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特征的辩证矛盾_创造性思维论文

创造性思维特征的辩证矛盾_创造性思维论文

创造性思维特点的辩证矛盾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矛盾性论文,创造性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2)11-0035-05

创造性思维的实质或核心是对未知的认识和思考。深入考察创造性思维的辩证矛盾性 特点,可以从内容和形式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剖析。

一、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

由于创造性思维必须有其客观基础,因而,人们总是希望全力做到客观性,尽力排除 主观性,然而却往往做不到。这又说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含有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主 要表现为人们对事物的价值取向上。例如,面对一个杯子,一个人把它视为喝水的饮具 ,一个人把它看作插花的花瓶,一个人把它当作弹烟灰的烟灰缸。这都是对的。而且, 杯子的用途不只是这些,还可以被不同的人当成别物,如用它绘画,则成了艺术品;把 它赠给朋友,则成了纪念品;用它装蝴蝶,则成了容器;用它打敌人,则成了武器等等 。造成这种状况的全面原因,就不只是其客观基础性了。至少应该归结到外界客观对象 和主观思维的两方面原因。就客观对象而言,有无限多的属性和无穷多的变化,人们要 想真实而毫无偏差地把握某个事物,就必须对这些对象的所有属性和变化毫无遗漏地予 以认识,然而,这是根本做不到的。于是,人们只能对事物及其属性进行选取、抽象和 舍象。由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和价值模式,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选取、抽象 和舍象的标准,这就是所谓主体的价值取向,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之果。当 然,由于人类在生理和心理结构、基本需求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人 们就难以确定地把握客观事物,世界真成了不可知的世界。实际上,不论自觉与否,人 们总是从客体的意义或价值的层面去把握外在事物的,都是从“为我”的角度来观察和 理解外部世界的。这就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具有主观性。这一点非常重要,从创新思维 角度来说,只有摆脱所谓“纯粹客观”对思维主体的束缚,自由地发挥其想象力,才能 冲破有形和无形的思想障碍,获得奇妙的创新灵感。如果,在创新思维的初始便要求我 们的头脑完全符合客观实际,不能随意地驰骋和想象,那么我们的思维就难以发挥其巨 大的创造性和超越性,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历史告诉我们,对 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创新成果,在刚产生的时候几乎都是被常人、甚至被权威们看做不 合实际、没有价值、纯粹是胡思乱想的东西。

二、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统一

这是创造性思维把握客体状态和趋势时所呈现的一对矛盾。所谓创造性思维的确定性 ,就是通过对客体确定性现象的科学分析和研究,以达到对事物作出确切判断的思维活 动,其实质是对事物的本质、规律作出非此即彼的确定性认识和判断。所谓创造性思维 的不确定性,就是通过对客体不确定性现象的概略描述、统计分析等,以达到对事物本 质、规律的表现形态作出可能性、大致性判断的思维活动,其实质是通过对事物亦此亦 彼形式或偶然性状态的预测性认识,从总体上对具有不确定的事物作出一定程度上的正 确性判断。创造性思维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各有长处又各有局限性,可以优势互补。 这种互补表现在:一方面,创造性思维的确定性要以不确定性为补充,创造性思维的确 定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通过创造性思维的不确定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创造性思 维不确定性要以创造性思维确定性为根据,并按这种确定性指引的方向和趋势规范自己 存在的不确定性状态或存在形式。

创造性思维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特点根源于客体和主体的双方特性。第一,就客体而 言,客体现象大体可分为确定性现象和不确定性现象两大类,前者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现 象,具有必然性、规律性、精确性、稳定性等特征;后者是一种亦此亦彼的现象,在一 定条件下,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或者既是也不是某类特定现象,具有随机、模糊、歧义 、信息不充分性等特征。客体确定性现象和不确定性现象及其可知的客观属性是创造性 思维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客观基础。第二,就主体而言,虽然客体确定性现象和不确 定性现象及其可知的客观属性决定了人类思维及其物质基础(人脑)与之相适应。但是, 由于主体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客观事物的复杂和多变等特性,这使创造性思维主体的素质 结构总是具有不完善性。基于客体的确定性和可知性,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够精确地反映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基于客体的不确定性及其可知性,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够大致反映事 物呈现的各种具体现象和表现形态。

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很有意义:一是创造性思维的确定性使人们 科学地思考和认识现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成为可能。二是创造性思维的不确定性是人们 探索和把握客观事物不确定性现象的有力武器,它有利于发挥人脑低精确度高可靠度和 善于简约性、灵活性思维的优势。创造性思维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点,使人们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和辉煌业绩。

三、循轨性与越轨性相统一

这是创造性思维具有的解决原有知识、理念与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之间冲突的一对矛盾 。循轨性、常规性、求同性等都是传统性思维的特征或形式。而越轨性、超常性、求异 性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或形式。创造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思维。既要创新, 就要依附传统,先要循着常规进行探索,而后在必要时越出传统轨道,改变既定的方向 ,以求异方式取得创新结果。由此看来,循轨性与越轨性是创造性思维在解决冲突方式 上的一对重要矛盾。循轨性思维常常被激进的创新者深恶痛绝,但是科学的或真正的创 新思维恰恰是在这种“范式”下取得的。因为第一,循轨性为越轨性提供了赖以生存的 必然条件。无庸置疑,越轨性对从已知发现未知更为重要,舍此思维不能创新。但是, 人的认识并非从空白开始。从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内容来说,以往已经获得的经验和知识 ,为新的认识发现活动提供了某种理论的指导,提供了某种借鉴和类比的可能。从创造 性思维的认识形式来说,已经形成的逻辑范畴和科学方法,为新的认识发现活动提供了 一定的思维形式。第二,循轨性有重大作用。表面看来,循轨性完全是一种重复性的思 维,然而,它却能大大减少人类重复性的智力活动。其巨大的历史作用不仅在于十分有 效地缩短了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周期,而且更重要的则在于它从根本上保证了人 类创造性认识的传递。第三,循轨性又与越轨性辩证相联并交替运动。正是这种联系和 交替运动,构成了人类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辩证过程。无论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还是个 体的创造性活动,都无法也不可能把自己完全排除在历史的联系之外。创新思维的历史 告诉我们,常常愈是深入传统却愈能够摆脱传统;反之,对于传统置之不理恰恰容易受 到传统的阻挠和纠缠。只有奠基于循轨性而又不拘泥于它才能产生越轨性,进而采撷创 造性思维的丰硕成果。

四、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这是着眼于创造性思维结果而看到的一对矛盾。在循轨性与越轨性的矛盾运动基础上 ,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不因循规而将旧的东西全盘继承。而是在循轨性与越轨性的矛盾 运动中“扬弃旧的,创造新的”。这里扬弃即保留合理性的意思,在谈论创新之果时, 绝对不能无视已有思维成果的存在,而必须以它为起点,进而研究新旧思维成果之间的 联系和区别。这是创新问题上的唯物论,离开这个唯物论前提的创新是不可能实现的。 正确处理好创造性思维的继承性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继承和创新是一对矛盾,一 研究继承就不能不涉及到创新。创造性思维所呈现的结果多种多样,但都是对旧事物的 辩证否定结果,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然而,许多人总是处理得不好。例如,有人 认为,既然要思维创新,就应当同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再如“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 既无所谓结构,也无所谓历史连续性,因此,同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互相之间缺乏横 的联系,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互相之间缺乏纵的联系。“后现代主义”打的旗号也是 思维“创新”,但它实际上提倡的是一种反对继承历史、反对继承传统的文化虚无主义 。它的极端的表现,就是用一种极不严肃的态度,对传统文化进行讽刺、调侃,甚至用 断裂倒错的手法对某些文化遗产进行歪曲、篡改,如法国画家杜尚曾为《蒙娜利莎》画 上山羊胡之类。“后现代主义”所进行的这种思维创新,显然是我们所不取的,因为他 们没有处理好创造性思维的创新和继承的关系问题。

五、想象的概括性与表象性相统一

这是着眼于考察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手段或本质性要素即想象自身的矛盾特性对创造 性思维两种成果形式产生的矛盾作用。谈起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形式,人们往往论及的是 科学理论式的创造性思维,而对艺术作品式的创造性思维很少涉及。其实,创造性思维 成果就其表现形式看,既有抽象的科学理论式的创造思维形式,又有感性(形象)的艺术 作品式的创造思维形式。这两种创造思维形式尽管有很大区别,但是都离不开想象手段 的运用。想象是人的高级属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表现。想象有知觉、再造和创造 三种形式,其中,创造性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最本质内容,也是其飞腾的最硬“翅膀” 。想象广泛地存在于一切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是创造性思维成果两种形式(科学理论和 艺术作品)的同一“导演”。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性思维及其不同成果。

然而,在创造性思维成果不同形式上,科学理论采取的是科学想象,艺术作品采取的 是艺术想象。科学想象与艺术想象是明显不同的。科学想象直接服从于“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这一功利目的,其过程和结果无论多么激动人心,都必须以事实为根据,并且 最终要根据实践去判断其价值。而对于艺术想象,人们并不要求把它如同科学想象那样 转化为物质产品或实践检验的真理性成果,却只要求它合乎生活逻辑和情感表象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艺术想象允许虚构。当然,艺术想象也要求真实,但艺术的真实不是指 历史上的真实,它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它只以合乎情理为限,可以不必合乎事理 。由于这个原因,才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才有鬼狐变人的小说 ,梁祝化蝶的音乐,杨丽萍的孔雀舞。

在创造思维成果的形式上,尽管科学想象和艺术想象有差别,但就心理实质而言,科 学想象和艺术想象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的基础,除了物质世界 根基(艺术作品归根到底也是物质世界的反映)外,就在于想象的本质特点和由这种本质 特点决定的并在实践、经验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功能。想象的本质特点在于其既包含着理 性认识的间接、概括性等成分,又保持着感性认识的可感、具体和形象的表象性等内容 。心理学认为,想象和理性思维有密切联系,它能象思维一样,对外界信息进行选择、 分析、综合或概括,并具有预见未来的功能。而且,这种选择、分析、综合或概括以及 预见都遵循一定的逻辑性,表现出理性思维的某些特征。但想象又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表 象进行的,而不是如同思维那样借助抽象的概念,因而又表现出感性认识的特征。想象 的这一概括性和表象性相统一的本质特点,使得它在思维过程中具有了特殊的创造功能 。想象的创造功能在于其具有的沟通感觉与理性、具象和抽象、有限和无限的桥梁作用 。具有概括性和表象性相统一的本质特点的想象,在发挥其创造功能时,既要以某种知 觉形象或记忆表象的刺激为基础,却又能超越它们的限制,它蓄积着理性和感性优势互 补的合力,游于无垠的时空之中,展出科学想象和艺术想象的翅膀,用根基于物质世界 的生活、实践的情感养料和抽象、形象的梭机,编织出无限宽广、无限多样、无限深邃 的创造性思维成果的不同形式之网。

六、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相统一

这是着眼于创造性思维反映事物方式所遇到的一对矛盾。思维可以持不同根据作多种 形式的划分,例如,就功能而言可划分为创造性思维和非创造性思维;就主体意识各构 成要素的活动特点,可分为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等等。由这些不同根据所划分的不同 思维形式,必然存在着互相交叉的关系。当思维以其它根据划分时,创造性思维则交叉 地潜在于思维划分后的其它子项即其它具体的思维形式之中。在分析创造性思维逻辑性 和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特点时,可结合与创造性思维存在交叉关系的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 维这两种形式进行。

由于理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逻辑思维,这在其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最为明显,而 创造性思维又主要存在于理性认识阶段之中,这就决定了创造性思维必须以一定的感性 经验的理性知识为前提,而且主体对逻辑规则越熟悉,感性经验和理性知识越丰富,其 逻辑思维的创造力也就越强。但是,创造性思维并不是纯粹的理性逻辑活动过程。它少 不了非理性思维的积极参预。非理性思维无疑是以非逻辑性为主的思维,在创造性思维 活动中,情感、意志、潜意识等非理性或非逻辑的因素异常活跃。直觉、灵感、想象的 创意之举常常与潜意识联系行动,而且这些非理性思维因素也往往离不开意志的参控和 情感的调节,更甚者它们还往往带有狂迷的情感特征。然而,在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过程中,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维之间又形成了一种张力,并且张力的重心又不是在绝对 的中心,而是稍为向理性的逻辑的力量一边靠,但它又不是无限制的逼近理性或统一于 逻辑。到了一定的阶段,这种重心便让位于非逻辑。基此,潜藏于理性思维和非理性思 维之中的创造性思维,其逻辑的力量在思维过程中起到了基础、定向和支撑的作用,而 非逻辑的力量在创造性思维中则起到了辅助、补充和激活的作用。

创造性思维既不是完全逻辑的过程也不是完全非逻辑的过程,它是一个逻辑推理和思 想跳跃(非逻辑推理)相互促进的交替过程。正确的推理为思想跳跃作准备,思想跳跃又 使逻辑推理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因此,潜藏在理性和非理性相统一形式中的创造性思 维,在特点上必然是逻辑性和非逻辑的统一。

七、深奥复杂性与浅显简括性相统一

这个标题概括了两对矛盾特点:深奥性和浅显性相统一的特点和复杂性与简括性相统 一的特点。这是着眼于创造性思维结果的表达方式而揭示的两对交叉或兼容的矛盾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深奥内容可以用浅显的方式表明,这有许多雄辩的事实根据。有一位作 家说过,所谓大师就是那些用最深的功夫研究,用最浅显的语言表达研究成果的人。对 此,德国古典哲学创造人康德曾经以自我批评的方式说了同样的话。康德的哲学思辨能 力堪称一流,但他自己也提出哲学应该通俗,认为研究应该是高深的,而成果和表述应 该是通俗的。他承认自己的著作晦涩难懂,但他并不炫耀这一点,相反认为是个缺点, 在给朋友的信中多次讲到哲学通俗的问题,他说:“缺乏通俗性是人们对我的著作所提 出的一个公正的指责。因为事实上任何哲学著作都必须是能够通俗化,否则,就有可能 在貌似高深的烟幕下,掩盖着连篇废话。”因此“一段时间以来,在一些闲暇之时,我 总在考虑各门一般科学中尤其是哲学中的通俗性的基本原理。”(《彼岸星空——康德 书信选》)。确实,在创新史上,许多大师级的创造性思维内容,无疑是博大精深的, 但他们在表述上,却往往将深奥的内容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唯物辩证法的否 定观是比较难懂的,但一篇几百字的《拿来主义》就形象地说明了它。

一种复杂的创新思维,其内容展开将涉及多层次多方面的许许多多的概念、原理及其 之间的关系,如果创新者不以简括性的思维方式将其揭示出来,就不易被人掌握和接受 。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一些大科学家们往 往都将自己独特复杂深奥的发明,用一些简单的公式表现出来,以便简括地说明自己的 创造性思维成果。牛顿将复杂的力学内容,简单概括为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爱因 斯坦根据狭义相对论推导概刮出著名的质能量关系式E = mc[2]。

综合上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不是单一的,它从内容和形式上具有多重的辩证矛盾特 性。在本质上它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相统一的,基于这种本质,创造性思维把握客体状态 和趋势时便呈现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征。创造性思维的上述两种矛盾特征又 往往使创造性思维所反映的正确认识带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为了永葆创新本质, 于是创造性思维又派生了循轨性与越轨性相统一的特点。这是创造性思维具有的解决原 有知识、理念与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之间冲突的一对矛盾性方式。循轨性与越轨性相统一 的解决矛盾方式,使新的创造性思维结果具有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的矛盾特色。作为 创造性思维结果的表现形式,无论是科学理论,还是艺术作品,都离不开想象手段的运 用。想象所具有的概括性和表象性相统一的本质特点,使得它在思维过程中具有了沟通 感觉与理性、具象和抽象、有限和无限的特殊的创造功能或桥梁作用,从而使科学想象 和艺术想象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具有了同一性。以想象为重要手段而建立起来的创造性 思维之果,还综合着其它创造性思维要素的作用,其反映方式是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辩 证统一,其表达方式可以是深奥复杂性与浅显简括性的辩证统一。

收稿日期:2002-09-04

标签:;  ;  ;  ;  ;  ;  ;  ;  ;  ;  ;  

创造性思维特征的辩证矛盾_创造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