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鄂连香论文_鄂连香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鄂连香论文_鄂连香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要大力倡导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知识的融合与提升以及情感的碰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关键词: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 批注

有效阅读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追求。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层次,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地落实到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达到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释放学生阅读后的内心情感,达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全面提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从他们的阅读习惯抓起。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学习中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做批注,批注的形式多样,有根据课文中某一内容的批注,也有针对全篇课文内容的批注。边批注边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所以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题目,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题目,猜一猜文章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因此阅读教学中抓住关键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全体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精神状态,制造多种机会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得,有所悟。如:《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点体会文章如何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时候,关键词就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比如:触着,巴住,直,弯曲,拉一把,紧贴在墙上,等等。当学生读到这些关键词时,就会感受到作者的观察是那么细致。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阅读本身是对生活的积累,教材只是一种“案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初读感知、再读加深理解、多读深化对内容的学习及延伸的方式去学习。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学生、教师与文本的基础上的,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时,当谈到乌鸦喝到水的好办法时,有学生说乌鸦可以推倒瓶子喝到水,有学生说可以用吸管喝到水,还有的说打砸破瓶子上半部分等,虽然有的想法在乌鸦本身无法做到,但学生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乌鸦想用自己的办法去喝到水也未尝不可。曾有一位老师在上《狐狸和乌鸦》时,有学生就反馈到:这乌鸦是怎么变笨了,原来会想到用石子填满瓶子喝到水,现在连嘴里的肉被狐狸骗掉了都不知道,我不喜欢乌鸦了,我倒喜欢聪明的狐狸。面对学生无奇不有的思维,教师不能妄加否决,要站在学生思维发展的高度去合理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

如何巩固阅读效果呢?学生时期正是记忆力旺盛的时期,对于一些好的内容,既要让学生朗读,促进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更要将其中的好句、好段熟读乃至背诵,这样以后写起作文来就会下笔如有神,并有助于记忆、感知、思维、想象与审美等素质的综合培养。写读后笔记也是学生的练笔过程、思维过程,也是学生生活素材积累、词语积累的一个重要手段。阅读之后要求学生写读后笔记,可以让学生把当时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感受记录写来,长期坚持能养成好的习作习惯,作文能力也会不断提高。借鉴仿写是学生依靠阅读提升写作能力的手段。借鉴仿写,即以所阅读的文章为例,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等等,都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先仿写,最后发展成创造性仿写,在“仿”中求“创”,“仿”中求“新”,以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阅读与写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写作好,就必须有效地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要大力倡导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产生知识的融合与提升以及情感的碰撞,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的一部分,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这就是一名教师最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 孙秋红.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N]. 语言文字报,2019-12-25(008).

[2]张小霞.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小学中年级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33):96.

[3]吴亚民.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J].兵团工运,2018(04):55.

论文作者:鄂连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3

标签:;  ;  ;  ;  ;  ;  ;  ;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鄂连香论文_鄂连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