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回归生活-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回归生活
——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龙妍竹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针对当时中国将教育与生活剥离的现象而提出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目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将孩子与生活隔离、将孩子的生活之自由剥夺和将孩子的双手束缚的误区,可采取以下改善方法:第一,将教育融入孩子的生活实际;第二,让孩子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学习;第三,从做开始解放孩子的双手。

[关键词] 陶行知;生活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是受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的启发,并结合我国当时的教育现状提出的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在人们的生活中,教育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对于儿童而言,生活的范围包括社会、幼儿园和家庭这几个场所。社会环境中丰富的物质及文明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幼儿园包含教师的教育引导,家庭中有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一定是以生活为中心而展开的,换言之,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因此,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根据“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进一步推导得出的。该教育观点也有着较为丰富的含义,“生活即教育”意味着到处有生活,即到处有教育。整个社会都是人们生活的场域,因而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具体而言,即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办学,学校反过来应为社会的发展而服务。由此看来,社会与学校的关系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互关系,互相促进着彼此的发展与进步。这与陶行知所总结的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是一致的。

(三)教学做合一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学生在学习中使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上以教材的“死知识”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学过程重教师“教”的过程,而轻学生“学”的过程,重知识传授而轻社会实践,导致许多学生高分低能、动手及运用能力差。陶行知针对这一教育现象又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该主张强调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改善动手和动脑对立的局面。

除了拍照之外,明星还会有什么样的应用?在电脑的帮助之下,我们越来越难辨认电影中的角色是不是由真正的演员出演。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可运用范围广泛,因为其强调的是将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的“活教育”。该教育方式不仅对各阶段的学校教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而且对家庭也有极大的启示,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形成开放的儿童观也有重大意义。

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一)温室之花——将孩子与生活隔离

学前期的儿童各方面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儿童在该时期会用属于自己的方式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来促进自身的发展。然而,多数家长却仅仅站在成人的角度看待儿童的活动,并且用成人的标准来决定儿童是否能够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孩子在沙池里尝试用沙子做蛋糕,而家长则会因为害怕其漂亮衣服被沙子弄脏而阻止孩子的玩沙活动。甚至,有些孩子在试图用筷子吃饭而洒落些许饭菜时被制止自己吃饭。上述家长的行为看似在减少麻烦,实则伤害了孩子对动手活动的热情,长此以往孩子的动手积极性被严重削弱。

(二)笼中之鸟——将孩子的生活之自由剥夺

陶行知说过:“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受了教育。”[2]陶行知先生从辩证的角度看待生活,看到生活起到的教育作用,从日常生活的矛盾中看到了生活的教育作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是通过家长的引导在生活点滴中积累的,儿童健全的人格及正确技能的形成与其生活的一切也是息息相关的。家长应有意识地将教育融入孩子的生活之中,帮助孩子形成自主独立的人格,让他们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技能。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回归儿童的生活,首先应尊重,即尊重儿童的本性、尊重儿童的生活,而儿童也只有在回归了生活的教育中生存,才能建构自己、超越自己,并获得新生或再生。”[1]要将上述思想运用于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三)提线之偶——将孩子的双手束缚

受上世纪90年代育儿观的影响,长辈对子女溺爱的教育观念对初为人父人母的“90后”一代影响较为深远。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护,通常会将孩子过度保护起来。然而,过度爱护就是对孩子的溺爱。一些父母认为学习是孩子的天职,学好书本知识是孩子的本分。在孩子处于学生阶段时,除了学习知识以外的一切事务都由家长一手包揽,家长对孩子所提的一切要求都有求必应。家长认为,对孩子有求必应是父母爱孩子的体现,家长这样的教育观念往往害了孩子。也正是家长这样的教育观念,使得从小被称为“神童”的孩子,最后却因生活不能自理而终止学业。由此可见,家长若将孩子当作温室里的花朵过度保护起来,会抑制孩子追求独立的意愿,这将影响孩子独立性品格的养成。

例如,父母在人际交往中应给孩子教授一些基本的礼仪之道;在旅行、传统节日或阅读中给孩子相应的文化熏陶;在健身、做家务的过程中给孩子传递健康卫生方面知识……因此,要想儿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家庭教育应从实际的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中心,并随生活和儿童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一味地“死教育”。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运用于家庭教育的策略

(3)球体模型重力异常和重力梯度数据试验分析表明,该方准确推测出地下异常地质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以及等效剩余质量的分布情况。梯度成像分辨率相比重力异常分辨率有了明显提高。本文所研究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定位地下重力异常源的位置和赋存范围。

(一)将教育融入孩子的生活实际

每位用心养育孩子的家长的初衷都是想要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因此,有很多家长在没有征求孩子意愿的前提下,就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这类家长并没有考虑孩子是否真的喜欢父母为其做出的选择,使孩子每天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之间,导致孩子没有任何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上述做法不仅会将儿童的生活范围限定在几个小圈子里,不利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而且也会阻碍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由图1可知,双氧水投加量越多,COD去除效率越高,但是投加量超过1.5%时,去除效果变化幅度不大,综合考虑确定双氧水投加量1.5%为最佳投加量。

例如,家长应鼓励儿童参加有益的社区活动,扩大其社交范围,还可以与儿童到大自然的怀抱里亲身感受自然的魅力等,让儿童不再像关在牢笼里的小鸟,而是靠自己的努力飞向更广阔的蓝天。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L 176-2007)中的附录C(普通混凝土试块试验数据统计方法)中的C.0.1项要求:同一标号(或强度等级)混凝土试块28 d龄期抗压强度的组数≥30时,混凝土试块强度应同时满足表1要求。

(二)让孩子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学习

“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进一步指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陶行知强调将学习的范围扩大至大自然、大社会,而不再把学校视为社会的缩影。“陶行知所指出的‘生活教育’是开放式的教育,对现代封闭式家庭教育现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儿童的生活世界变得越来越狭窄。许多儿童不再像曾经的我们,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社会情境中,用多种感官感受身边的事物。现代家庭教育应打破以往教育的局限性,应鼓励儿童融入社会,用自己的方式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

家庭中的教育不同于学校有目、有计划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种无计划的、随机性强并贯穿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拥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都有利于塑造孩子良好的性格,让孩子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能够逐渐丰富其劳作经验,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技能。

(三)从做开始解放孩子的双手

陶行知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4]在教育中,动手去“做”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儿童只有在不断尝试错误后得到的经验才是自己的经验,古人所说的“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让儿童在尝试错误中获得经验。

现代很多的家庭强行剥夺了儿童动手的权利,让儿童成为活动的旁观者。陶行知说过:“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家长无法替代孩子成长,有些事情对于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参与其中所获得的经验。因此,家长应该将属于孩子动手的权利还给孩子,放手让其去探索、去体验,让孩子在“做”中去经历生活、收获经验。

例如,当孩子逐渐拥有独立意识,想要自己尝试吃饭、穿衣,甚至想要帮妈妈刷碗洗菜时,家长应该借此机会发展孩子的动手能力,同时鼓励孩子积极探索这些事务的技巧及原理。这样一来,上述活动不仅培养了儿童的动手能力,而且对其探究事物的能力也有所帮助。

在我国目前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用于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基本上是经由中央、省级财政、地方配套资金组成,地方配套资金一般约30%,地方配套资金较大。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具有生活意义。儿童教育只有发挥其内在的生活意义,才有可能唤醒儿童对生活的向往和乐趣,从而丰富儿童的内心世界,建构儿童的生活方式,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家庭和社会都应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展现孩子天性的空间,让孩子真正回归生活。

参考文献:

[1] 侯莉敏.儿童的生活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60.

[2]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5.

[3] 李雪.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2):220-221.

[4]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256.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9)09-0027-02

[作者简介] 龙妍竹,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019-01-08

标签:;  ;  ;  ;  ;  

回归生活-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谈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