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管理的走向_东西方文化论文

东西方文化管理的走向_东西方文化论文

管理在东西方文化间的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西方论文,走势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管理的诞生与商品文化

西方文化的先进部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文化,科学文化又促进了商品文化的发展与成熟,现代管理又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固有的文化特征,这一特征体现了商品文化的五大原则,这些原则是现代管理学产生的土壤。

1.商品文化的平等性原则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只能通过正常的经济手段等价交换的原则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是靠行政性的强制去攫取利润,而对于一切以权力为中心的社会,对于灰经济行为盛行的社会,由于权力和不正常的经济关系可以带来更大的利益,科学管理就会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管理的发展亦缺乏动力。这就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在一些权力盛行的国家,管理屈从于权势的原因所在。

2.商品文化的利益性原则,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经营规模的狭小,管理失去了它的社会意义;而在高集权的模式内,由于干好干坏一个样,管理失去了它的经济意义。商品经济的利益原则,使管理取得了它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从而使之得以发展和进步。

3.商品文化的竞争性原则,在于先进、科学的管理不断产生一种优化的趋势,只有在管理水准上高人一招,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商品文化的协调性原则,商品经济的社会化给管理提出了“协调”与“和谐”的基本使命。协调商品经济运行,使其各个方面及环节和谐平衡,从而产生整体效应。对企业内部的人和事又“管”又“理”,形成一种良好的气氛,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5.商品文化的长远性原则,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必须注重自己产品的质量,才能取得市场竞争力;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必须不断开拓新产品,才能不断打开新的销路;决定了商品生产者注重自己企业形象的塑造,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取得“声誉价值”,从而不断地转化为有形资产。

由此可见,没有商品文化也就没有现代管理文化,商品文化的五大原则,构成为管理性的基础。落后国家的管理之所以落后,同这些国家缺乏充分的商品理性有直接的关系,商品文化发展不充分,管理理性也就不可能真正形成,管理滞后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结果。

二、管理的理性阶段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然要发生两种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满足人类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的需要。进而为社会积累了极大的财富,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了社会生产,从而形成科学主义,它是科学文化的硬件;二是人与人的关系构成了一种群体的合力,进一步的改造自然,充实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人文主义,它是科学文化的软件。

前者构成为科学管理的文化基础,后者构成为行为科学管理的文化基础,二者结合起来的效应使管理进入了理性阶段。科学主义有五个原则,即分解原则,精确原则,逻辑原则,规范原则和实验原则。科学管理实际上是这五大原则在管理中的应用。这里只要简单地了解一下泰罗制的形成过程,这个问题就清楚了。泰罗制的产生是以规范实验为起步的,他把熟练工作操作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然后用慢镜头逐步放出来,把多余的动作剪掉再接辑起来,这是分解思维方法;由此形成的标准动作,这是定量思维要求;规定凡超过10%者可增加工资30—50%,这是罗辑性的体现。由此大大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则是科学主义的结晶。因而,作为科学主义结晶的科学管理,只能出在西方而不能出在东方。

科学管理变前期的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变放任式管理为规范管理,变个人独裁式管理为组织管理,从而建立了管理秩序,但是,这种管理把人也当成物来进行管理,忽视了人文主义的作用,导致了把劳动力本身仅仅当成一种生产要素,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随着物化资本科技含量的增多,劳动力的质量不仅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劳动者所支配、操纵的生产资料数量大大增多,工人不再是作为机器的附属物。相反,机器离开了高质量的劳动力,就根本无法运转。而且,由于工种技术含量增多,熟练劳动力变得更贵,随意解雇工人已经没有经济上的意义,逐渐显示了人文主义的巨大作用。由此,资方注意改善同雇佣者的关系,在管理上进入了行为科学管理,即注重人的内部因素,注重人的具体要求,创造条件满足这些要求,从而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使管理步入了理性阶段的正常发展。

管理发展的生产力动因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现代管理阶段的到来,更体现了这个特点。(1)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力资本存量的迅速提高,终于进入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比行为科学的管理,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人——机系统中,人的作用和地位迅速上升;(2)产品复杂化。美国登月的阿波罗飞船,耗资300亿美元,共有1070万个零部件,600台大型电算机,产品的高度复杂化,大大增加了管理难度,管理的精确度提高,管理的范围扩大,传统的管理不能适应这个要求;(3)企业大型化。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共有80万职工,年产500万辆汽车,简直是个汽车王国;(4)协作社会化。美国的民兵导弹计划,共有十几万人参加,200多家公司,单单要协调这些公司和人员之间的关系,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何况要把他们组合为一个整体的协作生产;(5)矛盾的激烈化。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和企业,企业和社会,企业和职工之间联系日益复杂化,从而使矛盾也日趋激烈化。由此,寻找着新的文化基础,呼唤着新的管理方法的诞生。

三、管理柔性阶段与东方文化的联系

基础就是东方文化,使西方管理逐渐的软化,并步入一个崭新的现代管理阶段,它表现为六大特征:电脑化趋势。现代电子手段应用于管理,使管理产生电脑化趋势;整体化趋势,系统管理成为现代管理基本特点;权变化趋势。随着市场和管理目标的多变,权变和应变的管理方法,已成为现代管理的基本的特点;战略化趋势。把商场看成是战场。(中国古代的兵法思想就能产生积极的效应);非理性化趋势。在东方文化的影响下管理必然产生一种反传统,反理性化趋向,产生一种新的特点;柔性化趋势。使未来的柔性管理逐步形成一种态势。在这六大趋势中,除电脑化趋势是典型的西方科学文化的结晶外,其余五大趋势同西方科学主义的原则并不协调。比如分解思维和整体管理;规范原则和权变管理;精确思维和战略管理;量化原则和非理性化管理;罗辑原则和柔性管理。相反,这些特点与东方文化却是相通的,比如东方早熟型的系统观念和现代管理的整体化趋势;东方辩证思维和现代管理的权变化趋势;东方韬略思维和现代管理的战略化趋势;东方意会思维和现代管理的非理性化趋势;东方“静思”的特点和价值观念领先特点以及现代管理的柔性化趋势。由此可见,西方管理发展到第三阶段以后,就与东方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东西方文化相互作用下,使现代管理完成了管理由理性向柔性的过渡,在70年代管理科学步入了柔性阶段,即柔性管理阶段。所谓的柔性管理,是与西方传统的“硬性”管理相对应的,即与西方制度管理、条例管理,以及各种理性管理模式(如数学模式,矩阵模式等)相对应的,更注重人的内在因素的管理方法。一般来说,柔性管理有三方面内容:其一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的管理方式。其二,非理性化管理。在当前,这种非理性化管理主要表现为三种最新的管理,即合拢式管理,抽屉式管理和走动式管理。

1.合拢式管理。合拢是希腊语“整体”和“个体”的合成语,用来表达一种崭新的管理观念,即管理必须强调个人和整体的配合,创造整体和个体的高度和谐,促使整个企业与个人之间形成一种融洽和谐,充满活力的气氛,激发人们的内驱力和自豪感。集中不同管理模式的长处,而形成一种新的,具有整体效应的管理。

2.抽屉式管理。是一个通俗形象的管理术语。它形容在每个管理人员办公桌的抽屉里,都有一套明确的职务工作规范,与他们每个人的职责、权利相统一的,实际是一种上岗管理,一种岗位一个抽屉,所以称为抽屉式管理。

3.走动式管理。实际上是一种现场管理,使管理人员始终处于第一线,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这就是非理性化管理三种最新、也是国际上通行的管理方法。

其三,是有效的人才培养系统,柔性管理已经进入到以人力资本为依托型的发展阶段,所以,一个企业能否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系统,对一个企业的前途,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世界上凡是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都有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系统和机制。

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要建立自己的管理系统,首先接受商品文化的洗礼,把自己的经济纳入到商品经济轨道上去。其次,接受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前者的精确、量化、逻辑、规范和实践原则,构成为科学管理的基本原则,缺了这些原则,科学管理就不能产生效果。后者形成独立人格,它是企业人格化所必须的。再次,必须接受东方文化,特别是当管理进入到以人力资本为特征的经济时期以后,东方文化已经构成为管理现代化发展的文化基础。因而可以说,没有东方文化,也就不能形成现代管理。

标签:;  

东西方文化管理的走向_东西方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