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的鸟瞰_农业论文

西部大开发的鸟瞰_农业论文

鸟瞰西部大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鸟瞰论文,大开发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战略意义

保护和扩大20年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优化国民经济格局,缩小东西部差距,扩大内需,拉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巩固国防,保障国家的安全;稳定社会,加强民族团结;保护生态环境,“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保护我国大江大河源头等。

经济意义

随着国内商品短缺环境的改善,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组织分散、竞争力弱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日益暴露出来。要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西部地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恰恰是整个经济中效果最差的和结构最不合理的部分。因此,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上下功夫。

创新思维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在中国社会经济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背景下来实施的。世界经济的发展总体上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经济对科技的依存度加大;中国经济正在全面对外开放,经济竞争将更加激烈;中国的市场格局正在从短缺向相对过剩转变,产业结构面临着巨大的调整。因此,西部大开发不可能走东部崛起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通过实行知识战略、人才资本开发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

由此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以人为本”,投资于人民,以人为中心,实行“富民”政策,提高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社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实际上由三大战略组成:知识战略、人才资本开发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问题

基础设施严重短缺,成为西部发展的瓶颈;产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不高,经济带动能力不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社会经济的承载力低;处于劣势的地理区位,使市场扩展受到巨大制约;市场发育水平低,直接影响西部地区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发展将继续面临强烈的资金约束;低下的劳动力素质,使生产效率难以提高,科技教育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机遇

科学技术的进步给西部地区提供了跨越式发展可能性;中国经济发展开始出现经济技术转移;消费结构正发生变化,新的需求空间正在形成;西部地区将成为中国21世纪新的增长带。西部地区只要切实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创造性地发挥自身优势,完全能够良好地发挥后发优势,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带。

原则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伟业,也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必须遵循相应的原则——科学规划,逐步推进;明确政府职能,遵守市场规律;西部地区农业仍要优先考虑;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形成促进西部发展的内生经济机制;开发资源优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农业走势

四川省(与重庆市)

四川的种植业、畜牧业比较发达,但近几年粮食已由自给变为净调入,作为人口大省必须重视粮食生产。为节约饲料粮,要发展畜牧业的规模生产,调整畜牧业的结构,增加食草性和节粮型畜禽生产,并加强肉类工业。四川经济作物较多,要因地制宜,相应发展食品、丝绸等加工业和乡镇企业,活跃农村经济。要通过增加科技、资金、物资投入,改造中低产田,提高粮食单产,特别是丘陵地区和攀西地区潜力较大。关键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发展中小型水库,加速南充地区升钟水库和绵阳武都引水灌区配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地广人稀,位于西北边陲,与8个国家接壤, 居于第二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西端,具有沿边向西开放、有利于对外交流的前沿地区优势。新疆属温带气候,除降水量偏低(农业生产靠灌溉)外,其他各种气候因素如光照、热量、温差等均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经过近50年的开垦,农业已具有较为坚实的基础, 且发展潜力很大, 可垦荒地约有500万hm[2],为现有耕地的1.36倍。草原辽阔,草场是新疆一大优势,加强草场建设,发展畜牧业的潜力很大。新疆气候干旱,相对于土地资源而言,水资源严重不足,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000多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单位耕地面积占有资源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远远高于北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只要搞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采取节水措施,农业生产将会有很大发展。对新疆而言,农业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而且是具有明显优势的支柱产业,特别是鲜花、甜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和畜产品应当成为全国性的生产基地。

新疆的粮食生产也有很大的潜力,随着全国经济发展和生产粮食的比较利益提高,新疆有可能成为新的粮食基地之一。即使不向内地供应粮食,新疆也应积极扩大粮食生产,以更好地满足畜牧业(新疆的畜牧业必须走农牧结合的道路,同时要大力发展农区牧业)和工业发展的需要。

贵州省

贵州省是多民族聚居的浅内陆省份,今后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由于耕地中坡地多,土层薄,加上农业投入少,贵州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因此贵州农业发展首先要制止生态的继续恶化,不单纯追求粮食产量的提高和自给;要加强农业基本建设,发展小型水利,增加科技投入,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经济效益。要逐步调整全省农业布局。对于山坡地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牧则牧;黔中地区是贵州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应以发展粮食、蔬菜等种植业为主,注意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黔南、黔西南地区生产力水平低,贫困面大,应充分利用气候条件,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先使农民脱贫;黔北黔西地区主要是山区,重点是退耕还林,发展林业、畜牧业,种植水果和中草药。

云南省

云南省农业生产有较大潜力,应根据省内各地区不同气候条件,发展有特色的农产品。滇中玉溪等地的烟叶是全国质量最好的,滇南西双版纳等地盛产橡胶、热带水果、咖啡等亚热带产品,是仅次于海南岛的一个生产基地。还有甘蔗、花卉、香料、滇药、经济林等特色产品。这些除了烟叶生产已具相当规模,卷烟工业已成为一大产业外,其余大部分还没得到应有的发展,品种质量差、加工深度低、商品率低、拳头产品少。今后要进一步发挥各地区优势,形成不同规模、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品,使广大农民走向富裕。

西藏自治区

重点是“一江两河”流域中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和拉萨河、年楚河河谷地带)的开发。西藏光照强,水热高度同期,发展河谷灌溉农业,增产潜力很大。在搞好“一江两河”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对耕作技术等进行培训。改革落后的耕作方式。同时要逐步对东部的尼洋河和“三江”流域进行农业综合开发。油菜籽是西藏一大优势作物,出油率比内地高5%—10%,有可能成为国家油菜籽生产加工基地, 向区外和周边国家出口食用油。

畜牧业是西藏的重要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畜产品出口占全区产品出口总值的80%左右。要坚持“以草定畜,草畜并重”的方针,改变过度放牧和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并通过引进技术和资金的方式,发展较高水平的畜产品加工业。除牧区外,要发展农区畜牧业。

陕西省

陕西地处中原腹地,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道。但农业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较差,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在农业的发展上,陕西一定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整治土地,种草植树,改善生态环境,倡导和推广节水型农业技术。陕北地区要继续建设“三北”防护林,加强水土保持,坡地改梯田,多发展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抗旱性强的林木或牧草。关中地区要注意保护耕地,加强科技扶农。提高单产,着力发展商品粮基地。渭北高原继续发展节水灌溉,陕南地区要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发展优质稻米和山区经济作物,逐步实现全省粮食自给。大力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甘肃省

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属内陆干旱地区,粮食不能自给,有20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达400万,脱贫任务较重。

发展农业,一是要继续兴修水利,在进行引大入秦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基础上,对现有灌区水利设施搞好配套,提高水的利用系数,续建和新建一些水利设施,扩大灌溉面积,解决甘肃中部地区灌溉用水,改善人、畜饮水;进行疏勒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修建昌马水库,增加河西走廊农田灌溉面积,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通过水利建设、植树造林、修筑梯田等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逐步将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甘肃南部和中部地区贫困人口迁移到条件较好的地区。二是对一些条件较好的中低产田,结合水利设施的修建,进行改造和综合开发,提高粮食单产,逐步改变农业面貌,争取粮食做到自给,结合农村多种经营,完成脱贫任务,繁荣农村经济。三是在草场条件较好的甘南地区发展畜牧业。

青海省

青海省位于西北内陆,大部分为高原地区,土地辽阔,人口不到全国的0.4%,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从发展、改革、 稳定的大局和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出发,要重视青海的经济发展。

青海受自然条件(干旱、低温)影响,农作物品种比较单一,经营粗放,人均占有粮食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左右, 但增产潜力大,并且还有宜农荒地50万hm[2](相当现有耕地面积)。 今后经济发展,要加强农业,推广适用技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逐步做到全省粮食自给和城市、工矿区蔬菜及副食品自给。畜牧业已具有相对优势,也要逐步改变传统的粗放的放牧方式,提高集约经营程度,大力发展农区牧业和城郊型牧业。青海省钾盐为全国唯一大型矿藏,近期内即将建成具有全国意义的钾肥生产基地并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是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土地面积少,人口也少。 黄河河套从宁夏开始,享有“塞外江南”之称,银川平原已成为粮食生产基地。

宁夏光热资源较好,可满足多种植物生长的需要,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为20.1%,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开发,一是巩固和加强河套灌区的建设,着重改善排水,使灌排配套,改变大水漫灌的粗放式经营;治理盐碱、增施有机肥,提高单产。二是加强宁南旱作农业,整治坡耕地,修筑梯田,保土保水,重点抓好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建设。

生态建设

水土保持技术

水土保持对改善生态环境、江河治理具有根本性的作用,不仅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根治江河洪水泥沙危害的重要措施,而且有利于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土保持技术对于水土流失严重、输入江河泥沙量大、水资源极不均衡的西部地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部地区应采取的水土保持技术主要有:

选育优树优苗技术。径流水保造林技术。发展经济林果技术。“窄林带、小网络”防网固沙林技术。生根粉、根宝浸根、保水剂促进植物生长成活技术。飞播造林技术。小微型水利技术。雨水集流技术。山地节水灌溉技术。水利充填筑坝技术。水力治沙技术。引水拉沙、治沙造田技术。机修梯田、宽幅度标准梯田整修技术。地埂栽植经济作物技术。旱作保墒耕作技术。地膜覆盖穴播技术。大垄沟耕作技术。

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是治理水土流失、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农业在当地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用生态农业、旱作节水农业、草地牧业开发、农林水牧相结合等农业综合技术,将有利于改善植被少、农牧业生产力低下、贫困人口多的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环境。西部地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十大技术是:

优良品种种苗技术。高效抗旱、抗寒、壮苗植物生长调节剂和保水粉剂使用技术。有机旱作保墒种植技术。秸秆和地膜覆盖技术。小麦、玉米大(双)垄沟覆膜集雨等耕种技术。机械化改造山坡地、反坡梯田修筑技术和机械深耕、深松、精少量播种技术。作物秸秆粉碎技术。水窖集流节灌技术。有机、化学肥料配方施肥技术。人工草地、草库伦建设技术。

林业技术

由于西部地区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以往森林的利用和破坏严重,加之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急需营造、保持和恢复森林以达到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所以,林业在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西部地区应采取的林业技术如下:

天然林保护技术。封山育林技术。退化林地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防护林营造技术。林木遗传改良技术。抗逆性品种育种技术。优良种苗基地建设技术。林木定向培育技术。经济林培育和加工技术。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防风固沙造林技术。森林防火技术。

战略措施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必须坚持以市场力量为主导的原则,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必须把加快基础设施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加快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科技西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西部大开发;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的根本;加快西部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智力开发和人才素质的提高,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紧迫任务;以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不断开拓新兴产业,切实转变西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资料

农业与生态分区科技重点

青海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研究,地区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高原环境下高效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研究,冷水鱼类的产业化开发,青藏高原农作物种子繁殖基地建设,高原动植物及藏药资源开发,高原生态旅游基地建设。

宁夏

动植物新品种引进选育与推广,农作物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营林造林技术研究与推广,畜禽规模化高效养殖技术,节水灌溉与节水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工厂化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桑蚕产业科技工程,生物工程产业。

甘肃

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优质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技术与贮藏保鲜技术,绿色食品生产及加工技术体系研究,夏季蔬菜东调基地建设与生产的关键技术,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的关键技术,畜禽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农业产业化的运行机制的研究。

新疆

粮食产业的关键技术,棉花优质持续高效发展技术,畜牧业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农业高新技术。

陕西

发展生态农业,农牧良种工程计划,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节水技术。

重庆市

丘陵山区高效农业开发,传统产业改造与升级换代,柑橘品种结构调整,水田冬季综合利用,生态重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主导农副产品加工,重大难题攻关研究。

贵州

超级水稻、玉米、小麦的培育、繁殖、加工及产业化技术,高效畜牧业发展技术与产业化,提高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效利用水资源技术,农业科技信息系统。

西藏

新品种示范点,病虫害防治,农业机械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生态整治、解决牦牛品种退化问题,水产养殖产业的发展。

四川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长江上游环境变迁、生态重建示范与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生物医学材料科技产业基础,四川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烟气脱硫成套技术及装置产业化研究。

云南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保健营养食品产业技术,新世纪安全型保健型烟草产业技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花卉产业技术,香料及生物化工产业技术,环保生物技术产业技术。

西部大农业优势

如果考虑到西部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已有的基础,从长远来看,大农业的优势如下:首先,部分经济作物和园艺物产品有发展优势。西南的烤烟、茶叶、蚕丝、蔗糖、菜籽油和柑橘的传统优势仍继续保持;麻类、中药材,滇桂热区的香料、饮料和水果将有较大发展。西北的优质棉花和瓜果也将保持其现有优势,甜菜、糖和某些油作物将有较大发展。其次是畜产品发展优势。第三,林产品有发展优势。除西南地区一些传统的经济林产品以外,西部地区林业也是一大潜在发展优势。

本版资料由国家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提供,本报记者孙维福整理撰稿。

标签:;  ;  ;  ;  ;  ;  ;  ;  ;  ;  ;  ;  ;  ;  

西部大开发的鸟瞰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