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贞亮《文选学》与骆鸿凯《文选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选论文,周贞亮论文,骆鸿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周贞亮及其《文选学》
述及《文选》学(以下简称《选》学)史,学界无不称举骆鸿凯《文选学》(中华书局1936年初版,1989年再版),而于周贞亮《文选学》(国立武汉大学铅印本)则无人提及。笔者所见周氏《文选学》为今河南大学藏本,一函二册,书名题署《文选学讲义》,版心为《文选学》,《安雅月刊》第3期曾发表它的《导言》及第一章《文选学之起源》大部,署题为《文选学》。
周贞亮(1876-1933),又名之桢(中进士名),字子干,号止盦、退舟,室名晚庐。湖北汉阳(今武汉汉阳)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日本国法政大学毕业(注:周贞亮,顾廷龙主编之《清代硃卷集成》(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91册),谓:“周之祯,光绪甲辰(1904)恩科,会试中式第一百五十七名贡士。谱名名鸿,字子干,号止盦,别号顾堂,行一又行四,光绪丙子(1896)年二月十六日吉时生。”《汉阳县志·人物》(武汉出版社,1989年版,第522页)、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98页)皆定其生卒为1867-1933年。陈玉堂尚定其1931年返鄂任教武汉大学。周谷城主编《民国名人大辞典》与今武汉大学档案馆皆谓其生年为1874,周谷城《大辞典》谓其卒年不详,武汉大学档案馆谓其卒于1932年。《文教资料简报》1991年第5期黄镇传《〈中国目录学家辞典〉补订》谓周氏生卒为1875-?,30年代任武汉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本文定周氏生年从《清代硃卷集成》,卒年从《汉阳县志》、陈说。生平、著述以《汉阳县志》、陈说为主,综合诸说。)。早年从政,1917年后,历任国立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辅仁大学教授。1931年返鄂,任武汉大学教授,讲授《文选学》与《目录学》,1933年病逝于武汉大学寓所。周氏平生喜藏书,居京师历年,集珍贵书籍数万卷。著述颇丰,有《文选学讲义》、《书目举要》、《古代散文选读》、《各体文选》、《中国近世史》、《通鉴论》、《五百家骈体文萃》、《晚喜庐随笔》、《联隽》、《中国通史》、《丛书举要》、《鸿藻集》、《六朝诗三百首》、《退舟文集》、《退舟诗草》等。《书目举要》系周氏与南城李之鼎合编,为两汉至清末各种书目汇编,汇集古今书目,分部编目,补志题跋,考订校核,引书刻版及未刊稿,为近代目录学家所引用。周氏尚有《匪载录》一书,汇集古今藏书家书室之名称,下注姓名、字、号与籍贯,名称不一者则附录之,尚收录有书目、题跋及作志记者,亦为名作。周氏《文选学》分上下两册:上册凡10章,首列《导言》,第一章《文选学之起源》,第二章《文选之意义》,第三章《文选之封域》,第四章《文选之篇题》,第五章《文选之纂次》,第六章《文选作者之时代与地域》,第七章《文选学之成立》,第八章《自隋迄明研究文选学者之成绩》,第九章《清代文选学者对于文选之贡献》,第十章《文选之刊刻及评骘》(附《选》学书目,新定《文选》目录并附)。下册凡3章,第一章《读文选之豫备》,第二章《文选之观察法》,第三章《文选之读法》。
二、周贞亮《文选学》与骆鸿凯《文选学》之异同
周氏《文选学》与骆氏《文选学》颇多相似。周氏《文选学》上编第一章《文选学之起源》与骆氏《纂集第一》的内容大体相类:一述《选》学产生之背景,二述昭明太子之生平。所异者在周氏《文选学》述萧统生平后又记“埋鹅”一事,附载王筠所撰哀策文,刘孝绰《昭明太子集序》,简文帝《太子集序》(历陈太子十四德事一段),清乾隆《重修梁昭明太子祠碑文》,而骆氏则无。骆氏此章最末殿以高阆仙《文选李注义疏》辩驳杨慎“高斋十学士”条,周氏则于第三章《文选之封域》中述及“高斋十学士”事,并注明“杨慎《丹铅录》以此事属之昭明太子误”。
周氏以为,“其有选集列代之文以成一书者,当自杜预之集《善文》始。”(上册第3页)此观点与骆氏全同。惟周氏以为,“《隋志》载杜预《善文》五十卷,其书今已不传,诸书亦无引及,不知其义例若何。”骆氏则据《史记·李斯列传》集解引辩士隐姓名《遗章邯书》与《圣贤群辅录》、章怀太子《后汉书·皇后纪》注,断其搜采颇广与颇涉作者生平。二氏皆以李充《翰林论》为继《善文》者,并各列李氏《翰林论》佚文(实皆严可均《全晋文》所辑),惟骆氏所列佚文较之严氏多出3条,此3条皆出《文选》注。周氏在引用李充《翰林论》后,论曰:“综上数条而观,可知充书所选之文,即以沉思翰藻为主”(上册第4页)。骆氏在据引李充《翰林论》后亦曰:“依上所列,可知充书所选之文,盖以沉思翰藻为主”(《文选学》第3页)。
周、骆二氏在其各自《文选学》第一章上列论述之后并讥《隋志》列挚虞《文章流别》为总集之始,是为“忘其祖矣”(周氏语),“数典忘祖”(骆氏语)。二氏并详引挚虞《文章流别》之佚文。惟骆氏明言“惜其书至隋已残,严氏辑《全文》仅得论十许条,今亦沾补一二,并录如下。”(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页)并注曰:“载《全晋文》五十七。”据笔者所核,“五”当为“七”之讹。比较二氏所引挚虞《文章流别》,周氏所引与严氏《全晋文》全同,骆氏则较《全晋文》多2条,并注明此3条出自“《金楼子·立言篇》引”与“《古文苑》注八引”(同上,第6页)。二氏均以为《隋志》所载《文章流别集》与此期《隋志》记载各种总集的大量出现,是为《文选》产生的背景。
周氏第二章《文选之意义》,论述何者为《文选》所称之“文”。周氏引刘天惠、梁国珍、侯康、梁光钊诸人文笔之辨,得出“必别于笔,又必有韵”,方可称之为“文”的结论。并引阮元《文言说略》、《文韵说》,李兆洛《答庄卿珊书》,明“有韵有偶”始得称“文”。周氏第三章《文选之封域》,以为《文选序》定一书之封域,并参酌学海堂诸生张杓等10人注释,为《文选序》章句,并缀以阮元《书文选序后》一文,辨《文选序》定封域之成效,并总结入选之作尚需二义:一不录生存,二详近略远。
骆氏《文选学·义例第二》其内容大要有四:一为《文选序》章句,并加双行小注曰:“节录学海堂诸生张杓等十人注,间加补正。”《序》后总结曰:“‘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此昭明自明入选之准的,亦即其自定文辞之封域也。”(骆氏《文选学》第16页)下引阮元《书文选序后》、《文言说》、《文韵说》和章学诚《文学总论》予以研讨。二论《文选》之分体,三论《文选》之去取,四论《文选》之编次。故骆氏此章实涵盖周氏第二、三两章有余。骆氏此章所述《文选》之编次,周氏则单列第五章《文选之纂次》论之。
周氏《文选学》第四章《文选之篇题》,详述《文选》所分37体。此章内容正为骆氏《体式第四》所述。不过,骆氏述之特详,周氏述之较简。周氏《文选学》第四章末附《文心雕龙》与《文选》二书分类比较表(周氏《文选学》上册第40页)。无独有偶,骆鸿凯《文选学·读选导言第九》亦载有《文选》、《文心》二书分体对照表。详观二表,大体相类。周、骆二表之不同有三:(1)周表《文心雕龙》“祝盟”下《文选》对应者无,骆表“祝盟”下对应者为“哀策”、“祭文”;(2)周表《文心雕龙》“哀吊”下对应《文选》之“哀文哀策”、“吊文”、“祭文”三类,骆表惟对应“哀”、“吊文”二类;(3)周表《文心雕龙》“论说”类下置“论”、“史论”,骆表下另增一类“说”,但《文选》实无“说”类。除上述三点者外,余者二表几无区别。
周氏《文选学》第五章《文选之纂次》,辨析《文选》去取之失者八:(1)选文之旨难以成立者,(2)入选之文有分类不当者,(3)入选之文有出于伪作者,(4)入选之文有事与文不足录取者,(5)未选之文有宜取者,(6)入选之文有缺篇者,(7)未选之文从而为之辞者,(8)入选文家取数篇有未足见当时风致与其本色者。论述《文选》编次之失者七:(1)《选》于古人之文有增删者,(2)《选》有割裂古人之文代造题目者,(3)《选》有易置古人作书标题者之法者,(4)《选》有误析赋首或摘史辞为序者,(5)《选》于各文有显见标题之误者,(6)《选》有标题不误而文中叙名实误者,(7)《选》中有显为叙次之失者。周氏此章内容略存骆氏《义例第二》之中。其中,骆氏论《文选》去取之失者六:(1)入选之文有为赝品者,(2)入选之文有事与人不足录者,(3)入选之文道理事理文理俱无者,(4)入选之文失于滑泽者,(5)未选之文有宜取者,(6)未选之文从而为之词者。论《文选》编次之失者五:(1)增删古人之文,(2)割裂古人之文代造题目,(3)误析赋首或摘史辞为序,(4)标题之误,(5)叙次之失。
周氏《文选学》第六章《文选作者之时代与地域》,详列《文选》作者之时代、名字、生平及出处、地域。骆氏《文选学·撰人第五》则据汪韩门《文选理学权舆》,列各代作家及其入《选》作品之名称。周氏特重作家地处之南北,并详辨南北地域、文风对作家之重大影响。骆氏《文选学·撰人事迹生卒著述考第六》,则胪列各代作家生平、出处、著述。故周氏此章实涵盖骆氏第五、六两章。
周氏《文选学》第七章《文选学之成立》,第八章《自隋迄明研究文选学者之成绩》,第九章《清代文选学者对于文选之贡献》,皆述《选》学历史。此三章内容恰为骆氏《文选学·源流第三》一章所述。骆氏将自唐至清之《选》学分为三期:隋唐间《文选》学之起源及唐代《文选》学家考,宋元明《文选》学,清代《文选》学家述略。
周、骆二氏虽均述及《选》学史,内容亦多有相近,但是,并非完全相同,相异之处亦颇不少,仅以周、骆二论述氏《选》学源流而言,如:(1)骆氏述隋唐《选》学自萧该《文选音义》始,以曹宪、许淹、李善、李邕、公孙罗继之,逐一述之。周氏则除上述数家外,特为颜师古《匡谬正俗》发明甚多,并称他为“李注之先导”(周氏《文选学》第85页)。(2)周氏对唐代文章家王子安、张燕公深受《文选》影响,阐述颇详,骆氏则无一语及之。(3)周氏以为唐宋类书,如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白居易《六帖》,皆为“《文选》之佐使”(周氏《文选学》第86页),骆氏则无此论。(4)周氏除节录阮元《扬州隋文选楼记》外,另录阮氏门人乌程张鉴《隋文选楼铭》,并详考李善家世,骆氏亦无此项内容。(5)周氏述及李注体例仅18条,骆氏则总结为22条等。
若以周氏上册内容与骆氏相较而言,周氏《文选学》第十章《文选之刊刻及评骘》论述历代《文选》版本刊刻,其中亦论及绍兴建阳陈八郎本五臣注(上册第120页),弥足可贵。骆氏《文选学》尽管内容宏博,于此历代版刻独缺,可谓憾事。反之,骆氏《文选学·征故第七》、《评骘第八》、《余论第十》三章,周氏缺而不言,亦为憾事。
周氏《文选学》下编第一章《读文选之豫备》列其预备知识有11项:一明训诂,二晓声韵,三达名物,四通句读,五晓文律,六详史实,七知地理,八辨文体,九明文史,十晓玄学,十一通佛典。骆氏《读选导言第九》之《导言一》备列读《选》预备知识有10项:一曰训诂,二曰声韵,三曰名物,四曰句读,五曰文律,六曰史实,七曰地理,八曰文体,九曰文史,十曰玄学与内典。二者相较,惟骆氏将周氏第十项、十一项合二为一,或曰周氏将骆氏第十项一分为二,余者全同。不仅如此,仅以训诂而言,周、骆二氏皆举“方”字为例,并分本义、引申义、通借义三项细加说明。
周氏《文选学》下编第二章《文选之观察法》,分为8类:1.从文学流变上观察《文选》,2.从文章体式上观察《文选》,3.从文家体性上观察《文选》,4.从时代风格上观察《文选》,5.从南北派别上观察《文选》,6.从骈体文成立之趋势及修辞通则上观察《文选》,7.从《文心·通变》之说观察《文选》所载文体之流变,8.从《文心·程器》及《颜氏家训·文章篇》之说观察《文选》所载文人之疵累。
骆氏《文选学·导言第九》实即涵盖周氏《文选学》下册第一、二两章之内容。
周氏《文选学》下册第三章《文选之读法》,分为7类:1.《文选》入手读法,2.《文选》单篇读法,3.《文选》连编读法,4.《文选》专家读法,5.《文选》两家比较读法,6.《文选》分体读法,7.《文选》两体比较读法。此章内容与骆氏《文选学》附编一《文选分体研究举例》,附编二《文选专家研究举例》大体相类。中华书局1989年版骆氏《文选学》又对分体研究与专家研究予以补充。虽二书例举之作家、篇目未必全同,但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并无二致。
三、周氏《文选学》与骆氏《文选学》之关系
(一)周贞亮《文选学》与骆鸿凯《文选学》的撰写时间。
关于周氏《文选学》的出版时间,笔者举证如次:1.周氏《文选学》上册第72页曰:“近高氏步瀛谓《四库书目》从李济翁说”云云,末注“《文选李注义疏》”。上册第73页注李善《上文选注表》曰:“案此表旧有俞犀月注,何义门评,顾适园疏解,余仲林音义,都不甚详。近高氏《义疏》所注较详,今合采之藉以明义不复分列。”周氏《文选学》上下册引用高氏《义疏》者尚有多处。考高氏《文选李注义疏》初版于1929年北平文化学社,1934年北平文化学社又对其重印。周氏卒于1933年,不可能引用北平文化学社1934年再版之作,故其引用者必为1929年初版之高氏《义疏》,则其《文选学》撰述当在1929年当年或其后。2.周氏另撰有《梁昭明太子年谱》附《昭明太子世系表》,发表于《文哲季刊》第二卷第一号(1931年)。考周氏《文选学》第一章《文选学之起源》仅载有昭明太子本传,未列世系表,故此表当于《文选学》杀青后所作,否则依周氏《文选学》著述繁征博引之通例,必不能不载入周氏《文选学》。故周氏《文选学》最迟不晚于1931年付梓。
综上所述,周氏《文选学》当出版于1929-1931年。而据陈玉堂之说,周氏返鄂教授武汉大学为1931年,前此尚未教授武汉大学,故其《文选学》当为1931年出版。其具体写作时间,今已无考。周氏《文选学·导言》曰:“我校当局,惧颓流之日下,审国粹之宜存,特以此学,列为一科。仰师资于百代,系一发于千钧。文学复兴,于斯焉赖,而以讲事,谬推鄙人。”其中,未有一字明己已有《文选学》之成稿。故笔者以为,武大交托周氏讲授《文选》,必已知周氏于《文选》学养有素。即使周氏此前未有《文选学》之成稿,以其功力学识,尤以其目录学之深厚学养,与其业师谭复堂精于《选》学之传授,亦必能较快成稿。
关于骆氏《文选学》的撰写时间,笔者亦举证如次:1.北平中国大学《国学丛编》第1期第2册载有骆鸿凯《文选学·自叙》一文,笔者检校,此文即骆氏《文选学·叙》。此期《国学丛编》出版于1931年7月,此时骆氏《文选学》一书之《叙》已成稿。其《叙》文曰:“今之所述,首叙《文选》之义例,以及往昔治斯学者之途辙,明《选》学之源流也。末篇所述,则以文史、文体、文术诸方,析观斯集,为研习《文选》者导之津梁也。”观此可知,此时骆氏《文选学》已大体成书。2.《学术世界》(1卷7期,1935年12月)载骆氏《读选导言》一文,前有小序曰:“戊辰己已间,教授武汉大学。主者以《文选》设科,凯承其乏,乃为诸生讲述《文选》纂集、义例,及前代研治《选》学者之成绩,殿以《文选读法》十六事,其有未备,别详附篇。全稿都三百余纸,今裁出《读法》一篇,意在学子熟精《选》理,识兹途径。”此文经笔者核验,即今骆氏《文选学·导言第九》一章。骆氏于此言及“纂集、义例”,窃以为此即今骆氏《文选学》之《纂集第一》与《义例第二》两章。所谓“前代研治《选》学者之成绩”,当为《源流第三》一章。此文末所附《选学书目》经笔者校验,与骆氏于《制言半月刊》第11期所发表之《选学书著录》(1936年2月)全同。3.骆氏于《选学源流》一文之首曰:“戊辰己已间,教授武汉大学,有《文选讲疏》之作。”经笔者校核,此篇长文即为作者《文选学·源流第三》一章,其中唯有个别字句与今本《文选学》稍异。骆氏所言之“戊辰己已间”,为1928-1929年,此时骆氏已有《文选讲疏》。窃以为《文选讲疏》即今《文选学》之前身。骆氏《选学源流》一文载《制言半月刊》第8、9、10期,考《制言半月刊》第8期出版于1936年1月1日,第9期出版于1936年1月16日,第10期出版于1936年2月1日。4.《制言半月刊》第11期又载骆氏《文选指瑕》一文,此文经笔者校核,即今骆氏《文选学·余论第十》之第二部分《指瑕》一节。同期《制言半月刊》尚载骆氏《文选书目著录》,本期《制言半月刊》出版于1936年2月16日。中华书局出版骆氏《文选学》为1936年,故此文与《选学源流》一文当发表于此书出版之前。
综合上文所言,骆氏执教武汉大学(1928-1929)之时,已有《文选学》一书的基本框架。全书《自叙》发表于1931年,第九章《导言》发表于1935年12月,第十章第二节《指瑕》发表于1936年2月,第三章《源流》发表于1936年1月1日至2月1日,第一章《纂集》,第二章《义例》当亦在武汉大学任教时业已成稿。骆氏《文选学》一书部分章节于1935年12月至1936年7月初始集中发表。此举当非偶然。笔者意测,此当为中华书局决定出版骆氏《文选学》一书之际。在这半年左右集中发表《文选学》部分章节之前,骆氏公开发表的《选》学论文惟有《文选学·自叙》(北平中国大学《国学丛编》第1期第2册,1931年7月)一篇。此时,骆氏已离开武汉大学,执教北平。故知,骆氏虽讲授《选》学经年,但《文选学》主要章节之集中发表,皆在1935年底至1936年上半年中华书局出版《文选学》之前。
据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所载,周氏1931年返鄂执教武汉大学之时,骆氏离开武汉大学已两年。民国年间武汉大学有开设《文选》一课之习,遂约请周氏继骆氏之后开设《文选学》,周氏遂有《文选学》问世。
(二)周贞亮与骆鸿凯的《选》学素养。
周氏、骆氏于民国年间公开发表的《选》学论文据笔者所知,约有如下数篇:
周贞亮:1.《梁昭明太子年谱》,载武汉大学《文哲季刊》第2卷第1期,1931年1月;2.《文选学》,载武昌本刊社《安雅月刊》1卷3期,1935年4月1日。
骆鸿凯:1.《〈文选〉学自叙》,载北平中国大学《国学丛编》第1期第2册,1931年7月;2.《读选导言》,载《学术世界》1卷7期,1935年12月;3.《〈选〉学源流》,载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制言半月刊》8期,1936年1月1日,9期,1936年1月16日,10期,1936年2月1日;4.《〈选〉学书著录》,载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制言半月刊》11期,1936年2月16日;5.《文选指瑕》,载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制言半月刊》11期,1936年2月16日;6.《广选》,载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制言半月刊》20期,1936年7月1日。
由上已公开发表之论文可知,周、骆二氏皆为学养有素的《选》学专家。但是,大陆学术界对周氏《选》学成就似乎并未给予过应有的重视,迄今为止,中国大陆各种《选》学论文集、《选》学史论文均未提及周氏。与大陆《选》学界相左,港台学者对周氏的《选》学成就反倒相当重视。台湾学生书局1971年10月出版《昭明太子和他的文选》论文集,收录论文6篇,其中即有周氏《梁昭明太子年谱》。1975年台湾木铎出版社出版《国学论文荟编》第一编《昭明文选论文集》(陈维新、于大成主编),收录论文24篇,内中亦有周氏《梁昭明太子年谱》一文。1981年台湾商务印书馆《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第14辑)亦有周氏《梁昭明太子年谱》。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读文选序》(《昭明文选研究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一文开篇即提及周氏《梁昭明太子年谱》,港台学者对周氏《年谱》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据实而言,周氏《昭明太子年谱》实为历史上第一次为萧统所作年谱,其开拓之功为人所重亦属必然。
(三)周贞亮与骆鸿凯的《选》学渊源。
周、骆二氏皆学有渊源,功底深厚。二氏各从名师。周氏师从谭献、张之洞,骆氏师从黄侃,且黄、周二氏为友,为同辈人,骆氏较周氏为晚辈。
周氏于《文选学》一书中屡屡自述师从谭献(字复堂)、张之洞(字文襄)。《文选学》上册第107页曰:“吾师仁和谭先生为之序曰”,“杜君著此书时,与余同肄业经心书院,故谭先生为之序。”(第九章《清代文选学者对于文选之贡献》)故周氏曾于谭献应张之洞之邀主讲经心书院时受业于谭氏。第十章《文选之刊刻及评骘》周氏曰:“若欲详读《选》学及为《选》注作疏之法,则有吾张、谭两师之遗说在,今更介绍于左,而以《选》学书目附后终此编焉。”“一吾师张文襄公之言曰”,“一吾师谭复堂先生之言曰”(上册第124页),并于谭氏之言后注明《复堂日记》。周氏与黄侃为友,周氏《文选学》第三章《文选之封域》曰:“此篇吾友黄君有评,极有精识,未录入卷,可以参观。”(上册第30页)此类自述,比比皆是。
谭献(1832-1901)精于《选》学,骆鸿凯《文选学·评骘第八》去取极严,所取者仅有张惠言、谭献、王闿运、李洋诸人。其自称曰:“今兹所录,甄择颇严。诠赋惟取于茗柯,明诗折衷夫湘绮,杂文已下,兼采李、谭,其他一切粪除,以归清谧。张摹汉赋,王擅《选》诗,申耆文法中郎,尚存矩矱,盖皆怀区区之独照,屏流俗之谰言。复堂究心李钞,淹历廿稔。简眉牍尾,朱墨纷纶,自谓有益于文章机杼。”故其书第275-289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多录谭氏评文之语。谭氏本人曾有为李注作疏之志,惜乎其未得成稿。周氏《文选学·导言》曰:“往者先师仁和谭复堂先生,欲为李注作疏,已作略例,未及成书。鄙昔尝受其法,欲续成之。搜集《选》材,至数十种。人事匆迫,握椠未遑。欲俱长编,迄今未就。”(周氏《文选学》上册第1页)可见周氏早具承继师业之志。谭复堂所欲撰述之李注义疏,后由高步瀛完成,即今传高氏《文选李注义疏》。今武汉出版社新编《汉阳县志》载:(周贞亮)“著有《文选学注疏》,是国内名著,底稿在武汉沦陷时被日本人强行收买。”(第522-523页)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亦谓周氏有《文选学注疏》一书,此说未知何出,但若其言有据,则周氏《选》学成就更非可小视。因《文选学注疏》绝非笔者所见之《文选学》,当为承继谭氏《文选李注义疏》之作,未知其稿是否尚在人世。
(四)周贞亮与骆鸿凯的现代《选》学意识。
周氏《文选学·导言》开篇即曰:“窃尝泛览群书,详审体制,以谓此学讲授,有二种法。一为具体的讲授法,一为抽象的讲授法。以具体的为讲授者,详训故,明音义,审异同,补阙失,以《文选笺证》、《文选记闻》诸书为代表,其为学也详而赡。以抽象的为讲授者,考源流,分派别,审条目,究义例,以《文选理学权舆》、《文选理学权舆补》诸书为代表,其为学也约而赅。二者皆属之《文选》学,皆为讲《文选》学者所有事。”(周氏《文选学》第1页)这是一段极为精辟的论述。周氏将《选》学厘分为抽象与具体,周氏之抽象实即为现代《选》学之萌芽,周氏之具体实即为传统《选》学。虽然周氏并未明确提出现代《选》学与传统《选》学概念,但是,周氏对清代《选》学的认识显然极为准确,他所承继者乃清代之“抽象”《选》学,实亦即开启20世纪的现代《选》学。诚如周氏所自述:“故今日之讲授法,惟用抽象的,不述全文,但详大体,不胪众说,惟挈总纲。”(周氏《文选学·导言》)骆氏《文选学·叙》论及《选》学分类,则有征实、课虚二类,前者为考据家之所事,后者乃词章家之所事。这一分类,因仍清儒之说,远不及周氏抽象、具体之分更具现代《选》学意识。故周氏以现代学术思想诠释《文选》,撰成《文选学》一书,当为顺理成章之事。
周氏《文选学》与骆氏《文选学》虽多有相同相通之处,但未可遽言相互影响之言,更未可轻言其他。笔者以为周、骆二氏《文选学》同出于20世纪30年代,乃时代使之然。20世纪20-30年代正是传统国学走向现代国学的重要时期。1926年游国恩《楚辞概论》刊行,这是《楚辞》学中第一部将《楚辞》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著作,可视之为与《选》学中周氏《文选学》与骆氏《文选学》并驾齐驱的开山之作。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胡朴安的《诗经学》,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徐澄宇的《诗经学纂要》、骆鸿凯的《文选学》。《诗经学》、《楚辞学》、《文选学》的相继问世,为传统国学于20世纪迈向现代化之必然。
关于《选》学史撰写,徐英《文选类例正失》(《安徽大学月刊》第5期,1935年3月)一文《序》曰:“二十一年壬申夏。去夏欲作《文选通论》,拟目五篇,一论《文选体例》,就昭明之所撰次而正其失,即此篇。二论《选》注,就历代《文选注》,如李善注、五臣注而论其优拙。三论《文选》学史。四唐宋以降《文选》,五《余论》。人事牵率,未能卒业,姑存此篇,以备遗忘云尔。癸酉夏日徐英再记。”徐氏此作,据《序》文所言,萌发此想为1932年(壬申),撰成此文为1933年(癸酉),正式发表为1935年(乙亥)。此时周氏《文选学》已由国立武汉大学出版,骆氏《文选学》亦具规模。可见,欲作《文选学》者远非周、骆二人,亦非仅存此念而尚未及实施之徐英,李庆富《文选解题及其读法》(《学风》7卷4期,1937年5月)亦为一简明《文选学》。此文论及《文选》分体的背景,《文选》选文的标准,《选》学史,治《选》方法,《文选》所收作家及评骘,读《选》门径诸端,为一标准简明《文选学》。此外,关于《文选》的分类,关于《选》学源流,关于善注体例,关于《选》学书目,关于《文选》之选录标准,等等,时人均有论及。
20世纪前期,在传统国学全面走向现代国学的背景下,传统《选》学亦在迈向现代《选》学。现代《选》学所涉及之诸多重大课题,在众多学者的各类专题学术史论文中已得到较为充分的论述,这就为全面总结现代《选》学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学术视角与学术平台,在这一较高的学术平台之上,全面论述现代《选》学的《选》学史之作自然当应运而生。周贞亮与骆鸿凯正是在这一学术平台之上,各自完成了既具共性亦具个性的《文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