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环境研究综述论文_梁鹏

创新环境研究综述论文_梁鹏

摘 要:本文创新环境相关研究的起源以及发展,并详细分析了国内外研究进程。同时,对创新环境要素的分类方法以及不同方法的局限也进行谈论,也为今后的创新环境相关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创新环境;创新环境要素;系统属性;空间属性

在学习经济中,创新主要被理解为一个交互式学习过程( interactive learning) ,其具有社会和地域上的根植性并且融入当地文化和制度环境之中。这一观点的流行可以在大量对于区域发展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体现,例如在第三意大利产业区中的中小企业网络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美国硅谷所树立的 IT 行业小微企业创新的良好榜样,以及很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成功的区域产业集群等。

创新环境论最先是由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的学者们在研究欧洲高新产业区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创新环境是学者对高科技和创新密集型中小企业集聚区的指代, 这里包括了技术型企业汇聚的科技园区。根据欧洲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的观点, 可以把企业看成是环境的产物, 把创新环境视为培育创新和创新性企业的场所。Freeman(1991)把创新环境定义为一种空间集聚体,在这种集聚体里的创新网络是通过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过程中的学习和不断进行创新中得到发展的。Tether 和Storey(1998)对欧盟的科技园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进行了综述, 他们将政策分成了五大类并对这些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评价。他们认为, 这些政策体现了科技园区为园内企业发展所提供的科技创新软环境的支持。五类政策包括: 科技园发展政策、博士供应政策、有关高新技术企业同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间联系的政策、直接的资金支持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咨询服务政策。

两位学者通过大量实际调查研究得出结论, 欧洲的政策制定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特殊性, 而在德国和英国, 制定了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 实践证明效果十分突出。政府必须更加重视技术型企业的作用, 并认真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技术型企业的发展。

目前国内学者通常以要素分析的方法归纳和提炼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创新环境要素,并通常基于地区组织及创新网络的创新环境视角下展开,认为网络间的协作关系、知识体系、与当地政府的合作,以及创新企业集群效应等是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关键因素。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了创新环境要素分类的观点,试图使其系统化和整体化。按物质属性进行的创新环境要素划分是在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框架中展开,由于这种状况下创新环境的指标体系为创新系统评价的组成部分,故这种简单的分类更易被接受。按空间属性划分创新环境要素考虑的是环境要素的形成范围,通过范围的划分可以认识到创新环境的形成是上至国际下至产业的多层级环境的作用结果,但各层级要素存在很多相同之处,如社会文化环境往往是来自产业、区域、国家甚至国际等多个层面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要素间存在着大量的相关性,往往会导致研究中的重复按系统属性划分创新环境要素是目前学者们较为常用的方式,然其列举的要素是否能够涵盖创新环境的所有要素,也一直成为一些学者对其诟病的主要理由。

基于已有研究,可将创新环境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硬环境主要指基础设施环境,包括交通、通讯和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软环境则分为制度环境、科技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中介服务机构等。这些创新环境要素为创新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和人才保障。信息技术和交通基础设施对能够提高信息和交通便利性,进而提升区域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便于增强技术落后区域内企业获得先进区域知识溢出效应。随着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成为企业创新的基础资源,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反馈以及行为主体之间相互沟通、了解和学习,都必须依赖于现代交通通讯信息技术。在此基础上交通通讯信息网络必然成为企业创新的最基本的手段。由此看见,创新环境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为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对于吸收和整合创新资源,加快创新资源转换效率,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绩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今,创新驱动作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将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环境在维持和提升创新能力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将创新资源进行整合,使得创新更加容易实现。本文还存在一定不足值得未来研究进一步探讨深入,例如,虽然我们可以确定创新环境可以促进创新产出,但是具体的内在作用机理仍处于“黑箱”之中,没有被完全揭开,这值得未来研究进一步深入。此外,创新环境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文献综述,缺乏实证类型研究。所以,这将是作者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方柏,雷林,胡涵涵,金攀静.优化四川创新生态环境的对策研究——基于提升企业创新主体活力视角[J/OL].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9(06):6-11

[2]路娜.云南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创新合作的机制与路径[J].科技中国,2019(11):84-89.

[3]张军.要素成本、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J].证券市场导报,2019(11):24-31.

[4]汤进锋.当前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模式创新途径探讨[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31):222+130.

[5]王金凤,余良如,冯立杰,岳俊举.新创企业管理者能力与商业模式创新关系研究——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J].管理学刊,2019,32(05):47-55.

[6]徐婳,潘建波,王新庆,李战国.基于三链融合优化杭州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环境的对策研究[J].时代经贸,2019(30):23-25.

[7]叶娟娟.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管理创新研究[J].纳税,2019,13(30):218.

[8]胡永进,何文泉.2018年安徽省创新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安徽科技,2019(10):12-13.

[9]豆士婷,刘佳,庞守林.科技政策组合的技术创新协同效应研究——供给侧——需求侧视角[J/OL].科技进步与对策:1-9.

论文作者:梁鹏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  ;  ;  ;  ;  ;  ;  ;  

创新环境研究综述论文_梁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