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区域结构”概念分析_城市空间结构论文

高中地理教科书中“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间结构论文,城市论文,书中论文,地域论文,教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2”中的一些人文地理学概念或提法,在不同版本的教科书中有不同的呈现形式,甚至有不同的意义,“城市空间结构”就是其中的一个内容。本文试图从内容分析的角度对其中产生差异的地方进行辨析,以便教师能够清楚这些差别是如何形成的。

一、“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地域结构”概念辨析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是新课程改革前高中地理必修课教学大纲中没有要求的内容,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城市的地域结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中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地域结构”的学习要求是分开表述的。关于城市的空间结构,《课标》的要求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关于城市的地域结构,《课标》的要求是:“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其重点在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从《课标》的要求看,有关“城市空间结构”的标准主要涉及城市内部功能区之间的空间联系,有关“城市地域结构”的标准主要涉及一个区域内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关系。

笔者在查阅多个学者的人文地理学著作后,将其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地域结构”两个概念的使用进行了梳理。

第一类是用“城市地域结构”描述城市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空间关系,但没有同时使用“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即没有将这两个概念成对使用。在王恩涌、陈慧琳、张小林等人的著作中,均是如此用法。例如,陈慧琳主编的《人文地理学》中,明确使用了“地域结构”的概念,其定义为:“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城市地域内部,各种不同的功能在空间上的有机联系,共同构建的城市整体”[1]。但该书并没有同时把某一区域内的城市体系定义为“城市的空间结构”。张小林等人编写的《人文地理学导论》认为,城市具有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相应形成了内部和外部两种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结构,前者是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和制约在城市地域范围内的空间表现,称为城市地域结构;后者是指城市(点)之间以及城市与区域(面)之间的有机组合,形成一定区域内的城市体系”[2]。该书在用“城市地域结构”描述城市内部空间关系的同时,也没有将“城市空间结构”专门用于城市体系的定义。

第二类是明确将“城市地域结构”用于描述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关系,将“城市空间结构”用于描述城市内部的结构。例如,蔡建明等人所著的《现代地理科学》一书,就明确使用了“地域结构”和“空间结构”这两个名词来描述城市景观,同时将“地域结构”用于分析城市体系。该书第十章第四节“城市景观的地域结构与差异”实际上是用中心地思想分析一个区域内有不同职能城市的现象[3]。第十四章“空间结构的理想、现实与未来”涉及的则是城市内部的布局[4]。顾朝林等人编写的《中国城市地理》是在讲中国城市体系时使用“地域空间结构”一词的,而在分析城市内部结构时使用的是“空间结构”[5]。江曼琦所著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一书专门研究城市空间结构问题,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一章中,作者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定义为:“这些差别使不同的经济活动占据城市内不同的空间,在城市地域内部出现不同的组合格局,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这就是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强调:“尽管城市内部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结构,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劳动结构、空间结构,但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结构图谱中的基础结构。”不过,作者也引用了崔功豪等人的观点,认为城市空间结构是有层次性的,可以划分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结构指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形式和城市功能区的结构与组合,城市外部结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的组合形态[6]。”由于作者只研究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所以书中未涉及城市体系问题,也没有出现过“城市地域结构”一词。在周伟林、严冀等人编写的《城市经济学》中,“空间结构”一词也主要针对城市内部土地的分类和相应的理论,书中没有用“地域结构”来描述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状况[7]。

第三类是将两个概念混用或没有作为专有名词。不少学者是将“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地域结构”作为相同概念使用,或交叉使用,或没有作为专有名词使用。例如,在许学强等人编著的《城市地理学》一书中,多次使用“空间”和“地域”的词汇,不过是在“空间”和“地域”的一般意义上使用这两个词汇的,没有出现“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地域结构”这样的专有名词。在阐述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时,作者将“空间”和“地域”的概念同时用于描述城市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认为:城市地理学研究的重心是“从区域和城市两种地域系统中考察城市空间组织——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8]。在分析一个区域内城市之间的关系时,作者使用的是“城市空间分布体系”;在其中的“城市经济区”部分,作者描述我国的城市经济区时将其称为“城市地域综合体”,认为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城市地域的空间组织形式”[9]。这里使用了“地域”一词来描述一组城市的范围,但始终没有出现“地域结构”的概念。在分析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时,作者使用了“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提法,但也不是特意为之,因为在后面的一章中,作者写道:“传统的城市地理学在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或地域结构时,着重点是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或称功能分区”,同时使用了“空间结构”和“地域结构”[10]。可见在该书中,“空间结构”和“地域结构”均不是专有名词。这本书出版几年以后,其作者之一周一星与其他人合作,为中学地理教师编写了一本《城市与城市地理》。在这本书中,“空间结构”和“地域结构”均被用在对城市内部的分析中。该书的第八章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下面的文字将这个题目的研究内容解释为“城市形态和地域结构”;其中,第三节的题目则为“城市地域空间结构模式”[11],把两个概念合二为一。

二、中学地理教科书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地域结构”的处理比较

在人文地理研究中,不同学者对一些地理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或使用不同的概念是正常的现象。教科书编者在编写教科书时一般会选择自己认可的说法,因此,四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处理这两个概念时就出现了差别。(表1为四个版本教科书对该项内容处理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城市空间结构”描述的是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和功能区联系等现象,四个版本的教科书均是认同的。差别主要出现在对“地域结构”的处理上。有两种教科书明确写出“城市空间结构”等同于“城市地域结构”,另外两种教科书没有提及“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分析课程标准的结构和要求,这两条标准应该是针对两点不同的知识内容,而不是同一个知识内容的两条不同的要求。如果前一条标准要求学习的是有关城市内部区域空间关系的内容,后一条标准应该是有关特定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城市等级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等内容。如何处理在学术界存在不同说法的地理知识,是今后课程标准制定和修订时应特别关注的地方。(项目来源: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地理教育实习专题指导策略研究》)

标签:;  ;  ;  

高中地理教材中“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区域结构”概念分析_城市空间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