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就是一棵长满“糖果”的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棵论文,糖果论文,兴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邱虹云,被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誉为清华“爱迪生”。 1977年5月出生于四川威远,毕业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后攻读清华大学光学工程专业硕士、博士。从小酷爱科学和发明,中小学阶段便有300多件小发明问世,部分作品获全国及省市青少年发明创造奖。1996年,以威远理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从大一起,连续4年参加清华大学“挑战杯”科技大赛,均获大奖;曾被评为“清华学生十杰”。他的三项发明:避免电磁辐射的手机耳机及话筒、长寿命高亮度大屏幕家用液晶投影电视、彩扩机数码冲扩附加装置均获国家专利。 邱虹云天生好奇心强,在家里就是个“破坏狂”。父亲给他买来玩具,他三下五除二就把玩具拆了,目的是想看一看玩具为什么能“玩”。每当小虹云拿着一个个玩具又拆又装、大搞“破坏”的时候,父亲总是饶有兴趣地坐在一边看,并时刻准备着在儿子“搞不定”时亲自出马。有父亲作坚强后盾,小虹云的胆子越来越大,家中的闹钟、半导体收音机、收录机……全成了他拆卸的对象。外人惊讶:“好好的东西弄坏了不可惜吗?”父亲邱名丹却只是笑:“有失必有得嘛!”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虹云的求知欲望越来越强,他不满足于拆卸玩具,开始“肢解”家里所有“会动”的东西了,从收音机、钟表到风扇、自行车,他都要逐一拆开看个究竟。一次,邱名丹夫妻俩都去上班了,小虹云就将半导体收音机拆开了。等邱名丹夫妇回来,发现满地都是工具和零件,而儿子正坐在地上聚精会神地“工作”着。对于儿子的“破坏性行为”,邱名丹非但没有指责,反而在阳台上给儿子开辟了一块试验基地,让他可以不受干扰、自由自在地从事自己的探索。 小虹云喜欢吃糖,因为怕他吃多了长蛀牙,爸爸妈妈总是“限量供应”。有一次,父亲带儿子去郊外,小虹云看到农民伯伯在耕地就问爸爸伯伯在干什么。父亲告诉虹云:农民伯伯在种地,粮食、水果和蔬菜都是他们种出来的,只要撒下种子,浇水施肥,就能长出果实来。没想到,回家后,邱虹云找来一把小铲子,在院子里挖一个小坑,把自己最喜欢吃的糖果小心翼翼地放进去,用土埋好。之后,仰着小脸对父亲说:“爸爸,我在种糖果树!我的糖果树一定会结满好多好多的糖果,怎么吃也吃不完!”要是换作别的家长,可能会告诉孩子这件事根本不可能。可邱名丹没这么做,通过这件事,他意识到这是孩子最宝贵的发明意识的萌芽。 从那以后,爱迪生等发明家的故事就成了小虹云听得最多的睡前故事,而如何引导孩子走上科研发明之路也就成了邱名丹经常思考的一个“课题”。 1 用元素周期表进行教育启蒙 几乎所有的家庭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都会在墙上贴识字卡片,父亲却将化学元素周期表贴到墙上,对邱虹云进行启蒙教育。小虹云还真就买父亲的账,花花绿绿的元素周期表让他兴奋不已。他踮起小脚、仰着脑袋左看右瞧,觉得很有意思:“那上面画的到底是什么呀?”父亲抱起虹云:“这个叫‘氧’,那个叫‘氢’,还有一个叫‘铜’,一个叫‘铁’……”孩子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尽管当时听得懵懵懂懂,但小虹云的确已经开始对这些花花绿绿的线条、千奇百怪的名称产生好感,到后来真正开始学习理化知识时,很多别的孩子颇感陌生的概念,都让他感觉到无比亲切、熟悉。 父亲还经常给儿子讲居里夫人的故事。对于小虹云来说,父亲讲述的科学发现演义就是最动听的故事,他从中明白了挑战未知的科学世界需要不怕失败,要有耐心和信心。 5岁那年的夏天,小虹云在家里忙碌了三四天,当邱名丹和妻子看见他手里拿着“吱吱”直响的东西时,感到无比的惊讶,儿子终于做出了自己的第一件发明——一部“矿石收音机”,尽管收音机的声音不太清楚,但邱名丹还是欣喜若狂,儿子的兴趣“糖果树”终于结出了第一个果子。 2 试纸也能作礼物,调动儿子的动手能力 要上小学了,别的孩子收到的礼物不是漂亮的文具就是崭新的衣服,而邱虹云收到的礼物却与众不同——一小本PH试纸。在威远县氮肥厂实验室工作的父亲一边给儿子解释试纸的用法,一边做试验给儿子看。看着试纸条一会儿变成蓝紫色,一会儿变成浅红色,小虹云兴奋得大叫。邱名丹就用这么一个小礼物将儿子全部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当晚,他还教会儿子自己制作试纸。小虹云对这个礼物格外满意,因为父亲又告诉了他一种可以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方式。 就是这样,邱名丹引导儿子在科学的道路上动手、动脑。为了配合儿子的“科学试验”,邱名丹在他的试验基地里为儿子装了一张简易试验桌,用少儿科普杂志上的“小制作”启发他。小虹云先后制成了变色闪烁灯、无线电发射器、双卡收录机等。在父亲的引导下,小虹云一步步把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创意变为实物,发明的欲望一天天增长。 当然,发明的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可小虹云不怕,因为爸爸说了,爱迪生、爱因斯坦都失败过很多次,三次不行五次,五次不行十次,总会成功的。 小学四年级时,邱虹云就用纸筒、凸透镜造出了他的“望远镜”,把它架在自家楼顶上观测天象,将更多星云星系收入眼中……还把观测到的情况详细记录下来。在父亲的鼓励和陪伴下,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小虹云都从未间断过观测。最后,他就将观测结果写成《观测昴星团》发表在《少年百科知识报》上,《投影法拍摄月球》发表在《中学科学报》,他发明的望远镜被四川省评为科技发明一等奖,国家二等奖。 在父亲的引导下,邱虹云一步步地把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创意变为手下实物的时候,发明的欲望也一发而不可收。也正是这种由父亲及时发现、恰当鼓励、有效引导的发明欲,成就了今天的邱虹云。 编辑感悟: 不保护天性就会扼杀创造力 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天性的东西,孩子的天性是最美好、最有灵性的东西。有心的家长会去试着站在孩子的高度,与孩子进行交流互动,去了解发现孩子的天性,掌握孩子的特长、潜力,然后因势利导,使其天性和特长得到发展,潜力得到挖掘。邱虹云的父亲正是发现了孩子天性中可贵的创造力,面对孩子的“破坏”与“无厘头”,不轻视,不打压,而是细心呵护,一路扶持,才让孩子的天性得以成长。 0到3岁的孩子是通过看、听、说、触摸等多种方式去体验、感受周围环境的。而我们身边的许多家长总是爱束缚孩子,过度约束、过度保护,让孩子的脑海中被迫储存了诸多的“不准、不能、不行、不可以”。殊不知,这样的约束正在日复一日,一层一层剥夺着孩子的天性,毁损着孩子的灵性和悟性。长此以往,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会无所适从,会在行为上表现得或优柔寡断,或蛮横无理。这样的约束过多,孩子的创意思维以及良好的个性都会被禁锢。因此,顺其天性,使其天性发展到极致,才是正确的教子之路。标签:玩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