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我国当前战略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新型小城镇在当前得到了极大程度地发展。小城镇不仅是大城市的辐射延伸,同时也是推动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具有提供就业岗位,中间传导以及促进服务型农业发展等功能。但目前很多小城镇在发展建设中,功能单一,布局落后,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制约了小城镇的可持续性发展。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在经济的新常态下,新型小城镇的建设至关重要。在国际上,小城镇的发展理念也有了重大的改变,慢城概念的提出成为了小城镇的现代化建设又一发展方向。现在国际上新型的慢城建设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还需要进一步的积累经验,从而探索出符合我国小城镇特点的慢城规划建设模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小城镇规划;慢城模式
1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慢城模式概述
1.1城镇规划的慢城模式基本涵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渴望享受慢节奏的域市生活,因此,发展出了慢城这一新型的概念模式,这也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形态。慢城模式是对大城市的无限延伸以及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的反向抵制,更加强调生活节奏的舒缓休闲,重视传统文化元素。这是对现代社会生活模式的重塑,也是对城市传统历史的延续。在慢城模式下主要通过对小城镇传统工艺、特色文化以及美食等符号的推广来促进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更加彰显个性化风格。在新型的慢城模式下,城镇居民将获得更多的交流、运动空间和绿地,并享受更加多元化的休闲娱乐方式。
1.2城镇规划的生态理念基本涵义
所谓生态理念主要是指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去看待客观事物,其目的是让人们更好的认识自身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利用生态学知识来保护环境。生态理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发展间的深层思考,对于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环境不仅是人们开展生产生活的基础条件,也是城镇化建设的物质空间。而生态理念下的小城镇规划将为解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提供有效途径。小城镇规划的慢城模式是从绿色生态、人文文化入手,实现小城镇的持续发展。在规划中主要通过构建绿色出行系统,发展当地传统工艺来实现绿色经济发展,同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慢城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2新型城镇化视角下慢城规划模式的探索分析
2.1适用慢城规划横式的小城镇特点分析
适用慢城规划模式的小城镇要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人文传统、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人口规模大约控制在5万人,地理位置一般在城乡结合部,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此类小城镇还要拥有本地特色产业或文化,便于发展特色经济,同时小城镇的规模应比较小,能够通过自行车等绿色交通工具到达镇内的所有地方。
2.2慢城模式下的小城镇规划布局
结合我国传统的城市布局特点,可以对小城镇采取里、坊、市的布局安排,为邻里关系的形成创造客观条件。
2.2.1小城镇的里空间规划
里空间是由街道进行适度分隔而形成的,这种居住的传统形态更加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与现代城市中相对隔绝封闭的B层建筑空间相比,这种复古式的街道布局密度比较低,为邻里交往提供了空间基础,更加宜居。在里空间的规划中,其主要可以分为居住性空间、具有一定经济功能的庭院以及尺度适宜的街巷。
2.2.2小城镇的坊空间规划
坊空间的主要功能应设定为商业性的获得空间,其所经营的产品应主要以精致小巧的手工艺产品,商业活动的形式既可以是手工制造类,也可以是手工体验类。另外,坊空间还可以按照不同的空间类型分为两种,即街巷式和改造式。所谓街巷式主要是利用街道的开合变化结合庭院、商业建筑以及广场而形成的坊空间,此类空间应拥有充足的散步空间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而改造主要是利用一些老式建筑中的历史元素,与本地的文化艺术活动相融合,从而形成艺术创作和交流的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3小城镇的市空间规划
在慢城式下,应将小城镇的集市打造为政府支持、公众广泛参与的具有商品交易和文化交流功能的空间场所,主要汇聚了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以及美食等,从而在商品交易基础上,实现对乡土文化的推广,拉动小城镇经济的发展。市空间应具有较高的文化性、开放性以及综合性。
2.2.4小城镇的城空间规划
小城镇.规划在慢城模式的指导下应充分结合我国特点和小城镇自身的历史文化,突出历史传统。通过里坊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形成空间布局规划方案,并在城镇中合理规划道路和馳,实现慢城式下小城镇规划方案。
2.3慢城模式与生态理念的融合
在新型小城镇的慢城模式规划中还应结合生态理念,通过打造生态理念下的慢游、慢行、慢生活以及慢运动等新型慢城生活模式来塑造小城镇的慢城特点,从而实现对现代生活节奏的调整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3.1发展生态慢游模式小城镇
小城镇应在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科学开发利用其旅游资源,建设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新型小城镇,将旅游与环境保护有机融合在一起,为平时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提供—个可以亲近自然、感受原生文化的休闲场所,彰显小城镇特色,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地方经济。
2.3.2构建生态慢行系统
新型小城镇在慢城模式下进行路网规划时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构建具有生态特色的绿色交通体系。小城镇的交通方式应以公共交通为基础,辅助以步行或自行车骑行等方式,打造慢行的绿色交通系统。在规划中要对外部交通进行科学截留,并合理疏散其内部交通,在小城镇内的功能分区布局上也要充分考空气联动性和临近性。另外,在规划中还应加强历史文化元素与慢行系统的结合,让人们在观赏感受自然景观和文化元素时,自然的放慢出行节奏。
2.3.3追求生态慢生活模式
新型小城镇的慢城模式更加注重追求生活的品质,因此小城镇要充分了解居民的职业、教育背景、文化结构等,为不同人群打造不同的慢生活模式,并科学的定位小城镇发展方向。
2.3.4提倡生态慢运动模式
小城镇在慢城模式下的规划设计应为人们提供从事慢运动的空间场所以及基础设施。现在比较流行的慢运动主要包括骑自行车、慢跑、步行、瑜伽以及太极等,因此,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要通过生态景观的合理布局来为慢运动创造更加贴近自然的空间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
3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快速推进,新型的小城镇既承担着接收大城市的产业和人口辐射任务,也担负着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功能。为了解决小城镇在传统发展模式下所产生的功能布局不合理以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积极运用新兴的慢城概念,并融合生态理念,根据小城镇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条件,打造具有人文特色和良好生态环境的新型慢城,探索小城镇的可持续性发展途径,推动我国的城乡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焦红,贾丽丽.新型城镇化视角下小城镇规划的慢城模式探索[J].学术交流,2016(12):123-128.
[2]张艳丽.慢城理念在小城镇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3]盛江.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中小城镇规划探讨[J].山西建筑,2017,43(4):16-17.
[4]陈侃侃,朱烈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浙江省小城镇转型发展路径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6(2):28-31.
[5]林喆.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小城镇建设[J].大东方,2016(4):15-15.
[6]佚名.唐坚:新型城镇化改革需要建“中国式慢城”[J].中华建设,2016(8):27-27.
论文作者:朱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7
标签:小城镇论文; 模式论文; 空间论文; 生态论文; 城镇化论文; 理念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