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点滴论文_邱义仁 朱兴盛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点滴论文_邱义仁 朱兴盛

邱义仁 朱兴盛 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东城新区实验小学 262700

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极其重要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几年来,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实施改革,大胆尝试,现就教改的点滴与大家共享。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只有教师善教、学生乐学,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以情感优化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的学习意向、学习情绪,除了受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的影响外,还与学生对教师的情感有很大关系,所以教师应充分运用情感的感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加强对教学内容情绪化的讲解,使那些枯燥乏味的内容增添了情感色彩,从而收到化难为易、化厌为喜的效果。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没有了心理负担,在课堂上学得轻松、记得牢固,教师的教学质量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探索的倾向。众所周知,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语文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因此,我们必须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克服教师一言堂、学生围着老师转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弊端,建立“平等、合作、乐学”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要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使他们从静态中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动态中主动学习、掌握知识。

二、开展以读为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小学语文科的性质、特点和教学的目的来看,发展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以读为主”,语文教学应构建以读为主的实践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站在辅导地位,引导学生自己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去求知、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小学低年级古诗词的教学中,因学生的年龄小、知识面局限,所以对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难以理解。我打破以往逐字逐句、字字落实的翻译法,采用反复诵读法,通过“初读——初悟——再读——理解——体味”这五步,使学生在特定的语文氛围中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经过反复诵读,学生才能领会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和所渗透的情感韵味。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在演讲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堂上,我从“说”字入手,以“说”导“听”、“读”、“写”,对语文课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结构、教学手段的改革尝试。具体做法是:一开始上课,分别由五名同学每人进行一分钟的演讲,内容不限。看起来每节课花费了几分钟,又谈的“课外”知识,似乎很不合算,但坚持做的实践表明,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种演讲改变了课堂固定不变的模式,改变了原来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结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从原来纯粹的课本中跳出来,发展到课堂外的广阔天地;教学时间由原来的每节四十分钟学习课本知识变成三十五分钟;教学结构由原来的“预习——讲解——练习”这种周而复始、千篇一律的教学环节,变成了“学习——交流——启发——讨论——练习”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理解力、记忆力、概括力与中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没有适当的形式使他们得到锻炼、推动其发展,就会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受到极大的抑制,挖掘不出来。刚开展演讲活动时,有的同学站起来后吓得脸色发白,声音颤抖,话不成句。通过一次次的演讲训练,大多数同学表情逐渐自然了,语言流畅了,变被动为主动了。面对几十个“讲”,本身就是对他胆量的锻炼;“讲”得成功,在老师、同学的赞许下,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启发了那颗极其脆弱的自尊心、自信心。

演讲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兴趣往往是事业成功的第一块基石。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创造中,要取得成功,离开兴趣是不可想象的。而兴趣往往与特长联系在一起。五分钟演讲是语文课堂内培养兴趣、发展特长的有效手段。演讲的学生自由选择内容,每节课内容不同,每节课都有新意,使大家都有新鲜感。这五分钟的演讲,同学们在听取发言和准备发言中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是吸取新知识的最佳状态。这样相互启发,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而且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及特长,同时可引导他们兴趣的持久和特长的发展。从无意识注意发展到有意识注意,有利于他们发展专门攻读儿童读物的能力。

这种演讲能培养学生表达、记忆、思维有能力,还能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吸取新知识的能力,促使他们较快地提高说、读、听、写的能力。每人一分钟的演讲,要求学生思维敏捷,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坚持下去,可训练出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那是现代信息社会所必备的能力。这五分钟的演讲实际是对学生说、听、读、写的综合训练。学生在这种能显露才华的场所,总是想尽善尽美地“讲”、要“讲”好,这就促使他们去观察、去分析周围的事物,积极阅读书籍、查找资料,勤于动脑想,勤于动手记载。这样广泛涉猎浩如烟海的课外知识,既开阔了学生视野,也发展了他们的观察、想象、记忆、思维能力。

四、创建开放式课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必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在观念上树立起“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对待,充分挖掘其潜能。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语文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不断地激发、更换、深化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语文教学必须同整个社会与周围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在教学中应跳出传统的老师一张嘴讲到底的教学方法的束缚,注重教法求新、求趣,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这样定能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投入到创新学习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活动中要开放课堂,教学应该没有指令性,由学生凭借学习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这样的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无疑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实现了学生由“要我学”的角色向“我要学”的角色的转换。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其究竟,才会获得新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认知结构、用自己的独特视觉来审问前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大胆诘问任何现成的东西。只有质疑才能求异,才能另辟蹊径、勇于创新。教师要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延伸问题的能力和习惯。面对学生的质疑,老师不可越俎代疱,避免完全依赖于标准答案,应让学生去讨论,适时加以点拨,使学生获得“质疑而后答疑”的快感。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好“配角”,要起好主导作用,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中发挥主动性,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过程要注意开放性,把语文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认真研究它与外部世界的各种有机联系,做到文理渗透、多学科横向联系,真正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客观地连在一起,既要紧扣教材,又要教法灵活多样。语文教学只有不断地创新,同时符合教学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才能保证教育的与时俱进。

论文作者:邱义仁 朱兴盛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0月总第18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8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点滴论文_邱义仁 朱兴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