,18(2):52-54

[8] 邱俊强,闵筠,金诚,等.世居高原竞走运动员在平原训练期间肺通气功能的动态观察[J].体育科学,1994,14(3):68-71

[9] 冯连世.高原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红细胞生成的作用[J].体育科学,1998,18(4):78-81

[10] 冯连世,洪平,宗丕芳,等.高原训练对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血清激素的影响[J].体育科学,2000,20(4):49-52

[11] 高欢,高炳宏,孟志军.长时间高原训练对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6):109-112

[12] 郭梁,LI Li,吴瑛.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对躯干等长力量的预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8(5):93-98

标签:;  ;  ;  ;  

云南省男子竞走运动员高原生化指标变化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