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思维特征与思维教育_地理论文

地理思维特征与思维教育_地理论文

地理学科思维特点与思维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学科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人们逐渐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学科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看成具有发展需要的人,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可是,在课堂教学中怎样促进学生发展?现代教学过程观的主旋律是什么?似乎需要更深入研究。

现代教学过程观是以思维教学论、发展教学论为核心思想的过程观,其特点是:①重思维与思维发展,把事实、概念、规律的教学仅仅作为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②重知识的“质”,求知识结构的横向联系与交叉,形成结构化、网络化,决不是对学科知识简单的继承和积累;③重学科科学精神的发扬和情感态度化;④重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共进,注重问题的探究与学法研究。

目前,地理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概念、事实与规律的记忆与习得,忽视或不够重视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和高级层次——思维的训练与发展。有的思维训练,也仅仅看作是如何传授解决既有问题的思维经验,停留在帮助学生认同与理解课文知识的本身;有时还把“思维”降格成一种“技能”,如大量地训练如何答题、解题等。

学科教学必须发展学生思维。不同学科因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使其具有不同的思维特点。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学科思维特点,然后探索地理学科思维训练的模式构建,并在学法指导中人为主线,才能谈得上地理学科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一、地理学科思维特点与思维发展教育

1.地理学科特点与地理科学发展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简而言之,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关系与作用的科学。

现代地理学已从静态的定性描述,转向动态的定量分析;由理论转向实践,由宏观转向微观,其研究的广泛性与综合性对研究自然及社会科学,以及进行国民经济规划和普及文化、工业与社会环保,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很大推动。

因此,地理学科特点有人归纳为:空间性、地域性、综合性、边缘性和人地相关性。其基础性特征是地域性和综合性。结合现代地理学的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更注重知识结构的横向联系与交叉,地理学科特点又可归纳为:①综合性。指自然与人文兼备,空间与时间共存,各地理要素的相关性等;②地域性。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结构、差异与联系;③开放性。指地理要素构成是一个巨系统,其中又有众多的子系统、分系统,各系统之间都时刻发生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和流动;④实践性。地理学是在人类活动的基础上发生并发展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自然交往的广泛与深刻,地理学科的实践性愈益显现。

2.地理学科思维特点与地理教育的思维活动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概念引伸,地理思维是指从地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出发,作间接和概括的反映的心理活动。因此,地理学科特点影响或制约着学习者所应具有的思维特征。这样,地理思维与其他学科相比,不但思维的种类齐全,而且思维过程也显得复杂多变,此外思维的空间性与综合性则显得更突出。

地理思维能力是地理智能教育的核心。地理教育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十分丰富精彩。观察、记忆、想象时,思维的介入才会产生质的飞跃;从感性到理性,从分散到系统,从理解到迁移都要进行各种思维活动,就是地理技能的提高也要靠思维活动才得以升华。观察,能为地理思维提供素材;无法直接观察,则需要地理想象(想象包括初级层次的再造想象与高级的创造想象),地理想象能力可以导致地理创造能力的形成。

心理学中有关思维的几种分类,都可以在地理教育思维活动中找到。如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聚合(求同)思维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再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

现代课堂教学改革中,人们发现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的思维与知识产生共鸣,在这一瞬间的结合中产生愉悦感。可见地理教学中思维发展教育是极为重要的。

地理思维发展教育,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

(1)思维材料(或问题):指地理知识点、要素和系统。地理图是地理思维最活跃、最独特的思维材料;地理要素系统、空间系统、过程规律等等都可成为地理思维活动的基础。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对这些思维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分类排序为学生开展思维活动打下基础。“问题”是质疑点、探索点、拓展点的汇合,它有强烈思维指向性,因此也是地理思维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思维方法:不仅指心理学中有关思维的分类为方法的基本内容,更指具有地理思维特性的各种思维方法。如图化——形象——想象;比较——综合——模化;平衡——不平衡;系统化——网络化;创新思维等。青少年学生已有较好的思维发展定势,教师的职能就在于教会学生用各种方法,构筑学生各自的思维系统(或称“思维之网”)去搜寻问题、发展问题、探求解决地理问题的办法。

(3)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主要指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敏度和新颖度。具体地说就是思维的敏捷性、探究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发展思维要有动力系统,主要把动机、欲望、兴趣激发起来,其中兴趣是最活跃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激趣是非常重要的,激趣目的不在于乐学,而在于激发思维活动。思维品质的培养关键是营造氛围、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个维度构成思维发展的空间,这种空间的大小因学生的个性、性格与学习习惯而异,但是教师在其中的导向性、推进作用与示范作用总是主导的。

二、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训练与学法指导

1.构建地理思维训练模式

地理知识大体包括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两大类。理性知识主要有地理特征、分布规律、地理因素关系等。理性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生动载体。

地理特征是地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中介,是多视角的地理现象描述的归纳;地理概念属于地理理性知识范畴,它是界定性、归统性的归纳。

地理特征思维训练模式:在准确认知特征、概念基础上——对事实材料进行有层次分析——再用定性办法分类。

地理因果关系是在因素——规律——结果之间的逻辑推理,可以由因求果,也可以果追因。地理因果关系思维训练模式:找出各种影响因素——分析各因素自身的作用——分清主次关系、协同关系、互动关系——分析造成结果的共性和个性。若因素变化则结果也会变化。

地理形象思维训练模式:以积累地理学习中已有表象、认识经验为指导——沿着直观现象(如景观、实物)、抽象形象(如地图、示意图等)、再造形象模式或轨迹——深化对地理事物进行再认识。

地理教学改革中,不少地理教师很重视用设疑设问的力法,启发学生思维,用问题、案例引出讨论或争论的话题。这种思维训练模式是:设疑、设问——引出问题或话题——启发思维——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巩固练习——发展思考。学生整个心理活动过程是:产生兴趣——获得感知——初步理解——迁移运用——创造。

2.学法指导中的思维训练

学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获得经验的方法的总和。教法要服从于学法,学法指导关键在于教师要眼睛向下,以学生的角色为生长点进行引导。学法指导重在心理开导,其核心是思维发展,即通过地理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师的职责:第一,是全面激活学生主体思维的氛围和环境;第二,加强研究以地理学科为特点的、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提高的教学态度与教学方法。

3.学法指导中思维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学与教同步进行。教是为了学,教师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应把学法的指导步骤融入教法之中,同步推进,把学生中各种成功的学法集中起来,用教师随堂的灵感给予即时肯定与引导。

第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与对话,学生之间讨论、交流以及争论都能营造极好的思维氛围与环境,只有这样的环境,学生的禀赋和潜能才能得到较充分的开发。

第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智力因素属于认知活动,非智力因素属于意向活动;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责任感、坚持性、自信心和自制力的培养。

第四,加强反馈与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活动成果,教师应给予及时反馈,充分肯定,对任何创新之处都要给予激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这是加强思维训练的“催化剂”。

标签:;  ;  ;  ;  ;  ;  

地理思维特征与思维教育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