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波动滞后变量模型的实证分析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中国经济波动滞后变量模型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变量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波动是指经济变量增长率在不同年份之间出现的差异。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投资增长率、价格水平增长率的变化等。

对经济波动成因的理论解析,主要可分为两部分,内部传导机制和外部冲击机制,所谓内部传导机制是指经济系统内部变量以滞后方式传送、扩散的过程,在数学上可用一阶自回归方程,二阶自回归方程和多变量动态联立方程表示。所谓外在冲击机制是指冲击因素和冲击方式,外部冲击因素是指这些因素的变动是由经济体系以外的原因产生的。

萨缪尔森在《经济分析基础》提出了乘数一加速数模型。

从这二阶自回归方程,萨缪尔森得出了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但方程没有反映外部冲击机制。樊明太在《中国经济波动的形成机制和模式》采用了内部传导机制和外部冲击因素的理论框架分析中国经济波动形成机制,但没有展开讨论。胡鞍钢在《中国经济波动报告》直接用二阶自回归方程和多变量二阶自回归方程组,描述中国经济波动内部传导机制和外部冲击因素,但对导至这种二阶自回归的经济背景没有给出解析,因为二阶自回归方程在统计上是容易成立的。从上面分析知道,在乘数一加速数模型中,萨缪尔森是通过消费函数和消费增加引致的投资推导出二阶自回归方程的。

本文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对1978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波动,实证地构造滞后变量模型。

在总量模型中,分别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固定资产投资进行一阶滞后回归,并给出其经济直观解析,由此分别得到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固定投资投资的二阶自回归方程,从而得出中国经济波动的内部传导机制。

在结构模型中,把固定资产投资按资金来源分为国家投资、银行贷款、外国投资、自筹资及其它资金来源四类。对这四类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进行一阶滞后回归,并给出经济直观解析,在回归中引进了国家预算内资金的基本建设支出、国家银行贷款、汇率等经济变量,以及代表1992年邓小平南巡所导致新的一轮经济热潮的虚拟变量。模型表明:内部传导机制,结合这些外部冲击因素,构成了中国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

记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GDP)、实际固定资产投资(TIF)、国家投资(TIF1)、银行贷款(TIF2)、外国投资(TIF3)、自筹资及其它资金投资(TIF4)、国家预算内资金的基本建设支出(EXPEN)、汇率(EXR),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国家银行贷款(LOAN)数据来自《中国金融年鉴1997》。

一、总量模型

记LRGDP=Ln(RGDP),GRGDP[,t]=ln(RGDP[,t])-ln(RGDP[,t-1])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增长率,RTIF=TIF/PGDP为实际固定资产投资,LRTIF=1n(RTIF),GRTIF[,t]=1n(RTIF[,t])-1n(RTIF[,t-1])为实际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增长率。

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对以后各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有影响。这有二个原因。首先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了生产设备和厂房等,并没有在当年完全损耗,它会在以各年发挥作用。但会在以后各年渐渐损耗,因此,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会随时间以加速下降。其次是所谓“供给乘数”作用:投资→第一轮产出,其中一部分用作再投资→第一轮投资→第二轮产出→第二轮投资……。供给乘数成立的二个前提条件是:供不应求和资本为瓶颈要素。供不应求保证了生产部门会把产出的一部分再投资,实现产出到下一轮投资的传导过程。在各生产要素中,资本是瓶颈要素,这样才能保证在投资增加时,资本和别的要素配合导致产出,从而实现投资到下一轮产出的传导过程。从1978到1997年,中国的经济状况满足这二个条件。

作为萨缪尔森乘数一加速数模型的一部分,凯恩斯的投资乘数理论的前提条件是有效需求不足,这与中国的经济状况不符,但是,通过满足中国经济状况的机制,也能形成相同形式的二阶自回归模型。

在下面的回归中,去掉影响点1993年的数据。

上式显示,实际固定资产投资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相关,表明实际国内收入导致储畜,从而导致投资。

上式显示,固定资产投资与前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关。它表明固定资投资的年度投资规模在建投资规模的关系。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期一般较长,当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后,会导致完成期内以后各年的年度投资,从而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与前一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关。可用存量调整模型,对固定资投资的年度投资规模与在建投资规模的关系进行解释。人们会根据未来的经济增长率来确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换句话说,人们会根据未来的国内生产总值来确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但固定资产投资不能一步到位,只能逐步缩小差距。设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LRTIF[*])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为(LRTIF[*,t])=α+βLRGDP[,t],调整系数(每年缩小差距的比例)为γ,每年缩小的差距为LRTIF[,t]-LRTIF[*,t]=γ(LRTIF[,t-1]-LRTIF[*,t]),从这二个方程得

与方程(2)比较得γ=0.44,α=7.84,β=1.23

结论:我国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调整系数为0.44,合理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LRTIF[*])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关系为LRTIF[*,t]=7.84+1.23LRGDP[,t],表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一,合理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应增长百分之1.23。

结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满足二阶自回归方程(3)(4)。它们的波动是衰减型波动。

0.86GRGDP[,t]-0.8GRGDP[,t-1]+0.16GRGDP[,t-2]=0.022(3)

0.86GRTIF[,t]-0.8GRTIF[,t-1]+0.16GRTIF[,t-2]=0.028(4)

结论表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在外在因素冲击下,其波动会逐渐消失。它表明中国的经济波动起因于外在因素的冲击。

由方程(1)(2)可推出(3)(4)。

由二阶差分方程的通解公式得方程(3)的通解公式GRGDP[,t]=C[,1]+C[,2]0.64[t]+C[,3]0.28[t]

和方程(4)的通解公式GRTIF[,t]=C[4]+C[5]0.64t+C[,6]0.28[t]

因为0.64<1且0.28<1,所以GRGDP[,t]和GRTIF[,t]的波动是衰减型波动。

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建立的滞后变量模型,只是表明了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对外来冲击的传导机制,但没有显示外在冲击因素是什么,以怎样的形式冲击经济系统。下一节,我们把实际固定资产投资按资金来源划分为国家投资、国内贷款、外国投资、自筹资金及其它资金来源投资四部分,并建立滞后变量模型。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都能在此模型表现出来。

二、结构模型

我们把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划分为国家投资、国内贷款、外国投资、自筹资金及其它资金来源投资。

国家投资指国家预算内资金投资,国家预算内资金指国家预算、地方财政、主管部门和国家专业投资公司拨给或委托银行给建设单位的基本建设拨款和中央基本建设基金,拨给企业单位的更新改造拨款,以及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拨款中用于基本建设的资金。

国内贷款指报告期企、事业单位向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各种国内借款。国内贷款包括:银行利用自有资金及吸收的存款发放的贷款、上级主管部门拨入的国内贷款、国家专项贷款(包括煤代油贷款、劳改煤矿专项贷款等),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的贷款、国内储备贷款、周转贷款等。

利用外资指报告期收到的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国外资金,包括统借统还、自借自还的国外贷款,中外合资项目的外资,以及无偿捐赠等。其中,国家统借统还的外资,是指由我国政府出面同外国政府、团体或金融组织签订贷款协议、并负责偿还本息的国外贷款。

自筹资金指建设单位报告期收到的,用于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上级主管部门、地方和本单位自筹资金。其它资金来源指报告期收到的除以上各种拨款、借款、自筹资金之外,其他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

记RTIF1=TIF1/PGDP为实际国家投资,RTIF2=TIF2/PGDP为实际国内贷款投资,RTIF3=TIF3/PGDP为实际外资投资,RTIF4=TIF4/PGDP为实际自筹及其它资金投资。LRTIF1=ln(RTIF1),其余类似。GRTIF1=ln(RTIF1[,t])-ln(RTIF1[,t-1])为实际国家投资指数增长率,其余类似。

在下面的回归中,由于存在多重共线性,采取了主成分回归方法。在变量的前面加s-表示变量的标准化。

在回归中,可根据标准化变量系数的大小判别各解释变量的相对贡献次序。从变量的标准化系数可知,自筹资金及其它资金来源投资对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贡献最大,其次是国内贷款和外国投资,国家投资贡献最小,这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可得到解释。自筹资金及其它资金来源投资比重在近几年有大幅上升趋势,1996年占66.1%,使自筹资金及其它资金来源投资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成份。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投资的比例越来越少,1996年只占2.7%,使国家投资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中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贡献最小的成份。上式显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与滞后一阶有关,与方程(1)的解释一样,由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效应和供给乘数作用引起。

记REXPEN=EXPEN/PGDP为国家投资受国家预期内支出在生产建设支出实际值。LREXPEN=ln(REXPEN),GREXPEN[,t]=LREXPEN[,t]-LREXPEN[t-1]为其指数增长率。

上式显示,国家投资受国家预期内支出在生产建设支出的影响。我们经济政策变量如国家预算内支出、国家预算内收入代替上式中生产建设支出变量,发现其系数为负,这说明在国家预算的支出(国家预算内收入)中,越来越多的比例是用在消费性支出中,而投资性支出的比例越来越少。

上式显示,实际固定资产投资与滞后一阶有关,说明年度投资规模与在建设投资规模的关系。

记RLOAN=LOAN/PGDP为国家银行国内贷款的实际值,LRLOAN=1n(RLOAN)GRLOAN[,t]=LRLOAN[,t]-LRLOAN[,t-1]为其指数增长率。在下面的回归中,去掉影响点1989年的数据。

上式显示,国家银行贷款实际值对国内货款固定资产投资影响显著,国内货款投资与前一年的国内贷款投资相关,表明了年度投资规模与在建投资规模的关系。

记LRGDP=ln(RGDP)

上式显示,实际外国投资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相关,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是表示国内市场的总需求,上式表明,国内市场需求是决定外国直换投资的显著因素。

上式显示,实际外国投资显著与美元汇率相关,这说明人民币贬值是外国厂商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的显著因素。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人民币贬值降低了成本,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

在下面的回归中,D[,93]是93年为1,其它年份为0的虚拟变量。

上式显示,自筹资金及其它资金来源投资实际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显著相关。从而表明,国民收入的增加可增加自筹资金及其它资金来源投资。

上式显示,自筹资金及其它资金来源投资与滞后一阶显著相关,表明自资金的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与在建规模的关系。

上式显示,自筹资金及其它资金来源投资与D93显著正相关,1992年邓小平南巡,中国扦起新的一轮经济热潮,方程(9)表明了政治因素对自筹资金及其它资金来源投资的影响。

由方程(5)-(9)得经济波动的结构滞后变量模型:

结论:在方程(10)中,等式的左边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四阶自回归方程。它表示经济变量的内在传导机制。等式的右边是实际国家银行贷款增长率、实际国家预期内支出在生产建设支出增长率、美元汇率增长量、1993年中国新的一轮经济热潮是经济波动外在冲击因素,滞后分布代表了冲击形式。从方程(10)冲击因素的系数可知,在冲击因素中,汇率的系数虽小,但汇率的作用不小,因为DEXR表示100美元对换人民币的增长量。冲击因素及一阶滞后变量的作用一正一负、作用相当,二阶滞后变量的作用小一个数量级。

三、总结

一个理想的经济波动滞后变量模型应包含以下几样:内在传导机制(分布滞后关系);外在冲击机制(冲击因素和冲击方式);导致这些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的原因和经济背景,要求用变量模型表示,并可推导出经济波动模型。

本文的总量滞后变量模型与乘数一加速数模型一样,并不包含导致经济波动的外在冲击机制,只包含内在传导机制(二阶回归模型),和导致内在传导机制的原因: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作用方程表明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效应和供给乘数作用;国内生产总值引至的固定资产投资方程表明了年度投资规模与在建投资规模的关系。并可用固定资产投资的存量调整机制加以解释。显然,总量模型与乘数一加速数模型虽有相同的二阶自回归形式,但形成这种形式的经济背景却不相同。结论表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在外在因素冲击下,其波动会逐渐消失。它表明中国的经济波动起因于外在因素的冲击。

本文的结构滞后变量模型包含了上述三个方面: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值的高阶滞后表示了经济波动的内在传导机制;国家经济政策变量,如国家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支出、国家银行贷款、汇率、1993年中国新的一轮经济热潮代表了外在冲击因素,其滞后分布代表了冲击形式;各种来源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作用,以及上述各经济变量对各种来源的固定投资的作用方程,表明了导致这些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机制的原因和经济背景。

一些重要的经济变量,例如税收和利率等,并没有在经济波动模型中以外在冲击因素表现出来,可能是这些变量并没有及时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也可能是模型的设定问题。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标签:;  ;  ;  ;  ;  ;  ;  ;  ;  

中国经济波动滞后变量模型的实证分析_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