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落叶松的常见病害及防治_落叶松论文

兴安落叶松的常见病害及防治_落叶松论文

落叶松常见病及防治四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落叶松论文,常见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落叶松毛虫及其防治

一、分布与危害

1.分布于东北、北京、内蒙古、新疆北部等地。主要危害落叶松,也危害红松、樟子松、冷杉、云杉。以幼虫暴食针叶。

2.该虫大多数1年发生1代,少数2年发生1代。幼虫期7~9龄。1年发生1代者龄期少,2年发生1代者龄期多。以3~4龄或5~6龄幼虫在树干基部周围落叶层下卷曲越冬。通常距树干70厘米左右。当春天气温达5~10℃时,幼虫上树危害,先啃芽苞,展叶后取食全叶。6~7月间,老熟幼虫主要在树冠上,少数在树干上以及树冠下灌木上结茧化蛹。蛹期约18天。7~8月羽化为成虫。羽化后经2天交配产卵。卵产于针叶或小枝上,排列零乱。每头雌虫可产128粒~515粒卵。经10~12天孵化为幼虫。

在同一地方,发生1年1代和2年1代是由于幼虫第4次蜕皮后进入5龄时,产生大小2种幼虫的结果。大幼虫发育快,成为1年1代,小幼虫发育很慢,因此还要经过1次越冬,所以成为2年1代,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营养等关系造成的,但是一般多是1年1代,大部分以3~4龄幼虫越冬。

3.该虫多发生于背风向阳、干燥稀疏的落叶松纯林。天气干旱往往促使落叶松毛虫大量繁殖。

二、形态特征

1.成虫:雌蛾体长28~45毫米,雄蛾体长24~37毫米。体色和花纹变化较大,有灰白、灰褐、褐、赤褐、黑褐色等。

2.卵:椭圆形,长2.5毫米,宽1.8毫米,初产时淡绿色,后变为粉黄、红至深红色。

3.幼虫:末龄幼虫体长55~90毫米。体色变化很大,有烟黑、灰黑色或灰褐色。全体被有长毛束,特别是两侧,背毛为黑色,侧毛为银白色;中、后胸背面有2条蓝黑色闪光毒毛;第8腹节背面有暗蓝色长毛束。

4.蛹:暗棕色或黑色,被有十分密的金黄色短毛,长40~60毫米。具灰色或褐色丝茧,表面混有幼虫毒毛。

三、防治方法

1.在幼虫上树前,在树胸径处刮去翘裂的粗皮,绑上一道塑料布条,开口处要闭合,严紧,用钉书器把开口处钉死。最好在与绑好的“塑料环”相隔15厘米处再绑上一道环,阻止幼虫上树。也可绑毒绳或喷10~20厘米宽的氯氰菊酯触破式微胶囊剂毒环。

2.于幼虫期喷洒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

3.保护和利用天敌。如招引益鸟捕食成虫和幼虫。

4.营造混交林或异龄林。

5.林间释放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卵。

松苗木心止病

一、发病症状

1.松心止病是发生在当年播种苗上的一种非病原菌性的生理生态病,发生时间在松苗出土的第1个月内,大致为6月中下旬。

2.患心止病的苗木,子叶伸展后,幼苗不能立即长出真叶和抽新梢,而是在下胚轴上端形成个直径1毫米左右的球形顶芽,颜色由浅黄褐色逐渐加深到棕褐色。

初期心止病与健康苗的地下部分无明显差异。心止现象一般可保持2周。在条件良好时,苗木可重新突破或从球形顶芽的下部生出侧芽,抽出枝条,靠苗木的顶端优势代替苗木主茎。如果条件不能及时改善,心止现象可保持到来年春季。

二、发生原因

1.春播时间早晚与苗木患心止病有密切关系。陈贮的种子春季播种越早,患心止病比例越大。

2.上方遮阴与心止病的关系。长期用草帘遮蔽苗床的上方和南侧避免太阳光直射苗木,苗木心止苗发病率高。

三、防治方法

1.适时晚播。当地苗木心止苗发病率高,要适当推迟播种期。

2.加强管理。遇到较长时间的连续无雨天应该灌水。苗木越冬时应用草帘或覆土防寒。

3.发现心止现象后,应供给苗木充足的水分,并通过浇水提高地温,适量施肥消除心止病。只要土壤质地疏松,做床细致,具备一定的水肥条件,不必采取特别的措施,绝大多数心止苗都可以自然恢复正常。

落叶松落叶病

一、发病症状

1.本病以落叶松人工林受害最重,是落叶松的重要叶部病害。分布于东北三省和河北、内蒙古、陕西、宁夏、山东等省。

2.苗木、幼树乃至40年生以上林木均有该病发生。其中5~20年生林分发病重。染病林木针叶一般于7月下旬开始变黄,8月上、中旬逐渐落叶,较正常林木提早落叶30~50天,次年晚放叶5天左右,且针叶稀疏,短小、色淡。重病林分针叶长度,鲜、干重均比正常林分低30%左右。

二、病原及流行规律

1.该病由日本落叶松球腔菌引起,只有性孢子和子囊孢子2种孢子类型,子囊孢子是该病的唯一侵染源。可发生在针叶的任何部位。发病初期,病部出现淡黄色近圆形小点,渐发展成不足1毫米的褐色病斑。外围淡黄色。病斑逐渐扩大相连,针叶表面呈现黄绿相间1厘米左右的段斑。后期在针叶病部隐约可见散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性孢子器。为害严重时,病叶呈红褐色,整个树冠状似火烧。8月下旬开始大量落叶。

2.长白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易感病,朝鲜落叶松发病较轻,日本落叶松抗病。

3.6、7月份降雨次数多、量大,发病重,天气干旱发病轻;5年生以下,20年生以上发病轻;被压木、小径木和天窗附近的林木发病重;纯林发病重,混交林发病轻。

三、防治方法

1.营造针阔混交林,适时适度修枝、间伐可控制该病发生。在落叶后,及时集中落叶,深埋或烧毁。

2.于6月下旬进行化学防治。在郁闭的林分施放百菌清杀菌烟剂,用量15公斤/公顷。也可用50%代森铵600倍,30%代森锌300倍液等喷雾防治。

落叶松枯梢病

一、发病症状

该病是国内林业检疫有害生物,仅为害落叶松。只当年生新梢染病,7月上旬开始显现症状。初病时,新梢嫩茎部逐渐退绿,变为烟草棕色,凋萎变细,顶部弯曲下垂呈钩状,暗褐色,仅顶端残留灰紫色枯萎叶簇。弯曲部向下5~15厘米的枝梢脱叶。发病较晚者,由于新梢木质化,病梢常直立枯死而不弯曲。落叶松自幼苗、幼林和成林都能感病,以6~15年生幼林受害最重。如连年发病,树冠呈扫帚状从枝,树木胸径、树高、材积生长量明显下降。

二、病原及流行规律

1.病原为落叶松座腔菌。病菌以菌丝、未成熟的子囊座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梢和梢端残留的病叶中越冬。6月中旬子囊孢子陆续成熟,借风力传播。分生孢子靠雨水淋洗、飞溅和风力传播。共同构成当年的初次侵染源。病菌通过伤口侵入,潜育期11~15天,6月下旬或7月初始见新梢发病,7月中、下旬急剧显现症状,8月中旬至9月上旬症状最明显。7月中、下旬,在当年新病梢和梢端顶部病叶上产生分生孢子器,成为第2次侵染源,以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8月末至9月初,在病梢上陆续产生子囊座,进入越冬。

2.该病发生与当年6、7月份降雨量关系密切。相对湿度大、温度高的年份病情重;山脊、山口、山坡上腹,河谷两岸的迎风林带及林缘病害重。纯林病重,混交林病轻。

三、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在苗木出圃时及上山造林前,都要进行检疫,及时清除和销毁病苗,严禁病苗上山及外运。清除接穗和原木、小径木上的萌生枝条,是简便易行的检疫处理方法。

2.对10~15年生的幼林,及时间伐抚育,清除中、重病木,保留阔叶树种。

3.化学防治。于6月末或7月初,应用10%百菌清油剂进行树冠超低容量喷雾,3.75公斤/公顷。或用50%代森铵800倍液、65%代森锌400倍液、70%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也可用杀菌烟剂进行防治,7.5公斤/公顷。

联系电话:0431-7979497

标签:;  

兴安落叶松的常见病害及防治_落叶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