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睨”该是怎么“看”引发的思考论文_徐金涛

由“睨”该是怎么“看”引发的思考论文_徐金涛

山东省威海市第七中学 264200

小专题研究让每个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教什么”转变成“为什么这样教”,由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了师生互相质疑的辩论,理想的课堂、生命化的课堂、教学思维不断碰撞的课堂应运而生。在这个大环境下,智慧的种子萌发出个性的问题。以下是我与学生课堂碰撞的种种思考,期待大家继续研讨。

《卖油翁》是鲁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篇文章。文中在叙述卖油翁观看陈尧咨射箭时有这么一段描述:“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课下注释对“睨”的解释是:斜着眼看,这里表示不在意。在研讨卖油翁的性格特点时,学生提出了质疑:卖油翁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长者,心正能容万物,会斜着眼看吗?他也有过年轻的时候,不至于是这样的眼神看待陈饶咨。抓住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班级展开了主观的研讨。但是课后,我还是查阅大量的科学资料,给学生一个相对科学的理解。

查阅相关资料,如《说文解字》,其对“睨”的解释为:“睨, 衺视也。从目, 兒声。”原义为斜着眼看。与之同义有“眄”等。但“眄睨”一词,不仅指“斜视,表轻慢”,也有“注视”之义。

再者,从观看的舒适度来看,斜着眼看事物,眼睛是比较累的,更何况“久而不去”长时间地去看呢?卖油翁“释担而立”就是为了更舒适地欣赏陈尧咨的射艺,且无“形格势禁”,自然不会采取“斜着眼看”这种不舒适的方式。

其次,从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态度来看,也不应是轻视的。“但微颔之”意即“只是微微点头,表示赞许”,又何必轻视转而赞许呢?“颔之”表赞许,“但微”是与“自矜”和“十中八九”后的赞许期望形成反差,自然引起下文。

最后,从卖油翁的性格方面分析,也不应理解为轻视。从“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一系列熟练的动作和“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的自谦,可以看出,卖油翁应是一个沉稳谦虚的忠厚老者,又怎么会在射箭之初就表露出一副“轻视傲慢”的神情呢?

因此,我觉得,在这里“睨”可解释为“看,注视”;再联系到当时场景,观看者应是左右围之,分列两侧进行观赏,也可以“侧目”解,即侧着头(有斜着眼看的意思)看(注视)。

我们常说语文博大精深,真的是,一个字,从字源字形到本义、引申义,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部小历史。在文言翻译中,追求信达雅,使语义正确,结构整齐,也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卖油翁的一个字引发了学生对古文学习的探究,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这种追本溯源的学习精神。为此,在我认为有质疑价值的片段,我会慢慢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质疑,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如在《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就慢慢引导学生去关注句子的翻译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语言结构的工整对仗之美,尤以魏晋南北朝的骈体文为盛。陶渊明所处的晋宋之际,正是骈体文逐渐走向成熟的时代。通过他的代表作品,能看出那个时代的语言风格,《桃花源记》中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但是这些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缺失了古汉语的韵律。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教参上翻译为:“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简单的翻译,没有传承骈体文的对仗特点,影响了语言的结构美和意境美。从语言的结构美上来看,两句话翻译为三句话,本身就破坏了句子的结构对称美。学生译作“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扬扬”,却又感觉把美好的景色没有翻译出美好的意境。我联系多篇文章,探究“芳”字的含义,以求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理解。教参将“芳”解释为“花”,亦未为合适。“芳”的本意是“花草的香气”,也可引申为花,如“野芳发而幽香”;也可引申为“草”,如“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但如果在这里将“芳草”翻译为花草,不仅与后面的“英”在语义上有所重复,而且结构上,“花草”和“凋落的花(或初开的花)”也是难以形成词语对称美的。因此,不如以本义释之,解释为“芬芳的草”更为合适。再者,若落花解释为初开的花,整个桃花林地上是一片嫩绿,树上是一片粉红,整个画面交相辉映。若有鲜花争奇斗艳,不但失了青草的如茵碧,更夺了桃花的杨妃红,反而不美。若落花解释为凋零的花,桃花纷纷而落,覆盖的是青青河边草,也覆盖着野花。青草间或可见,野花未必可见,地上已满是桃花,又怎会在意其他的花呢?因此,不如将全句翻译为:芬芳的草,鲜嫩而美丽;凋落的花(初开的花),繁盛而杂乱。这样更符合语言的结构美和意境美。

面对这样的文字,我不忘提醒学生要在意译文上下功夫,不要直译,会破坏篇章的整体美。同样的古文中还有一些词语如“三”约定俗成的表示多,这种不能直译的古汉语词语还有很多。

在《与朱元思书》中,作者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来形容自己的安闲自在。其中对“东西”的解释,教参上是“时而偏东,时而偏西”。这个解释实在有些欠妥。首先桐庐至富阳,顺流而下,大致是一条走向为西南到东北(其实偏离东西方向并不大)的直线。在这种情况下,时而偏东时而偏西,岂不是时而前进、时而后退吗?其次,“东西”二字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是虚指,指的是东南西北等各种方向,就如“南亩”未必真的指南边的土地。“光武皇帝受命中兴,东西诛战”“陈胜起时,商聚少年东西略人,得数千”等,都不是单纯地指东西两方向。其实,这句话不如翻译得更加“任意”些,译之为:随流飘荡,任船所至。

文言文学习能带着思辨的态度,知识就盘活了。“睨”到底是怎么“看”,既折射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品质,更折射出教师的课堂风格和教学视角。

论文作者:徐金涛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2月总第16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8

标签:;  ;  ;  ;  ;  ;  ;  ;  

由“睨”该是怎么“看”引发的思考论文_徐金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