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推广存在的问题论文_徐轶焕

浅谈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推广存在的问题论文_徐轶焕

浙江金华 321000

摘要:绿化植物引种一直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各地都在加大植物引种推广规模和力度,越来越多的公司也涉足该领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同时也出现一些不科学的无序现象。本文对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推广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引起业内人士的重视和反思,降低和避免引种本身可能导致的潜在危害性,促进绿化植物引种推广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城市绿化;引种;推广

近年来,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推广呈现许多新特点,如引种推广数量增多、规模明显增大,并从以往的种子、枝条等繁殖体发展到多种径级的植株,驯化间隔明显缩短,甚至出现边引进边推广的现象,这尽管有利于满足城市绿化发展对新优植物的迫切需求,但也存在值得注意的无序状态和潜在风险。

1 绿化植物引种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遭到漠视

植物引种应以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引种风险,不恰当的引种不仅可能导致引种失败和经济损失,更可能产生严重的生态和社会后果,产生诸如生物入侵、危害环境、损坏地域绿化特色等后果。因此,植物引种部门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应设置较高的“门槛”,形成准入机制。

植物引种的基础是生态相似性原则,但在利润的驱使下,违背自然规律的引种现象时有发生,如片面对热带风光的追求和理解,江南地区大规模引进南方植物,如棕榈科、桉树属、榕属植物等,尽管暖冬和高投入的过冬保暖措施使一些植物侥幸过冬,但潜在风险和巨额投入不容忽视。

2 植物引种过于偏重外来品种,对地带性物种的重视不足

无论是领导还是绿化从业人员,包括许多市民常常过分欣赏和青睐外来物种,特别是国外观赏品种,这种观念对苗木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

城市绿化工作者往往过分追求“洋、新、奇、特、快”,淡薄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甚至将乡土植物视为“土、旧、俗、野、慢”,从而有意或无意地疏远甚至放弃乡土物种。外来种的无序引进,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利的后果,如排挤本土植物、微生物和小动物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对野生生物缺乏友好性,不利于丰富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构建地域特色的绿地景观、异种花粉可能导致过敏症等;而从栽培角度,外来种对肥料、土质、水分的要求高,耗水量大,增加养护管理的投入和成本。

植物原产地与引种地生态条件相似或差异小,植物引种的成功率比较高,若差异过大则难度大,甚至失败。因此,加强乡土植物的驯化,筛选适宜的植物品种,并杜绝直接采挖天然树木,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上海自然分布的种子植物134科、510属、919种,包括木本乡土植物46科、164种(常绿种56种,落叶种108种),其中乔木约40种,灌木约100种,藤本约25种。但许多物种并没有在上海城市绿化中得到普遍应用,如上海非常缺乏常绿阔叶绿化树种,而乡土树种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绵柯(Lithocarpus harlandii)、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 sericea)、大叶冬青(Ilex latifolia)、老鼠矢(Symplocos stellaris)、柞木(Xylosma congestum)等都没有有效开发。同样,壳斗科、山茶科、冬青科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种,在江浙城市绿化中也没有得到积极开发利用。乡土树种,特别是其中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在营造高效、稳定的生态绿地中具有不可替代地位。

3 重植物品种引进,轻植物品种选育,绿化植物育种工作非常薄弱

随着城市绿化的跨越式发展,新优绿化植物明显短缺,但目前大多采取快速简便的途径,大量从国外引进现成的品种进行快速扩繁;同时,对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不少仍停留在直接挖取上,不重视新品种培育和育种工作,缺乏物种培育过程。直接挖掘的野生植物在城市往往不能表现原有优良性状,生长不良,对野生植物资源本身也产生破坏。

因此,通过选种、改良和培育新品种,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种质资源,縮短与园林发达国家在绿化植物品种选育上的差距。由于绿化植物新品种选育改良是一项长期而经常性的工作,需要宽松的研发环境,政府应持续稳定地投入资金和人力。同时,植物新品种的模仿和繁殖比较容易,而保护较为困难,必须加强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育种的单位和个人享有植物新品种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目前的保护力度还很弱,新培育或新引进的植物品种常常被随意进行商业目的生产或销售,育种工作者的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保护。

在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上,应以生态选育为基本手段,将生态条件因子作为选育鉴定和评选品种的指标,首先考虑适应性和生态稳定性;其次,才是高产优质等指标。目前亟需收集、整理和开发乡土木本植物天然变异类型,筛选优良种源或品种;同时,保留观赏价值不高但抗逆性强的乡土品种,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基因工程目的片段的供体等。

4 植物引种的安全性缺乏认识和措施

由于各种形式的国际间植物材料交流相当频繁,使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成为最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的途径之一。绿化植物引种所带来的入侵生物不仅包括植物,植物材料可能携带的危险性昆虫和微生物更具隐蔽性,危害更大。目前在植物引种上,不仅在引种安全上意识薄弱,也缺乏科学有效的措施,不利于生物入侵的防范。

当然,绿化植物引种可能产生的生物入侵绝大多数是无意的,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在植物引种中,首先必须杜绝盲目引种和推广行为,引种必须科学论证,进行风险评估,经过规定地点、时间的控制性试验后,才能确定能否推广应用。同时,不应该否定引种外来园林植物,视外来植物为洪水猛兽,没有外来植物品种的引进,难以形成优美的城市绿地景观。因此,应提倡科学和合理的园林植物引种工作,协调本地植物和外来植物的关系,大力发展绿化植物育种工作,才能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5 新引进植物习性有待进一步了解

由于许多新引进植物的资料比较缺乏,有限的特性介绍往往局限在一般性描述上,如耐荫、耐半荫、喜光,喜酸性或碱性等,缺乏比较详尽而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栽培措施,而在植物间配置应用方面的资料则更缺乏。特别是外来植物的生长环境往往与引进地立地条件差异较大,短时间难以完成对新品种的生长状况和生长限制因子的系统试验研究,有的品种只得边引、边种和边试,限制对新品种栽培技术的科学指导,新品种应用部门更对引种植物特性缺乏了解,而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的错位也不利于栽培技术的合理应用,导致一些不恰当的植物应用配置方式,影响新引进植物的推广效果。因此,如何进一步摸索新引进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掌握各种植物在本地的生长特点,合理配置新优植物,将是提高新优植物推广应用的关键。

新引进植物定名的不准确和不规范也是影响植物特性了解的重要因素,如槭类品种、玉簪品种、樟属等的分类特征相近,植物名称存在混淆,而园艺品种名称的混乱更为多见,不同的引进途径和不同人对品种的译名往往差异很大,不利于准确了解引种植物的习性。

6 新引进植物的配置应用方式不当,影响效果

由于对植物的习性缺乏全面了解,影响植物选择配置的科学性,如虎耳草、花叶活血丹、八仙花类植物种植在全光环境下,植株容易遭受日灼,叶片萎蔫、反卷和变小,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金叶过路黄等喜光色叶植物在树荫下往往导致色彩表现不明显;新品种应该根据植物的特点,采取合理的种植方式,但不少沿袭惯用或流行的栽植手法,采用单一种群密植的方法。如锦带、溲疏类植物时常采用大色块种植手法,植株密集种植,加上不合理的修剪,大灌木变成了小灌木,原来满树盛花景观丧失。再如观赏草适宜丛植,单一的密集种植不仅失去了观赏草的独特风味,而草枯季节导致整体景观的颓败;千屈菜适宜种植水岸,但有的将其群植在陆地,不仅长势不佳,也失去水花相融的景观。红花刺槐适宜庭院或零星配植,却用于大面积绿化和道路绿化,由于嫁接枝易遭风折,整体景观不佳。

片面追求多样性也不利于新引进植物的推广,如有的部门将大量的新引进植物集中栽植在小块土地,虽然局部物种丰富度很高,但由于不同植物的习性不尽相同,单一生境条件往往不能满足所有植物的要求,影响植物的生长。同样,将原有品种与新优植物割裂开来,也是新品种推广的误区,如一些单位往往将新品种统一种植,而将老品种排除在外;另外,将新品种以品种园形式块状栽植,也失去了利用新品种优化绿地群落结构的意义。

7 养护管理简单化

绿化植物生长状态和效果与养护管理密切相关,特别是引进植物多为园艺品种,更需要科学的后期养护。在目前的引进植物推广中,普遍存在不合理的养护措施。如过度修剪使部分植物的原来植株形态不能表现,如锦带花多为大灌木,并形成繁花美景,但目前常以绿篱或地被的修剪方式,大大降低了观赏效果;红花檵木花朵满树,花期长,并能多次开花,但许多绿地将其密植为色块,不仅完美的花树不复存在,开花量也明显减少,并容易滋生病虫害。

许多优良品种,特别是观花、观果植物需要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才能花繁叶茂,目前部分新品种的花朵变小和色泽变暗等都可能与土壤培肥不足有关。因此,加强土壤肥水管理,促进新植物的健康生长,还需引起足够重视。

许多植物具有良好的自繁能力,在养护中应积极保护更新苗,丰富群落层次结构,如栾树、臭椿、无患子、苦楝、盐肤木等树种的更新苗发育良好,通过人工促进,容易形成异龄林,这对促进大型绿地的生态化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许多绿地的养护忽视更新苗的保护,将其视为杂草而除去。

论文作者:徐轶焕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9

标签:;  ;  ;  ;  ;  ;  ;  ;  

浅谈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推广存在的问题论文_徐轶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