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始终贯穿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全程浅谈论文_关艳

(牡丹江市中心血站;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心理护理始终贯穿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进行机采血小板献血的46例人员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23例。对参照组献血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献血者予以全程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实验组献血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以及HADM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比两组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予以全程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献血者的不良情绪,降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借鉴以及进一步普及。

【关键词】心理护理;机采血小板;献血;全程

使用机采血小板方式献血,其采血时间较长,极易使献血者发生不良情绪和不良反应[1]。因此,对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予以全程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现对进行机采血小板献血的46例人员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见以下表述。

1. 基本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在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期间进行机采血小板献血的46例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n=23)和参照组(n=23)。实验组献血者中,男性献血者有12例,女性献血者有11例,最小年龄为21岁,最大年龄为45岁,平均年龄为(32.12±2.34)岁,体重区间52~71kg,平均体重为(61.23±1.64)kg。参照组献血者中,男性献血者有15例,女性献血者有8例,最小年龄为22岁,最大年龄为46岁,平均年龄为(32.36±2.18)岁,体重区间53~69kg,平均体重为(61.48±1.87)kg。对比两组献血者的临床数据如性别、年龄、体重等指标,计算为p>0.05,无差异性。

1.2 方法

对参照组献血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对前来献血人员的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体重等)进行详细记录,在采血前向献血者普及献血的相关知识、采血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护理人员应多与献血者进行交流,使献血者感到温暖进而消除不良情绪。

对实验组献血者予以全程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如下:(1)献血前: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保持微笑,获得献血者的信任,尤其是对于第一次献血人员。护理人员应告知献血者机采方式的特点和安全性,不会发生血液传染病,进而消除献血者的心理顾虑。护理人员还需告知献血者采血时间会较长,一般情况下约1小时左右,使其做好心理准备;护理人员告知献血者在采血前可摄入适量的温开水,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使献血者以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来进行献血[2]。(2)采血中:医护人员在进行穿刺时应保证快稳准,做到一步到位,建议献血者在采血过程中将头偏向一侧,不要看采血袋。如血流速度缓慢导致机器报警,告知献血者不要慌,医护人员应立即剖析是什么原因导致,并向献血者讲述,进而使献血者消除紧张心理。在采血时,护理人员应与献血者进行沟通,并播放轻柔的音乐,缓解采血室内的氛围。(3)献血后:医护人员应使用弹力绷带为献血者包扎,并观察献血者是否出现呕吐、恶心等情况。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当天不可进行剧烈运动、熬夜等,并嘱咐献血者多摄入水,进而促进血容量补充,禁暴饮暴食[3]。护理人员对献血者表示感谢,使其充满光荣和自豪感。

1.3 判定指标

对46例献血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HADM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46例献血者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献血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HADM评分表示为(x(—)±s)的形式,行t检验;两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表示为(%)率的形式,行卡方检验。经统计学软件计算,组间数据呈现为p<0.05,表示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护理后两组献血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HADM评分

实验组献血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HADM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呈现为p<0.05,具体详情见表1。

3. 讨论

现今,机采血小板已被广泛应用在无偿献血中。有关研究表明,此种采血方式可使献血者发生胸闷、恶心、呕吐等情况,且采血时间较长,需要较大的循环血容量[4]。由于大多数献血者对献血知识和献血流程不了解,担心会患上血液传染病,进而导致献血者在采血期间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情绪,对献血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进而引发不良反应发生,对采血的效果也造成一定的影响[5]。因此,对献血者予以全程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全程心理护理后,献血者对护理人员予以信任,对采血过程以及注意事项予以了解,消除了不良心理情绪,以积极的心态进行献血[6]。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献血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HADM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HADM评分,组间差异存在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数据呈现为p<0.05。本组研究结果与张颖,詹伟波,符雪丽等[7]文献中研究结果相一致,文献中对128例献血者进行研究,研究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9%(3/64),参照组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19%(11/64),经检验X2值=5.6470,p<0.05。证实:对献血者实施全程心理护理干预,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予以全程心理护理干预,明显改善了献血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上借鉴以及进一步普及。

参考文献:

[1]郭慧军,臧艳,朱燕霞等.浅谈护理心理学在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作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4):411-412.

[2]乌兰.浅谈心理护理在机采血小板采集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5):201.

[3]李军,夏代全,李明海等.如何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3):1895-1896.

[4]潘国芳.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9):70-71.

[5]詹伟波,李诗敏.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措施[J].实用医技杂志,2014(11):1245-1246.

[6]崔颖.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医药前沿,2014(30):221-222.

[7]张颖,詹伟波,符雪丽等.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全程中始终贯穿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7,30(1):116-117.

论文作者:关艳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下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31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始终贯穿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全程浅谈论文_关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