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研究_县域经济论文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研究_县域经济论文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突破点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吉林省论文,突破点论文,县域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吉林省提出的三大发展战略,其中之一就是县域突破战略。这是根据国内外经济发展规律,结合吉林省实际,在着眼未来社会变化的基础上,抓时机、迎挑战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吉林省经济发展新阶段中的一种必然选择。实现县域经济有效突破,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是突破点如何选择。

一、吉林省县域经济突破点的内涵及特征

县域经济发展突破点是一种特定提法,它是吉林省经济发展中,实施县域突破战略而形成的一个概念,它的理论依据是不平衡增长理论。在一定时期不同行业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有少数行业的经济发展速度比其他行业快得多,而这少数行业往往会决定某一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为此,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资源优先发展这一部分行业,并以此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它行业的投资,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据此界定的县域经济发展突破点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并且能够使县域经济发展取得实质上的飞跃的“创新点”,即为县域经济发展突破点。这一定义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县域突破点集中在经济增长率高的某几个行业;第二,县域突破点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增长快速的行业;第三,具有县域突破点的行业,其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于其它行业经济增长速度要快;第四,作为实现县域突破的行业,必须对提高整个吉林省经济增长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县域突破点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具有高增长率的产量(或产值),高增长率的就业率。这里包括了三个指标:产量增长率、人均产量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县域突破点的这三个指标要高于其他行业,这是最重要的特征指标。第二,县域突破点不仅有较高的增长率,而且在整个县域经济增长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从而能较大程度地影响县域经济增长的整体水平。第三,县域突破点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县域突破点并非一成不变,它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同步的。第四,县域突破点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调整相关。例如,城市化、教育、宗教、政治制度等都会影响到突破点的形成与发展。第五,县域突破点的弱化与转移。某个突破点只是在某段时期内对吉林省国民经济增长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推动作用日益削弱,并会被其新的突破点所取代。

当然,县域突破点不局限于某个行业或产品,它应该具有较高的行业关联度,能够带动其他行业发展;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市场前景广阔,进而能带动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

二、吉林省县域经济突破点确定的系统分析

确定吉林省县域经济突破点的系统分析,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层次分析,即:消费热点分析、经济增长点分析和经济增长空间分析。这是从不同层次和角度,从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相互关联来分析的。

1.消费热点分析。消费热点处于市场经济结构的微观层次,收入水平、消费需求、消费心理和消费时尚是其基本变量,其中,消费心理和消费时尚是影响消费热点的重要因素。对于成熟的消费者来说,只有对消费热点有清醒的认识,才有可能抓住消费冷热的时间差,选择性能、价格比适当的商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于商家、厂家来说,消费热点意味着一个卖点和一个商机,因此,调整产业结构、产品更新换代,实现县域突破必须分析消费热点。

2.经济增长点和扩大的经济增长点分析。经济增长点的直接变量是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使得消费热点得以持久和不断扩散升级,并吸引相当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流动,使新的经济增长点得以形成。一个经济增长点至少包含几个消费热点和投资热点,并具有相对较大的发展空间。扩大的经济增长点包含了纵向关联的上游需求热点和下游需求热点,从而形成行业性、地区性的增长空间。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扩大的经济增长点是一种方向明确的中等趋势,是企业投资的良机。这种趋势仍然依消费热点、投资热点和社会流动热点为信号和标志。经济增长点和扩大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形成,就构成了县域突破点。

3.经济增长空间分析。经济增长空间是指潜在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它蕴藏着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经济增长点。从经济发展趋势看,每一个经济显著增长期都在一定的经济增长空间中运行,直至经济增长空间不断充实或饱和,继而进入经济徘徊不前的缓慢增长期,经济的负增长则表明经济增长空间的大大萎缩。经济增长空间既包括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的经济因素,也包括与经济增长间接相关的非经济因素,表现在体制的、结构的、地区的、市场要素的不同层面。

吉林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空间有七个方面:(1 )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换。加速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为吉林省经济开辟最为广阔的经济增长空间。(2 )所有制结构调整。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非国有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潜力无限。(3)城乡结构转换。大力发展小城镇, 提高城市化水平,将为吉林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开辟巨大的市场需求。(4 )地区结构开发。发挥不同地区的优势,开发落后地区,具有巨大的经济潜力。(5)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改组、 改造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发结构性需求。(6)科技结构调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开辟知识经济增长空间。 (7)城乡居民消费和投资需求。

经济增长空间属于市场经济结构的宏观层次,是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关注的重点。以市场经济为前提的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是洞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把握经济发展的波动周期,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空间,为实现县域突破营造适宜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此外,关注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基本相关性,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制约也尤为重要。

三、吉林省县域经济突破点选择的依据

吉林省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发展省,不仅存在着现代经济部门,而且存在着大量的传统经济部门,传统部门的发展便于解决资金不足、劳动力剩余等问题。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突破点的选择,应遵循以下依据:

1.依据产业结构关联度标准。如果某个产业的前向、后向关联度都比较大,即与其它产业的关系都比较密切,那么加速这个产业部门的发展就会有力地带动其它产业部门,这就是一个突破点,这对于产业结构 优化和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依据生产率上升标准。只有生产率上升高的产业才能成为突破点的备选对象,在市场环境和价格一定的条件下,生产率上升的产业即是技术进步的产业。具有提高生产率的巨大潜力,能够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技术进步迅速的产业,可以节省能源、节约材料、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扩大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可以实现大批量的生产和销售,获得规模的经济效益。

3.依据收入弹性的标准。以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来作为选择突破点的基本标准。需求收入弹性是指人们对某一种产业的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收入弹性,而不同的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表明不同产业潜在市场容量的大小。只有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才能不断地扩大它的市场占有率,而这种产业往往代表着产业结构变动的方向和趋势。因此,为迅速发展县域经济和优化县域经济结构,选择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作为突破点是合理的。

四、吉林省县域经济突破点选择的基本方法

在选择、评价突破点时,除了考虑突破点的一般特征、要遵循的依据和原则以外,可以通过采取县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因素分析的方法,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点。

通过县域比较优势分析,能够弄清楚每个县域经济发展条件、经济发展的潜力和产业结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从而选择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点。

1.县域经济发展条件的比较优势分析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县域经济突破点的选择就不同。在一定时期内,县域内各个地区可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同时,各地区的发展条件和投入产出的效果又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资源量既定的条件下,为保证各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及其技术就不可能平均投放,应发挥比较优势,有重点的进行建设,实行重点开发战略,这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为促进自身发展而普遍采取的做法。为此我们首先要对县域经济发展条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此项分析应在对县域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基础设施资源优势等比较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从而为县域突破点的选择提供依据。

2.县域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分析

经济增长的比较优势分析,是通过投资、消费、进出口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来分析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投资、消费、进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小,可以采用弹性系数测算方法,即用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长率分别与其带来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之比,进行分析与预测,分析哪些因素目前对吉林省经济增长贡献比较大;预测哪些因素未来对吉林省经济增长贡献具有较大的潜力,这些将作为选择县域突破切入点的依据。

3.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分析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经济发展并不呈直线上升,无论从经济总量上看,还是从经济结构方面看,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近年来,吉林省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传统产业出现了亏损、失业率上升、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等等,这些问题许多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等在60—80年代也遇到过。这说明,吉林省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发展的问题”,即经济发展阶段变化所引起的问题。为此,根据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水平、就业结构水平等方面,对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阶段及其特点进行分析,通过综合评价、比较优势分析,全面、准确地把握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轨迹,以期为找到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提供依据。

(1)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水平分析

综观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历史,一般在工业化初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和整个社会生产力还比较低下,人们生活水平也不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仍以农业为主,所以三次产业结构必然呈现出“一、二、三”的总体格局。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二产业上升到主导产业,取代了第一产业的主导地位,三次产业的产值比转向“二、一、三”或“二、三、一”的格局。随之第三产业上升为主导地位,又取代了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所以到了工业化后期,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对照世界经济发展过程,结合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吉林省各县域产业的产值构成比重,而分析评价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判断各产业的发展是否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总体步伐,指出产业结构中的问题,分析其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确定合理的产业结构方向,最终为县域突破指出方向。

(2)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水平分析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搜集和整理了若干国家按照年代的推移,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移动的资料,得出了如下的结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将增加。

对照国外经济发展阶段,依据吉林省发展的具体情况,分析吉林省各个县域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构成,判断其产业成长阶段,分析其劳动力就业结构水平、劳动力转移速度、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是否同步。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人口规模庞大,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过剩等原因仍将制约着经济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也是吉林省县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4.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在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演化的关键在于对主导产业的选择,主导产业的不同选择,决定着产业结构演化的不同方向。根据吉林省县域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现状,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遵循以下准则,即:需求收入弹性准则、技术进步准则、资源优势准则、市场容量准则和产业关联准则。

(1)需求收入弹性准则

在确定主导产业时,应该选择具有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业。农民收入的提高,必然会增加对某些产业的产品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增加的多少与农民的消费需求特点有着直接的关系,从而影响不同产业需求收入弹性。目前,农民消费的主要特点是:一,在不同收入等级的农民中,在新增购买力投向和消费增量中存在一定的差别。这说明农民收入的提高,对于农民各类消费的影响不同,从而导致农民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二,农民的基本需求支出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已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为高收入阶层,大部分仍为中等收入阶层,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低收入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三,农民对各类消费品的需求量的变动,主要受其自身价格变动的影响,受其他消费品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对较弱。

(2)技术进步准则

技术进步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世界经济的角逐,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赶超先进水平,本质上是技术进步的角逐和技术进步的过程,在现代世界经济赶超中,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后来者居上的第一推动力。因此,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以技术进步为准则,技术进步的作用将表现在:一,节省要素投入,增加产出数量和提高产出质量;二,减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三,促进产业结构的多样化、高度化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增加社会经济的总量;四,形成新兴产业,扩大产业关联效应,引起社会新的劳动需求,开辟新的就业渠道,改善人民生活。

(3)资源优势准则

资源优势准则,即选择利用优势资源的产业作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这种选择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区际间的比较优势,跳出本地区的小圈子,市场竞争是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因此,应该站在更高的位置来看资源优势;二是在考虑数量优势的基础上,重视资源的质量优势;三是主导产业选择的直接依据不是潜在的资源优势,而是由此转化成的现实资源优势。潜在的资源优势向现实的资源优势转化需要两个条件:资源是可利用的;资源具有市场需求。潜在的自然资源要成为现实的资源优势,必须经过资源的利用和市场需求这两关。

(4)市场容量准则

主导产业的选择应遵循市场容量准则,未来的产品既要有现实的市场空间,也要有不断递增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结构趋同,据测算乡镇工业与国有工业的结构相似系数达0.7593,其中制造业为0.8767,轻工业为0.9160,纺织、机械、食品三大行业达0.9851,这种高度同构现象,导致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争能源、争原料、争资金、争市场的格局,这种同一市场空间上的竞争,必将使资金、技术先天不足的乡镇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乡镇企业必须运用创新的眼光,想顾客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不墨守成规,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空间。

(5)产业关联准则

产业关联是指一个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其他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程度。如果产业链前后脱节,主导产业就不能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因而,选择主导产业要以产业关联为原则。从产业关联度角度分析,农产品加工业是把种植业、林业、渔业和畜牧业的产品作为原料进行初步和深度的加工生产,具有较强的后方联系,它的发展还能带动农业机械、维修、能源、技术服务、贮藏、运输销售等产业的发展,创造较多的附加值。

标签:;  ;  ;  ;  ;  ;  ;  ;  ;  ;  ;  ;  

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研究_县域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