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营:外贸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_资本运营论文

资本运营:外贸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_资本运营论文

资本运营:外经贸企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外经贸论文,资本运营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我国的外经贸企业几乎都遇到了一些共同的问题——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竞争激烈、经营环境日趋艰难,外经贸企业下一步向何处去已成为业内人士日益关注的问题。今年3月中旬在海南省召开的“国际经济合作改革与发展暨经验交流会”上提出了外经贸企业资本运营这样一个命题,抓住了问题的症结,点出了外经贸企业发展的趋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什么叫资本运营?如何看待资本运营?外经贸企业怎样进行资本运营?本文拟就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基本概念

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看,资本的实用定义应当是可以创造利润的资源。这种资源大体可以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两种。有形资源包括:生产资料、资金及可占有并可供生产使用的物质;无形资源包括:知识、技术、专利、品牌、客户网络、公共关系等等。资本运营就是运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使其创造出利润,或转化为可创利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活动形态概括起来讲,就是企业资本存量的流动与重组。

企业资本运营依赖两个方面的运作,一是内部经营管理的强化;一是对外部资源的占有、利用、组合,以及对已有资源的放弃与剥离,即企业外延整合。

强化管理——企业四大要素的优化组合

企业经营依靠四大要素维持,即:人、资产、资金、组织。四大要素的有机组合是企业生存的基本条件。

1.人

人是知识、技术和劳动力的载体。调配得当,使用得当,人就是一种可以创造利润的资源,就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本;反之,调配失当,人就是一种包袱,就是消耗其他资源、拖累企业创利的赘物。合理地调配和使用人,是企业正常运作的前提条件。

2.资产

资产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基本凭借。主要指有形资源中的土地、设备等生产资料。从现代企业管理和资本运营角度讲,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源也应当计入企业的资产之中。盘活资产,不仅仅是要求启动、运用手中呆滞的生产资料,也要求充分利用自己的品牌、技术、信誉、客户网络等无形资源。在盘活资产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注意到了资产的有形部分,却不知道自己拥有的无形资源含有多么大的价值。

3.资金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靠资金来启动和运作,资金的配置和使用决定着企业经营的方向和经营的成果,资金的获取又决定着企业经营成果的大小和多寡。从哪里获取资金,获取什么样的资金,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是长期融资还是短期融资,各部分融资的比例怎样安排,资金使用的状况和成本如何,资金的回报率怎样,这些都是企业经营者必须时刻关注的问题。

4.组织

组织是企业的骨骼。组织的力量是一种乘数效应。企业内部各部门的有机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出组织的合力;反之,机构重叠,相互制肘,力量分叉,只能抵消甚至毁灭企业的生命力。

强化企业管理,就是要使企业的四大要素优化组合,以使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经营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让企业的潜能得以释放。

企业外延整合的现实要求

西方数理经济学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资本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会使资本得到最有效、最合理的配置,从而在经济发展格局上出现“一般均衡”状态。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一般均衡”状态是不存在的。经济是不以人的意志而向前发展的,发展就必然破坏均衡。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停滞了;一些行业兴盛了,一些行业衰败了;一些企业发达了,一些企业濒临破产——落差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而利润恰恰就来自于这种落差之中,来自于由于落差而引发的资本流动之中。

一个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培植出自己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经营服务等特有优势,并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个份额。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者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经营的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的知名度、企业的经营规模上,关注竞争对手的商品质量、成本和营销手段。思维的方式和知识的体系逐渐固定了,企业因此也就容易产生一种阻碍创新的思维惰性和操作惯性,这种惰性和惯性,也叫企业的刚性。不注入新鲜血液,不重组资本,不借助外力的推动,一句话,不“创造性地破坏”(熊彼德,美国经济学家1883-1950年)企业现有的资源配置格局,不进行企业的外延整合,企业的生命力就将逐步消失。

资本运营——收购兼并

企业外延整合的基本内容是资本运营。资本运营的方式包括:股份制改造、合营、技术转让、战略联盟、引入外资、兼并收购、长期融资、公司上市、资产剥离等等。

股份制改造——以公司股权、产权的重组,引入新的管理机制和资金;

合营——借助对方的优势资源,以调整自己的资源配置,在同一个经济体内谋取各自的利益;

技术转让——谋取或让出技术、专利,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或保持技术上的优势地位;

战略联盟——在同类或相关行业内建立生产、供销、服务联盟,以保持稳定、长期的商业利益;

引入外资——引入外国资本以推动企业资本潜能的释放;

兼并收购——通过资本市场或场外交易,有偿获取或转让公司股票、股权和产权,以达到全部或部分控制或放弃公司产权、经营权的目的;

长期融资——以股票、债券等方式从社会上直接融资;

上市——企业资本公众化,以达募集资金、改善经营的目的;

资产剥离——将与企业主体业务无关的资产或业务从公司主体中分离出去,让其自行发展。

在资本运营的各种方式中,收购兼并是资本扩张的最基本的手段,也是资本运营中最复杂、最有效的手段。说复杂,是因为收购和兼并一个企业并非简单地购买一件商品,它涉及被收购兼并对象的内在价值的评估,收购兼并方式和步骤的选定,收购兼并后的适时重组,并使其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等等。所有的策划工作都要做到准确、细致,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整个行动的失败。

说有效,是指兼并收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成本代价,获取最大的资本产出效益,使企业资本得到迅速的扩张。饮食业有名的“娃哈哈”本不过是千人规模的校办工厂,可它却通过兼并2000多人的杭州罐头厂而使自己的资本实力成倍扩张,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了自己的生产量,扩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世界上的超大型企业,没有一个不是通过几次大的兼并收购行动,在资本重组中获得几何级数的发展的。

强化管理与资本运营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企业在其草创之初,由于投资巨大,企业效益一般不高。企业运转趋于正常之后,效益逐步提高,并达到规模效益的极限。但是,随着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技术的渐趋落伍,设备、人员的老化,企业开始步入衰退期。在此期间,企业如果加强内部管理,追加资本进行技术更新改造,开发新产品,采用新的营销手段,企业寿命可以延长,企业呈树式发展。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投入越来越多,投入产出之比却呈递减的趋势。这是由于产品市场容量、企业技术寿命和固有资本结构的局限,禁锢了企业资本的产出效应。

可是,企业如果采取资本运营,却可以出现另外一种情形,即梯式发展。企业通过每一次的资本重组,以质的变化获取了新的生命力。随着基础的加宽加厚,企业一个一个台阶的向上迈进,其发展的空间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力。

企业经营管理的强化与资本运营的实施,是企业飞翔的双翼,没有内部经营管理的强化,企业资本运营就失去了操作的前提和基础;反之,没有成功的资本运营,强化的经营管理就不能得到广阔的施展空间,前期积累的资源也不能转化为支持企业长盛不衰的新的资本增长点。资本运营的每一次成功操作,对企业产生的推动作用,常常要几倍、几十倍于前期经营管理效益的总和。但是,如果没有强化的经营管理,企业在资本运营后的磨合期内,就不可能消化新进入的资本,达到资本重组后应获取的最大产出效果。

外经贸企业的发展取向

外经贸企业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培植了自己独有的行业优势,拥有着丰厚的专业知识、客户关系、公司信誉等无形资源,但企业在有形资源的占有上与其他行业相比则明显不足,企业的知识体系和操作方式大多是窗口型的,没有实业基础的支持,家底薄,发展后劲不足。

而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因素的渗透和扩展,国内相当部分的国营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濒临破产,他们的困难主要不是因为缺乏固定资产的支持,而是缺乏市场经济的知识、信息、技术、资金,缺乏启动的钥匙。这些企业是一笔巨大的潜在财富。

一方面是实业的饥渴,一方面是资产的闲置,这就是资产配置的错位,这就是经济系统中的落差,这就是企业发展的机会。外经贸企业要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资本运营的手段,把自己无形资源的优势与他人的有形资源结合起来,改善自己的资本结构,扩充自己的实力。

外经贸企业可以利用企业股份制改造以引入企业发展的资金,转变自己的经营机制;利用合营来获取对方在地缘、资源、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利用技术转让来获取开拓新产品的专利与技术;利用外国资本来发展境外市场;利用长期融资来壮大自己的资金实力;利用战略联盟与企业经营的相关环节建立纵向或横向的稳定、互利关系;利用收购兼并去重组自己的资本结构,改变只从事商品经营、服务经营的经营格局;利用上市来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总之,在资本运营中,我们有许多事情可做。

外经贸企业必须清醒地看到,固守原有的经营模式,我们的优势将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一一丧失。在商战中,我们将不再独占外经贸知识;我们的经营成本将因实业公司的参与竞争而居高不下;我们的公司信誉将因我们有限的能力而逐渐消失;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无形资源的载体——人才,也将离之而去,而市场的占有份额是与人才的占有成反比例消长的。外经贸企业要有忧患意识,要懂得机遇的可遇而不可求。

他山之石

在资本运营中,外经贸企业并不突出,但也不乏成功之作,可以为鉴。

1.资本扩张的典范——中国海外集团

中国海外集团是中建总公司在香港的派驻公司,在进入香港的头13年里,集团为了资金问题吃了不少苦头,有着难言的痛苦经历。1988年,集团开始考虑通过上市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经过4年的运作,集团于1992年拿出经营效益最好的房地产业务——中海发展公司上市。由于准备工作做得好,又选择了市场普遍看好中资股——红筹股的时机,上市获得了香港股市前所未有的成功,集资超额认购近100倍。由于中海发展仅是地产业务,公司集资规模有限,1993年,海外集团又安排中海发展收购了母公司的工程承建业务,上市公司由此获得了最有利的资产组合,资本规模也大大扩张。与此同时,公司又强化了内部的经营管理,使公司走上了规范化经营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公司开始了一系列的融资安排。

1993年12月,公司在对各种融资手段进行了研究比较之后,采用直接融资方式,向欧美投资者推出了1.5亿美元的可换股债券;1995年8月,公司行使认股权认股,集资8.2亿港元;1996年7月、1997年1月,中海发展又两次配股,使公司总发行股数达到48.6亿股。低成本的大融资给公司的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公司连续参与了一系列超过百亿港元的大项目。

今天,海外集团与上市前的1991年相比,企业集资融资能力增加了3倍,营业额增加了3.5倍,上市公司利润增加了4倍,资产净值增加了7.1倍,公司市值从1992年的33.8亿港元增加到200多亿港元,位居香港600家上市公司的第32位。

最近,中海发展投资7500万美元收购了广西南宁“四桥一路”的15年经营权,使公司在资本运营上又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即向实业化、多元化发展。

2.成功的收购者——华润创业

华润创业是香港华润集团在香港收购的上市公司(原名永达利),为实现多元化经营,华润创业准备打入北京房地产市场。如按通常做法,从公司注册、人员组织、资金筹备、业务开展,到打响牌子,创出效益,要有一段漫长的路程,要有一笔巨大的资金投入。华润创业运用资本运营的方法走了一条捷径。

华润创业在北京找到了一家有影响、有规模、资金遇到困难、希望引入外资的房地产公司——华远公司。在仔细研究了收购和重组的可能之后,1994年,华创与香港太阳世界、美国国泰财富合资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了坚实有限公司(华创持股57%,是控股公司),再以坚实公司收购了北京华远公司的52%股权。1996年,又进一步扩大到62.5%。华创公司通过控股坚实进而控股华远,成功地打入了北京房地产市场。

华创公司的收购行动很值得研究,要进入一个自己未涉足的领地,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利用当地法人的参与。为规避风险,采取合资的办法,并在合资中紧紧把握控股权,也不失为明智的举措。华创公司的这次收购行动是典型的资本运营。

三个误区

1.消化不良的多元化

理论上讲,企业经营应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但多元化并不适于所有公司的所有发展阶段,多元化是要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企业经营的四大要素能对新业务的适时消化;企业对新开展的业务有到位的调控能力;新业务对企业资本的优化组合和总体效益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多元化只会在企业体内多造就几个导体,多了一些“梗阻”。

2.拼凑起来的集团化

集团化是企业规模经营的一种形式,它应当是资本扩张和资产重组的结果,是经济运作中的自然组合,集团中的各个成员与集团主体要有同体的血脉联系。行政命令的拉郎配,虚张声势而集合起来的乌合之众,都不可能产生规模经营的效益,也不可能持久。前几年,国内某工业系统建立的集团公司,维持5年以上的不足12%,就说明了问题。

3.盲目跟风上市

上市是公司资本经营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企业资本运作未达到一定的水准,企业上市后没有业绩,投入的资金也会抽逃。某家企业上市后,内部经营管理未能随之强化,以致在国外大项目上严重亏损,股票价格大跌,就是一个警戒。

资本运营,说到底是由人来操作的,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应当有发现市场资源配置落差的眼光,并运用手中掌握的资本,去进行扩张与整合,从中抓到企业发展的机会。

标签:;  ;  ;  ;  ;  ;  ;  

资本运营:外贸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_资本运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