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电影美学理论建设与电影批评&21世纪电影美学研讨会综述_中国影视论文

深化电影美学理论建设与电影批评&21世纪电影美学研讨会综述_中国影视论文

深化电影美学与电影批评理论建设——“迈向21世纪电影美学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电影论文,研讨会论文,批评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更加深入地进行电影美学、电影艺术理论的研究,积极、健康地开展电影批评,回顾、总结中国电影理论与批评的历史经验,使我国21世纪的电影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联合举办了迈向21世纪电影美学研讨会,于2000年3月25日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 北京广播学院院长刘继南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章柏青研究员到会致辞,研讨会先后由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文学系主任苗棣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贾磊磊研究员主持。与会的50多位专家学者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

刘继南教授指出,国运昌,影视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电影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我国的电影事业正面临着外来大片的猛烈冲击,特别是与号称“代表世界电影艺术与技术最高成就”的好莱坞大片迎头相撞时,国产影片更是岌岌可危,困难重重。如果中国在不远的将来顺利入关,那么,中国电影业受到的冲击将会更大更强,其发展前景也令人担忧,而中国电影人所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也将更加重大和艰难。这种种情况,给我们的电影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理论课题。比如,全球化历史语境中的本土电影问题;市场化条件下中国电影的生存策略问题;高科技与电影艺术的人文关怀问题;电影的艺术质量与票房价值问题;电影的美学本体和电影美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问题;电影批评的作用与方法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通过对本世纪中国和世界电影的回顾与展望,首先在学术上认识其本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对电影美学、中国电影美学的界定,涉及到电影美学的学术规范乃至学派的建立问题。只有解决了电影美学、中国电影美学的界定问题,电影美学研究才能够有效地展开。电影与电视又有密切的联系,影视融合被看作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影视美学、影视文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发展和提高的精神需求。北京电影学院王志敏教授指出,学术研究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课题,大家把智慧都用在这个方向上了,否则永远找不到一个交叉点或者是一个共同的话题。在新的时代建立新的电影美学学术规范,以便使我们节约智力,建立学派以后能够在研究领域长足发展,进入到一个比较深的程度。中国电影美学这个概念要进行论证,理由一个是电影本身的特点,民族特色比较突出,再一个我们中国有非常悠久的文化背景,有我们进行电影美学研究的武器库。北京电影学院钟大丰教授以为,尽管我们讲了很多文化批评、很多现代理论的东西,这些东西对于创作从比较深的层次上来讲,它是有很直接的意义的,但是如果从学科的规范来讲,这些东西实际上是没有多少经典美学意义上面的东西。对于真正意义上的电影美学的研究,实际上我们并不是做得太多了,相对来说,有些真正该做的东西并没有做。现在将进入21世纪了,我们恰恰需要思考,怎么能够让我们的研究能够对中国电影美学的深入有更直接更具体的成果。《现代传播》胡智锋副主编区分了影视美学与影视文化的概念,点明两者的关系。影视美学作为小的狭义的概念,就是以影视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概念,同时它兼及影视传播,它的研究的核心是影视艺术的创造过程,或者影视作品研究、影视创作者研究等等。这是影视艺术的创造过程,可能是我们影视美学狭义的研究最多的概念。而影视美学它可以泛滥到大的一个概念里头,其实它是影视文化的概念,也就是以影视生存与发展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这个可以说是它的影视文化的概念。影视文化的核心应该是研究影视观念的沿革。这两者的关系是,影视美学的研究,它应该是充实、丰富和深化影视文化的研究,而影视文化的研究它为影视美学的研究提供一种宏大的背景和厚重的基础,包括技术的、传播的、制度的和观念的几个层面的。北京广播学院张凤铸教授提出电影电视美学的出路何在的问题,80年代是美学热,现在电影电视美学已经冷却了,各处在一个严峻的时刻,过去美学的一些传统观念都需要重新加以梳理和解释。用系统论、比较论、量化分析、解读论、管理学、市场学的方法,较切合中国影视研究的实际。

西方电影与中国电影有着不同的民族特色,中国传统美学、传统艺术精神对中国电影有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北京大学彭吉象教授讲到,中国电影史上一大批优秀的电影艺术家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关注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甘苦,社会的动向,并且力图通过自己的电影作品来思考并回答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他们的电影作品总是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迹,体现出艺术家对民族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与西方美学更加强调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纯粹理性相比,中国美学更加强调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实践理性。中国美学对中国电影的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20年代建立的影戏电影理论,长期影响着中国电影,对中国老百姓的审美习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它强调电影的戏剧性,强调电影的社会功能,使得中国电影理论成为以伦理精神为核心的实践美学。中国传统电影理论形成了一个以伦理教化为内核,以蒙太奇手段和戏剧式叙述为工具的结构形态。北京师范大学黄会林教授指出,中国电影一部分作品当中,在虚实关系处理上,就试图把电影的客观实录的本性和中国诗词的韵味意境相结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影像,既是现实情景的逼真再现,这是实,但同时又融入了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是虚。它整个的表现当中,对外界事物保持一种强烈的主体观照,所以不单纯是物了。西方电影也有情感性和环境表现,可是基本上是物我分离的。它们也探讨人与自我的关系,达到了相当的艺术和哲学的高度,也能产生一些强烈的情感震颤。这些影片对外物一般也是理性的、客观的视点。中国的创作者更多的是以情融物,其间有理性内涵,但是充沛的诗情是它的最大的特征,这种强调诗的韵味和意境的审美追求,是中国传统艺术非常突出的特征。同时这种特征对于民族的各种艺术创作都有深远的影响。

全球化从经济走向文化,在这一语境下本土电影的发展就出现了新的问题。文化的趋同化和资本的全球化运作导致了民族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难得的机遇。WTO进来, 可给中国电影一个新的出路,中国电影要寻找新的组合方式。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王宁教授看到,电影电视对文学名著的改编和重写,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电视剧重新改写,这也是我们中国全球化的一种运作方式。利用中国雄厚的资本到乌克兰去拍,同时利用了人们的怀旧情绪,长时间极力引进西方的东西,使一部分人对俄苏的东西产生了一种眷恋的情结。这么一来,该剧一炮打响,保尔已经不是当年的保尔了。在某种情调上,融入了当代人的一些意识,后现代的一些意识。北京广播学院陈默副教授讲,我们拍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一种自恋狂,而是一定要拿出来进入世界网络进行一种交流对话。我们的审美观点、价值观点都有其本土的历史传统性,但是因为我们现在面对的观众是现代生活方式下的观众,那我们必须要转换,让现代生活方式的观众能够接受,切入当下的问题。现在信息符号太多,人们其实只关注当下的生活,假如我们不能转入一个当下的带有全球化的话题,那是无法对话的。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电影存在着危机,如何走出低谷,进入良性发展,如何生存好,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对于整个经济文化发展来说,更有迫切性,需要付出艰辛的探索。《中国艺术报》朱辉军副总编辑谈到要辩证地对待影视艺术与市场的关系。百年中国的影视在这个问题上恰好走了一个之字形,开始是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后来完全变成了国家意识形态,开放后再次回到了市场。但是就目前阶段来说,要说完全回到了市场也不尽然,所以应当说还是市场产品和国家舆论并存的。现在生产发行放映体制僵化不合理,制约着影视市场的扩展。而且大众传媒的普及又加剧了市场的竞争。从影视内部找原因,缺乏市场经营人才和有效措施,规模化高效应的电影院线也亟待完善,在影视的操作方面附属产品开发得很不够。关键的还是要靠艺术来取胜靠质量来取胜。中国作家协会彭加瑾研究员强调,因为电影的实践性比较强,而且光讲空的理论有时候还不一定讲得很清楚,还要跟实际的每部电影的票房记录、收入必须很好地有定性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票房为依据,根据票房来判断哪些作品受群众欢迎。好跟差究竟在哪些环节上产生了差异,应该做这样一些分析,最后落脚到我们有比较成熟的,为广大群众所欢迎的类型性的作品。北京电影学院陆弘石副教授认为,随着前几年美国大片的进入,媒体当中非常热衷于炒作一种电影制作的理念,第一个就是高投入才能高产出,第二个就是高科技的神话。是出于对中国电影的无知和对我们的现实状况缺乏深刻的体悟。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具有一种反思意识的话,很可能对现实来说会找到更加好的一种答案。

显然,中国电影有其弊端,这是造成影响自身发展的障碍。展开电影批评,就有批评的不同层次,电影批评自身的可行性和可信性,乃与它在电影理论与电影史中间地带的定位相关。首都师范大学李道新博士呼吁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界反思中国电影批评的理论形态和建构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历史叙述的过程当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使电影批评既具有历史的向度,也具有理论整合的能力,使其位置不再保持与生俱来的尴尬。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尖锐地指出,中国电影见事不见人这个问题在世纪末越来越明显,就是对事件的关注。我们说,中国传统电影对事件的关注很重要,对事件的关注超过对人的兴趣,所以津津乐道于一些重大事件的始末,而缺乏对事件的核心人的思想、情感历程的理解。传统电影的毛病在近期没见减少,而新的电影依然没有摆脱窠臼。面面俱到也是中国电影的显见毛病,求全责备的意义是一目了然的,整个电影的结构上方方正正,有头有尾,当然这是中国电影的传统,没些变化,人物行为和主题上丝丝入扣,细节和所谓的人物性格搭配好像很吻合,但是最缺乏生活中人的多样生机。

标签:;  ;  ;  ;  ;  

深化电影美学理论建设与电影批评&21世纪电影美学研讨会综述_中国影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