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化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平面布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初步研究

集成化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平面布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初步研究

刘斌[1]2002年在《集成化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平面布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以电厂建设工程项目为例研究和开发了集成化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布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利用该系统不仅可以独立的实现施工布置和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而且可以利用开发的自定义文件进行这两种系统的数据交流和表达。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适合电厂工程的进度计划编制功能的开发完成;2) 实现电厂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管理功能,可以利用施工进度计划编制系统的管理工具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基本的管理;3) 实现在施工进度计划定制系统中对施工平面布置系统中的数据的读取和表达;4) 完成施工进度计划数据向施工平面布置系统的传送。本文采用的开发工具是: AutoCAD 2000,Visual C++ 6.0,ObjectARX 2000,Microsoft Project 2000,Visual Basic for Application,使用的开发平台为:Window 2000 (Professional & Server) Windows NT 4.0(Workstation)及Windows98。在本文的最后利用一个实际的电建项目对集成的辅助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检验。

蔡依平[2]2007年在《工程建设项目物流关键问题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建设项目复杂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业主由原先单纯追求低成本向追求高价值的转变,市场的激烈竞争给建设项目的开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的工程项目建设阶段分离,信息、材料流动不畅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建设项目中超投资、超期等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信息流通不畅、物资管理落后。目前,物流管理的概念和工具已为寻找降低成本、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以及客户满意度的多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价值。然而,其在建设项目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针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将物流管理理论、生产管理理论、精益思想,以及各种优化方法引入工程建设项目领域,对工程建设项目物流关键问题的优化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探讨,其理论和方法的完善必将对提高工程建设项目的科学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提出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的概念,明确其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管理框架模型。将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管理分为供应物流管理和现场物流管理。对供应物流的关键问题——供应商的主动交付进行了研究。现场物流的关键问题是:物流过程中的信息流优化、计划制定与控制、现场动态布置,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提出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小组LMT对工程建设项目物流进行管理。探讨了物流管理主要参与者的关键责任。提出工程建设项目信息流的定义,构建了工程建设项目信息流模型。分析了建设项目设计过程的特点:大量的信息反馈和迭代。用流动的观点分析设计过程,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并构建了设计过程的DSM模型。利用改进的DSM优化算法,构建设计阶段信息流优化模型。构建基于IDEF0的建设过程模型,指出建设过程是一个信息流和实物流相互作用的过程。构建一体化无线可视系统(IW&VS-I),实现了建设现场信息的实时化传送,从而优化建设阶段的信息流。在精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工程建设项目实物流的概念。引进国外最先进的精益建设工具——持续计划系统(Last Planner System,LPS),指出CPM和PERT的缺点,明确LPS的优点。进一步改进持续计划系统,将建设计划分为主计划、阶段进度计划、预测性计划和周工作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生成物料需求计划:供应计划、需求计划和日耗物料交付计划,真正实现了施工驱动采购,从根本上优化了工程建设项目实物流。设计适当的工作包结构以及合同、工程、资源和设计等四种约束的分析控制周工作计划,并通过计划任务完成率(PPC)来测量和改善计划系统的可靠性。提出采用现场外制造,并分析了其实现要素。引入和制定适合建设项目的Kanban系统,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实物流。将遗传算法引入建设项目现场布置优化问题。开发了适合建设现场布置优化的综合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模型,并开发了程序用于计算。界定本文现场布置问题的范围及其特点,探析了遗传算法解决现场布置问题的适用性。开发的综合GA模型同时考虑了设施间水平和垂直移动问题,以优化现场布置问题。将构建的IW&VS-I系统和在改进的持续计划系统的基础上生成的物料需求计划相链接,设定临时设施的安装和拆除成本,确定需要安装和拆除的临时设施,再次启动遗传算法程序,实现了建设现场的动态布置优化。并用工程建设项目实例对上述有关理论和方法进行验证,证明了其有效性。

姚刚[3]2016年在《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与整合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技术巨大变革时期,工业化住宅发展存在瓶颈: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工业化程度不够、产业化规模不足。如何利用基于建筑信息模型(BIM)工具的协同设计模式,提高工业化住宅开发过程中的综合运行效率,实现工业化住宅信息化、工业化、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目标。除了绪论和结论,论文分为叁个部分,分别为基础理论研究、关键要素研究、系统整合模式与应用方法。首先,论文的绪论部分通过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研究的内容,并初步阐述研究的方法、关键技术和思路。接着,论文的第二章至第叁章对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基础理论作阐述:第二章对工业化住宅发展历程进行概述,对阻碍工业化住宅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其需要向制造业学习,工业化住宅设计模式需要转型——必须从线性走向协同,应该选择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作为工业化住宅研究的切入点;第叁章介绍了协同设计的基本观点与发展脉络,明确了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定义与特征,并总结了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支撑技术;第四章是关键要素及其重要性排序部分:首先通过文献评论与专家访谈确定了影响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然后运用调查问卷搜集关键要素的基础数据,最后对数据分析,得出影响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最重要的五个关键要素及其重要性排序,作为下一步研究的基础。该部分内容使得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研究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论文的第五章至第七章对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进行系统阐述:第五章在整体上搭建了一个全面的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技术平台,制定了一个可扩展的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实施框架,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路线;第六章在总结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冲突检测的具体操作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BIM技术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冲突消解方法;第七章明确了工业化住宅部品BIM模型库的构建原则与管理流程。该部分内容是研究的技术基础。论文的第八章论述了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系统整合模式:研究提出了基于BIM和IPD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系统整合模式,解决了工业化住宅全生命周期的协同设计问题,既是对研究第四章的结论中关于"全生命周期的协同设计"这个关键要素的解答,也是对所有关键要素的整合研究。这种系统整合模式将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方法论。论文的第九章在分析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内容、目标、工具的基础上,系统性地归纳了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应用方法,旨在为工业化住宅项目的开发建设提供协同方法上的操作依据。最后是论文的结论部分,对研究工作做出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张利[4]2003年在《基于计划、控制实施的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冲击着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进步不可扭转的方向。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建筑业的信息化是传统建筑业自身技术和管理革新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国家对支柱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要求。竞争的加剧促使建筑企业间的分化,有竞争力的名牌建筑企业对建筑业信息化将具有更高和超前的需求。另一方面,建筑业的发展没有形成一个类似于制造业那样清晰的理论体系,这使得建筑业研究和开发应用信息技术缺乏一个较清晰的理论模式。基于此,适应着部分龙头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作者借鉴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以建筑企业已经进行的工程实践为基础,提出了构建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概念,并以计划、控制实施为过程,形成了数字化建筑施工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以期基于此理论为探索利用数字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建筑业提供思路和方法。文章还提出了由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建筑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共同组建现代先进施工生产体系的思想。文章聚焦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组成和应用,从项目施工生产和管理过程出发,以数字化施工信息流的采集、传输、处理、执行过程为纽带,构建了一个面向项目生产和管理的多方位数字化施工技术集成体系,其核心技术为对应于计划的虚拟建造、对应于信息处理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和自动化过程控制。文章围绕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关键支撑技术,详细论述了各个支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而清晰地勾画出了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组成。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是一个多层次、递增的复合技术系统,既包括单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又包括多项集成复合技术的应用。在现有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构建集成系统的模型和方法。论文构建的集成体系中包括了以虚拟建造为核心的施工设计系统,以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的施工管理系统和以自动化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施工作业体系。通过集成系统可以全面实现施工生产的工业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以及施工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高效化。构建数字化建筑施工不是无源之水,作者结合在中国建筑叁局亲自参与实施和参加调研的四个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施工项目,详细论述了数字化技术<WP=5>的开发和实施应用过程。它们分别对应着虚拟建造和结构仿真技术、项目管理信息集成系统和计算机自动化过程控制技术的应用实践。以此为基础,本论文还构建了以钢结构施工生产为对象的数字化建筑施工集成系统。这些形成了数字化建筑施工系统理论的实践基础。构建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的实施必将给传统的施工生产带来全面的变革和影响,作者依次从技术、项目管理、组织、文化、理念、企业管理、建筑市场等角度论述了这种冲击和影响。从技术角度,数字化建筑施工的实行不仅提高质量,加快进度,还将引起施工模式的改变,比如并行工程思想的引入、精益建造、敏捷建造模式的引用等;从项目管理和组织上,除了引起扁平化管理和虚拟组织外,还产生对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学习型组织;在文化理念上将引发数字化文化;从企业管理方面,将引起对人才的重视和相关激励体制等方面的变化,并促进良好的委托代理机制的建立。在建筑市场上,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大大降低市场交易各方的交易和信息成本。这一切变化都将展现数字化建筑施工的强大影响力。文章建立了建筑业推行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经济效益测算模型和竞争力评价指标,从而为量化地衡量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价值提供方法依据。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推进策略是文章最后研究的内容。首先,论文分析了制造业技术发展给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启示和建筑业技术创新的一些特点。接着提出了建筑业信息化的发展递阶策略。推进建筑业的信息化是一个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企业不懈的努力。论文从我国的建筑业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推行信息化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包括了政策环境、施工企业内部和外部协作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对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实施环境进行了展望,对企业和政府在推进信息化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建议。文章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通过借鉴制造业先进生产理论和数字化建筑施工的工程实践,建立数字化建筑施工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技术体系,奠定信息技术在施工中应用的系统理论基础。同时详细分析了数字化建筑施工系统的实施对传统建筑业的影响及其经济评价体系;分析了我国当前推进建筑业信息化的障碍,对信息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实践应用和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郭志欣[5]2006年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建设项目统一信息平台研究》文中提出项目管理在建设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项目管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由于项目的一次性决定着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很难有机会加以纠正,这就要求项目参与各方都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项目的成功。有很多因素制约着项目的成功,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信息交流和沟通的效率和有效性是影响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传统的项目信息沟通存在着许多问题。随着跨越国界、地区,参与方越来越多的较大型的项目的启动、规划、实施等项目全寿命周期的展开,会产生大量的与项目有关的各种信息。项目信息管理的效率和成本将直接影响项目管理的成功,要取得项目的成功,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对项目信息进行管理是必要的。本文在研究了建设项目信息管理的特点后,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以房地产项目为依托,动态地界定了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工程施工阶段、项目营销阶段和物业管理阶段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并对各个阶段的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做了分析,并对这些信息分类。本文在介绍建设项目信息的集成的基础上,提出了UIP的逻辑框架和总体框架。提出建立项目统一信息平台--UIP(Unified Information Platform)的概念。本文设计了UIP的功能,研究了UIP系统设计的一些主要原则和实现形式。设计了统一信息平台的层次架构和物理架构并对平台的管理权限做了分析。UIP的建立为项目有关各方在信息交流和共享之间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平台和渠道,为项目的成功提供保证。通过本研究,提供一种构建项目统一信息平台(UIP)的理论支持和平台的理论框架,为项目管理理论在信息集成管理和项目管理软件开发提供一种思路和借鉴。

骆汉宾[6]2008年在《基于CIC的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城市规模与城市人口有了显着的增长。到2020年,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要达到58%左右,同时,城市流动人口也将倍增。这一方面给城市交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资源集约利用、环保舒适、安全快捷的大容量运输服务方式,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项目构成可分为工程基本设施和运营设备系统两大部分,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复杂系统工程。工程规模和时空跨度大,项目结构复杂,从轨道交通建设过程、参与主体、业务领域等方面来看,具有明显的开放复杂系统特征,如何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工程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本文利用CIC理念和技术,研究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体系结构,提出轨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设实现技术,分析轨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设控制系统功能构成,构建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组织模式,围绕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投资、进度、质量等控制目标,研究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处理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与控制问题的方法,为实现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控制提供基础。在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背景及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以后,本文展开如下研究:(1)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模型的构建。分析计算机集成建设(CIC)的内涵和技术体系,结合现代建设工程管理理论方法,提出轨道交通工程集成管理原理,构建了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模型:包括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控制体系结构;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集成管理模型。模型的构建,为轨道交通工程集成建设控制系统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方法指导。(2)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控制系统设计。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管理和控制的难点集中表现为工程信息集成管理要求,以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模型指引,完成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系统结构设计。系统以建设控制分系统、运营控制分系统、财务控制分系统、总控分系统模块,实现轨道项目全寿命周期内项目各参与主体内部和主体之间的信息集成优化,从根本上提高项目组织共同工作的效率,提高项目决策的质量。(3)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控制技术体系研究。综合分析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提出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实现技术体系。分析网络通信技术、工作流技术、标准化技术、可视化技术等通用技术的应用策略,着重研究软总线技术、智能化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核心技术的技术结构、原理及研发方案。(4)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组织设计。信息集成管理的实现,需要有相应的组织结构做支撑,组织集成是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的重要构成。在对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组织管理特征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组织学理论方法探讨轨道交通工程项目集成控制组织设计的一般步骤与主要内容,完成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项目集成管理控制组织设计。(5)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应用分析。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应用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管理项目。为此,完成了实施应用策略分析,提出集成与控制系统实施应用评价与改进方法,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分别完成了基于支付的集成管理控制、基于建设材料集成管理控制、地铁建设集成控制系统应用分析(6)总结与展望。论文在此部分提出了本研究的总结、创新点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与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项目实践相结合,开展CIC技术及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提高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管理与控制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基于轨道交通工程展开的工程建设集成管理方法的研究,也将为城市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提供借鉴,为信息技术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段文泉[7]2004年在《水电工程可视化动态信息管理与控制理论方法及其应用》文中指出水电工程项目管理往往涉及众多的信息,且这些信息随着工程建设的进展具有很强的时态性。传统的水电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一般缺乏对动态信息的管理以及对信息直观表达的能力,而且对于如何在实现信息的可视化直观表达、以及众多信息的综合集成的基础上,进行工程项目的动态管理与控制更是少有研究。现代水电工程建设对项目管理水平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充分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构建具有可视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管理与控制平台是提升现代水电工程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此出发点,结合实际水电工程应用,采用系统工程理论、管理信息理论及可视化仿真理论等,对水电工程可视化动态信息管理与控制的理论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1)提出了基于可视化仿真的水电工程动态信息管理与控制方法,深入研究了水电工程可视化动态信息管理方法和水电工程的可视化仿真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工程可视化仿真的工程项目动态管理与控制的方法,为实现水电工程管理的直观可视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2)紧密结合云南苏帕河阿鸠田水电工程的具体情况,在分析系统开发思路及原则的基础上,围绕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的叁大目标,研制开发了阿鸠田水电工程可视化动态信息管理与控制系统,提出了工程进度管理与控制系统、工程投资管理与控制系统、工程合同管理系统、工程施工叁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系统、工程地质叁维可视化模拟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的功能设计及实现方法,实现了直接面向施工现场的工程动态信息的可视化管理与控制,为管理人员提供迅速准确的决策支持。 (3)针对水电工程的行业特点,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库技术等先进技术,研究了网络环境下水电工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方法,包括基于 Internet 的系统工作模式,基于 B/S 与 C/S 综合的系统信息访问与交互模式,以及各子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会计电算化系统及系统配置管理系统)的开发途径和实现的功能;并以阿鸠田水电工程为例,研制开发了阿鸠田水电工程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工程远程管理与实时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4)上述理论方法以及研制开发的软件系统在苏帕河阿鸠田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和实时控制中得到了成功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龚国平[8]2005年在《基于Internet的建筑业企业项目集成管理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业企业项目集成化管理是建筑业信息化研究的关键问题,它能够将孤立的应用连接成一整体,消除信息系统的孤岛,使系统资源和数据在统一平台上及时、准确、一致地被共享,为企业管理总体战略目标和多项目管理总体利益的实现提供管理与决策支持。本文提出的建筑业企业项目集成管理系统(Construction Enterprise Project IntegratedManagement System,CEPIMS)是在作者参考国际国内大量的相关文献,结合自身在建筑业企业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业企业项目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体会提出。CEPIMS是在建筑企业项目管理组织框架环境下应用于建筑业企业面向对象“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管理系统。系统主要是为企业在资源有限情况下,面对异地分散、分布分层的多项目进行有效管理提供统一平台。本论文主要内容:1.分析了建筑业信息化发展动态、(MIS、PMS)信息系统的集成情况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课题的必要性、意义和论文研究的对象、方法和主要内容。2.对企业项目管理、多项目管理、建筑企业项目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阐述了建筑企业项目集成化管理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EPIMS的系统集成化的范围。3.对相关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提出CEPIMS软件体系结构模型。4.对系统功能需求、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结合建筑企业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的要求,提出CEPIMS系统功能集成模型。5.构建了CEPIMS的体系结构,建立系统功能框架并对子系统进行划分、定义。

李阿勇[9]2016年在《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物流管理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区别于其他行业的建设项目,电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物流费用在整个工程造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成本占比有时能到60%及以上。根据长期跟踪调研,发现在库存、材料的采购、生产现场用料管理等物流环节,项目的现场物流管理有着相当大的优化和提升空间,由于现场物流管理的复杂性,如何发掘其关键问题,如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关键问题的优化解决方案,进而降低物流管理成本,即是提高我国电网工程建设管理效率亟需解决的基础问题,也是实现电网工程建设公司管理创新的关键问题。针对当前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的现场物流管理框架、关键问题等方面存在的欠缺和不足,本文开展了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的现场物流管理问题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研究主要从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研究的现状以及优化算法的发展历程和应用两方面进行了总结。其次,研究对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电网工程建设实际,在对工程建设项目物流及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物流管理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的边界,明确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的概念。结合电网工建设程项目的特点,提出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物流及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物流管理的概念,指出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物流具有如下特点:它是汇聚型的物流、物流计划不确定性大、物流管理具有约束性和一次性,管理过程协调环节多且复杂、不易确定库存和作业层材料、服务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且仓储成本高。同时,针对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的特点,构建了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物流管理框架模型。提出现场物流的关键问题是:信息流优化、计划制定与控制、现场布置。第叁,研究构建了考虑时间约束的DSM模型,用以解决叁个关键点中信息流优化的问题。针对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物流信息流优化,本文用流动的观点考虑设计过程,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并构建设计过程的DSM模型。利用改进的DSM优化算法,构建设计阶段信息流优化模型。同时结合电网工程建设项目开发过程实际,提出了考虑时间约束的DSM信息流优化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优化算法,实例分析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考虑时间约束的DSM信息流优化模型进行优化后,与优化前相比,成本得到了大幅度降低。第四,研究建立了基于资源约束的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物流计划制定与控制模型,用以解决叁个关键点中计划制定与控制的问题。本文在精益思想指导下借鉴国外最先进的精益建设工具——持续计划系统(LPS),分析CPM和PERT的缺点,明确指出LPS具有改善计划的可靠性和关注计划系统的持续学习和改进的优点。文章进一步改进持续计划系统,将建设计划分为主计划、阶段性计划、预测性计划和周工作计划,在此基础上,产生供应计划、需求计划和日耗物料交付计划,真正实现了施工驱动采购。通过设计适当的工作包结构以及合同、工程、资源和设计等四种约束的分析控制周工作计划,并通过计划任务完成率(PPC)来测量计划系统的可靠性,同时PPC的原因分析为如何改善计划系统提供了根据和方向。第五,研究引入了改进的细菌觅食算法来解决叁个关键点中现场布置优化问题。本文将细菌觅食算法引入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现场布置优化问题。利用细菌觅食算法解决现场布置问题。探讨了细菌觅食算法解决现场布置问题的适用性,其主要优点是它仅仅需要适应度函数,而不需要其他辅助信息,也没有任何约束条件,可以出色地用来解决现场复杂的布置问题。作出假设,开发了适合电网工程建设现场布置优化的综合优化模型,考虑设施间水平和垂直移动的复杂性,最优地解决现场布置问题。最后,研究在解决叁个关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管理的综合优化方案,为未来的项目规划与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崔博[10]2010年在《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集成理论与应用》文中提出心墙堆石坝施工规模的提高为坝体安全性带来了新的考验,对大坝建设管理特别是施工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对心墙堆石坝施工过程的质量进行精细化、全天候的实时监控,同时,如何把大坝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测、安全监测与进度等信息,进行动态高效地集成管理和分析,以辅助工程高质量施工、安全运行与管理决策,是工程建设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集成理论与应用进行研究,取得如下成果:(1)使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集成要素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系统功能集成、指标集成、技术集成与信息集成的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集成模型,对各项集成内容进行研究:功能集成由位于两个层面上的表示集成与应用集成组成,研究了二者实现的原理;通过研究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控制标准与控制过程,建立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的目标函数;建立包含监测数据获取、传输与表现叁个层次上的技术集成模型,并研究了计算机技术在大坝碾压质量实时监控中的应用、网络环境下的叁维技术在上坝运输实时监控中的应用;研究了在信息集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数据集成问题、施工质量与进度的集成问题、组织集成问题、工程管理软件的集成问题。(2)对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坝碾压质量实时监控系统与坝料上坝运输实时监控系统分别进行了研究,针对两个系统分别建立目标控制函数,应用GPS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构建系统解决方案,研究了碾压遍数、压实厚度、卸料匹配、行车密度统计等监控指标的计算方法,并进行了相关软件的研制。(3)采用开放性的设计方案与集成化的开发模式研制了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与数字大坝系统,实现了大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与质量、进度、安全监测、地质等信息的集成管理;该系统应用于糯扎渡水电工程建设现场,建立了大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体系,实现了对大坝施工过程主要环节精细化的全天候、实时监控与分析,有效地控制了大坝施工的控制参数,减少了施工质量监控中的人为因素,提高了施工过程的质量监控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集成化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平面布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初步研究[D]. 刘斌. 华北电力(北京)大学. 2002

[2]. 工程建设项目物流关键问题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 蔡依平. 同济大学. 2007

[3]. 基于BIM的工业化住宅协同设计的关键要素与整合应用研究[D]. 姚刚. 东南大学. 2016

[4]. 基于计划、控制实施的数字化建筑施工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 张利. 重庆大学. 2003

[5].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建设项目统一信息平台研究[D]. 郭志欣. 天津理工大学. 2006

[6]. 基于CIC的轨道交通建设工程集成管理研究[D]. 骆汉宾. 武汉理工大学. 2008

[7]. 水电工程可视化动态信息管理与控制理论方法及其应用[D]. 段文泉. 天津大学. 2004

[8]. 基于Internet的建筑业企业项目集成管理系统研究[D]. 龚国平. 东南大学. 2005

[9]. 电网工程建设项目现场物流管理关键问题研究[D]. 李阿勇. 北京科技大学. 2016

[10]. 心墙堆石坝施工质量实时监控系统集成理论与应用[D]. 崔博. 天津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集成化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平面布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