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中的诚信价值观论文

阳明心学中的诚信价值观

文 |邓 凯

如果只用一个字来归纳阳明心学的待人之道,那一定是“诚”,真诚、诚实的“诚”。阳明心学思想体系中,不仅有关于诚的本体论,还有立诚、思诚的修养功夫,并且追求一种“至诚”的境界。我们所说的“诚”是阳明心学待人之道的核心,主要的意思就在于“诚”具有心学特色。而待人不“诚”,那就是虚假,是自欺、欺人。这是阳明先生所鄙弃的东西。阳明心学也被认为是以“诚明”为本,因此对于学习者来说,最要担忧的事情就是诚还是不诚。

“诚”是人内心深处的能量

什么叫“诚”?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这个字的解释是“诚,信也”。他用信来解释诚,那“信”又是什么意思呢?许慎又说“信,诚也”,可知它们是“转注”字。从《说文解字》中对“诚”“信”两个字的解释来看,两者的字义是紧密相关的,因此我们在现代汉语中,也往往把“诚”“信”两个字组成了一个词,叫作“诚信”。但大家有没有仔细去辨别过“诚”“信”两个字的不同之处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比如就主体而言,“诚”更为侧重的是自己,正如《中庸》里面所讲的“诚者自成也”;而“信”却有所不同,它是有待他人来参与完成的。比如著名的公孙鞅立木取信的故事,他的“信”能否确立,还要看老百姓最终有没有相信他的话,并且把木头搬走去领赏。没有别人的参与,公孙鞅的“信”就确立不起来,“信用”就没有完成。

关于“诚”的来源和内涵,阳明心学当中也有不少论述。在阳明先生看来,“诚”来源于道心与率。所谓“道心”就是《尚书》中所谓“道心惟微”的“道心”,而“率性”就是《中庸》所讲的“率性之谓道”。我们从诚的来源看,它有两大特点:一是纯而不杂,也就是不掺杂个人私欲这些东西;二是既细微又能显现。所谓诚的细微,主要是指一个人到底诚不诚,有时候是很难由别人从外面看出来的,甚至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即所谓的“独知”。可见“诚”是内在的,它不可见、不可闻,从外也不可知。甚至还可以说,诚带有一定的神秘性。然而,一个人如果真正做到了诚,那么一定是合乎道心与人性的。天道与人性,尽管细微且常常被私欲遮蔽,但是诚能够完美地突破这些障碍,最终显现出来。因此,“诚”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巨大能量。阳明心学讲待人以诚,无非还是直指人心,帮助我们建立自信。

此次我院选取了60例妇产科急腹症患者开展研究分析,结果显示,经过彩超诊断后,有21例不完全流产患者,有20例符合,准确率是95.24%;有15例滋养细胞病变患者,彩超检查出13例,准确率是86.67%;有19例异位妊娠患者,彩超检查出16例,准确率是84.21%;有5例宫腔内凝血患者,彩超检查出4例,准确率是80.00%,彩超结果和病理结果差异性不明显,因此彩超的诊断准确率非常高。

笔者于2014—2015年第一学期选择我校2013级护理大专班105人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8~21岁,均为女生。所有学生均由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授课,教材均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苏成安主编的《儿童护理学》(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规划教材)。所有学生均在PBL教学前后接受统一的CTDI-CV(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问卷调查。教师讲清楚调查目的后,护生按照问卷要求独立完成问卷填写,并由调查者当场收回。PBL教学前后共发放问卷210份,有效回收问卷21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

以诚为本是待人处事的根基

如果一个人真正做到了“诚”,即便是别人不知道,他自己也不会去隐瞒,更不会去做自欺欺人的事情。关于“诚”的故事,我们讲的很多的是华盛顿的故事。他小时候砍了父亲心爱的樱桃树,后来又诚实地向父亲承认错误。故事中,在小华盛顿认错之前,他父亲可能并不能确切知道是谁砍了他心爱的樱桃树,而华盛顿的诚实就在于他要求自己对人不撒谎、不欺骗,也就是不能自欺欺人。诚在信之前,我们自己的诚,往往又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因此也可以说: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结果。阳明心学的待人之道,核心还是在一个“诚”,这个功夫做到位了,自然就能够取信于人,达到一种“默而成之”“不言而信”的状态:即便没有付诸语言,别人也会信任;即便没有承诺、契约,双方也会默契合作。“诚”是最高效的待人之道。

王阳明画像(天一图话供图)

古人所讲的君子之学,以诚为本。即使是圣人,也不过是做到了“诚”而已。我们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这个以诚为本的思想,便是把自我完成作为待人处事的根基,诚不仅是一种道德判断,更是一种自我认同,是接纳自己。诚实地接纳自己,这是人生当中极为根本的事情。我们只有在接纳自己以后,才能再去明确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卑不亢地待人。一个人不能接纳自己,也许是过于追求完美,又或许是逃避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接纳自己,才是真正带来改变的开始。在这个意义上,“诚”能够给人带来改变的力量。正如小华盛顿的“诚”,让他很早就学会了接纳自己,承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并且还从中学会了担当与勇气。把诚作为根本,就像种树培育树根,不仅个人的成长有了基础,而且待人方面也会有信心。

诚能感化人心、解决问题

阳明先生讲过,诚是最能感化人心的。他在江西地方治理上,主张从人心入手,维护社会环境的长治久安。正如阳明先生的那句名言:“平山中贼易,平心中贼难。”怎么去“平心中贼难”呢?也是要从“诚”入手。历史上有关“以诚感人”的故事很多,特别是涉及“孝道”方面,有句话叫作“孝能感动地和天”。后世学阳明的人很多,其中就包括蒋经国,他主政赣南期间,还有过一个以诚感化土匪头目的故事。蒋经国认为,所谓“诚”,就是要有纯洁的、清白的和恳切的念头。一个人到了走不动路的时候,还可以勉强走几步;但是诚意,则决难勉强。

在面临一些伦理困境、艰难抉择的时候,一颗至诚的心,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根源。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父子之间有的因为权力争夺而反目成仇,比如蒯瞆与卫辄的故事。有人曾经请教阳明先生关于孔子正名“废辄立郢”的问题,先生回答说,如果孔子真的肯帮助卫辄治理国政,那一定是因为孔子的盛德至诚已经感化了卫辄,使他知道父子亲情的重要而不忍抛弃其父。卫辄受到孔子的感化,一定会痛哭奔走着接回他的父亲。父亲蒯瞆看到儿子卫辄能够这样悔悟,也一定会被感动。蒯瞆回来以后,卫辄就会向父亲请罪,蒯瞆不肯接受国君之位,群臣百姓也希望卫辄做国君……阳明先生的种种推演,都是基于一个“诚”字,包括孔子的至诚,蒯瞆、卫辄之间的父子真情,以及这份真诚对天子、百姓的感化。因为这个“诚”,而解决伦理与权位的困境,最终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名正言顺。阳明先生认为这才是孔子正名的真实用意。正如《中庸》所述:“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作者单位:宁波财经学院)

责任编辑:毛思洁

标签:;  ;  ;  ;  ;  ;  ;  ;  ;  

阳明心学中的诚信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