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学习路径探索论文_张小宁

高校研究生学习路径探索论文_张小宁

——基于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方法分析

张小宁 深圳大学

摘要:阐述“非指导性”教学方法的涵义,并且针对于目前我国研究生学习存在的诸多问题,探讨“非指导性”教学方法对研究生学习的启示,改善研究生学习的现况。

关键词: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研究生学习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研究生扩招所导致的质量下滑的报道也常见诸于报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研究生的学习中,本文试图通过借鉴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方法中的一些观点来改善目前研究生学习状态的瓶颈。

二、“非指导性”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

(一)“非指导性”教学方法的涵义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又称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有人称之为继科学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心理学。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

“非指导性”的教学方法并非完全摒弃教师的作用,而是强调教师是以“促进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学习。“非指导”与“不指导”两者内涵是不一样的。“非指导”代表的更多的是具有暗示性、间接性与隐喻。

罗杰斯认为“非指导性”教学有四个基本特征:1.他极大的依赖个体自身;2.更多地强调情感因素;3.更多的是强调此情此景;4.作为自然发展状态而相互接触。他将心理咨询中的“非指导性”应用到教学中来,给传统的教育理念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二)“非指导性”教学方法的基本观点

1.论教师与学生

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这种教学理论也源于他多年的心理咨询者的经验。他经过丰富的临床经验得出:“以病人为中心”,采取温暖、积极、认可的态度,建立信任、真诚的感情联系。同时,他的人性论思想曾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实现趋向”,这个方向如罗杰斯所说的就是“向上、向前、积极的、建设性的、创造性的”。简言之,人是有本性的,人的本质不是一件悲惨地被社会所扭曲和腐蚀了完美存在,而是一种朝向充分展现、自我实现,从而提升个人境界的状态。

因此,在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研究生已经处于后形式运算阶段,他认为在研究生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促进者、助人者。教师不是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人物,不起组织作用、指示作用和评价作用。教师的职责更应该是:首先要创造一种共情的气氛,以真诚、接受、理解的方式对待学生,让学生能够在老师面前放下包袱,展现真实的自己,畅所欲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随着老师亦步亦趋;其次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和途径。这样,研究生在学习的道路上才会避免盲目性,才能积极有效的学习;最后,教师要有一颗“同理心”,了解学习者的内在反应与学习过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知道学生某些反应的本质。

2.论有意义学习

在罗杰斯的教学理论中也常常提到“意义学习”。从其中可以看出,意义学习包含的是整个人(包括认知与情感)都要投入学习,而非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意义学习的特点更多的是关注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使学习的气氛更加自由,主动。意义学习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并不在于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更多的是强调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在面对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先于内容。

3.论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任何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学评价往往具有诊断、导向、激励与调控功能。那么,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他认为教学评价应该由学生自己做,反对外部评价。他反对抽象、空洞的评价方式,从而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评价方式。罗杰斯非常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也再次呼应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会关注自身在学习过程的一些变化,尤其是内在变化,这往往也是外部评价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三、研究生学习的状态分析

(一)研究生应然的学习状态

研究生顾名思义重点在于“研究”二字。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不同于中学阶段与本科阶段的学习,更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后本科阶段的学习。必须强调,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与中国的人口基数来比较,研究生的数量那是极少的一部分。那么,研究生的学习就应该体现出其特殊性。研究生阶段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阶段,虽然本科生也参与科研,但那毕竟是极少数的学生,更多的本科生的任务主要是知识性的学习。在研究生阶段,分数不再是研究生应该追求的目标了,研究生应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较好的科研素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多的是基于已知大陆向未知海洋的探索。

首先,既然选择读研究生,那么,学习目的要纯粹。切勿将研究生学历作为“敲门砖”、“垫脚石”。其本身就应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地向导师和同学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素质。

其次,研究生学习要让自己有问题意识,要敢于提出问题,向权威发出挑战。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往往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新的奇迹。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人,他的思维自然也就如一口无源之井,毫无生气可言。显然,问题意识是作为一名研究生必须具有的品质。

再次,研究生学习应该是自主性很强的学习。导师的角色就是担任一个促进者和助人者,往往是宏观的、原则的或进行方法性的指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具体的学习活动是要研究生本人进行统筹安排,实行自我监控,并完成任务。因此,相对于中学和大学的学习,研究生的学习有更大的自由度。正是研究生有学的自由,这样才有可能发挥研究生创新力。

然后,研究生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学习了。这个阶段,非正式学习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他们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有意识地进行专业的思考和学习。例如与师兄师姐之间的交流,或者与导师散步谈心,这些都是学习的机会,这就需要研究生具有交往学习的能力,让其在交往中成长与发展。往往很多的新想法与成果就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中萌发的。可能老师或同学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会让你茅塞顿开,接受启迪。这点,笔者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经历。

最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最高层次的学历学习,要有意识的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正如罗杰斯所说的“完人”,使“知”与“情”达成融合。

(二)研究生实然的学习状态

那么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的较大的差距。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研究生学习,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学生报考研究生动机日趋多元化。有的是为了缓解就业的压力而考研;有的是受身边人的影响而读研;有的仅仅是抱着将研究生学历作为一块敲门砖;当然,也有的学生是真正的热爱科研,想通过读研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与能力。总之,大家读研的动机是五花八门。这也导致了研究生学习状况与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一些研究生耐不住寂寞,想方设法寻求各种兼职工作,牺牲大量的学习时间,兼职渐成主业,学业倒成了副业。

第二,研究生的学习方法落后,缺少问题意识。很多研究生学习还主要采用之前中学和大学的学习方式。有研究表明,研究生中有不乏善于应付考试的学生,他们深谙应试之道。很少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研究生教育作为之前教育的继续,根本没有质的改变。

第三,研究生自主性差。一些研究生由于入学的动机并不在学术上。那么,研究学习就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这主要表现在,他们将学习内容仅仅只是当做任务来完成,并没有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抱着混日子,拿文凭的心态等待着毕业。

第四,部分研究生的学习是闭门造车,缺乏合作交往。有心理学家曾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诸于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情商。”如果智商是一种潜在能量,那么情商则是启动这些能量的催化剂。在与别人的学习交往中,你可以发现很多自己没有的优点,从而更好的提升自己。

四、研究生学习的路径探索

(一)共情氛围——研究生学习的存在形式

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中共情的氛围中,教师与学生能够消除疏离感,这样,教师与学生才不会觉得是两个孤立的人。如此一来,我们还担心师生之间的交往存在障碍吗?就拿我身边的一些研究生同学举例,他们往往在自己的导师面前是“放不开”的,他们是畏惧导师的,觉得导师始终是高高在上的,根本与自己不是一路人。试想,在这样一个“异化”的学习关系中,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怎能迸发出思想的火焰。这对研究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建立共情的氛围单靠某一方的努力是不行的,而是需要师生相互努力才可能建立起来。一方面,作为导师,要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气氛,这种气氛是通过真诚的关心和理解的倾听,使学生真实地从面具背后走出来,对自己思想的感受和存在感到无拘无束。另一方面,学生要积极主动的与导师交往,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向导师请教,导师相较于研究生,学识与阅历都很丰富,研究生能够在导师身上学到很多。因此,共情的学习氛围需要在导师与研究生真诚地交往,继而才会有共情的学习存在形式。

(二)导师——研究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研究生学习生涯中,导师的角色也与之前学习的阶段大有不同。这个时期,大多数研究生年龄都是22岁以上的成年人,都具有相对强的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研究生的学习不应该需要导师的面面俱到,导师应该是以一个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和生活中。罗杰斯也对促进者的任务作了一些阐述:提供各种学习资源,供学生自由支配;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并不是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提供手段,由学生决定怎样学。笔者认为,这才是研究生学习的应有之义。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更类似与古代的师徒关系。正如“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研究生的学习主要还是靠自身的钻研,导师其实就是研究生学习过程的催化剂,是学生带着自身的问题来拜访的朋友。

(三)研究生——研究生学习的实现者

罗杰斯认为,无论何人都具有生存、成长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各种需要,它与生俱来,所有生物学驱动力都可归属于这种实现倾向范围之内。因为如果有机体想要健康地生存,就必须满足生物学需要。罗杰斯认为,这是生活的主要动机,而教育也依赖于这种倾向。因此,研究生具有实现自身发展、提升的内驱力。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因为学习是自由的,可以在知识的海洋愉快地遨游,并在其中发现与思考问题。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特别要有“问题”意识,此阶段更多的是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只限于知识的积累。研究生应该具有更高的学习追求,去发现新知识与新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研究生学习阶段应有的使命感。

(四)自我评价——研究生学习的昨天与明天

教学评价中,罗杰斯推崇自我评价,他认为很多外在的评价都是比较空洞的、甚至是蛊惑人心的,未能真正反映出学习者的状态。自我评价的第一功能是对学生过去某一阶段学习结果进行回顾与反思,即研究生学习的昨天;更重要的功能是基于昨天的行为以及结果修正未来的行为,即研究生学习的明天。昨天的世界——明天的世界,昨天的人——明天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我评价能够真正发挥出效果,笔者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研究生要关注自己平时的表现,所谓“自知者明”。当然,导师也要关注学生平时的表现,这样可以在学生自我评价有失偏颇时给予指导。其次,同时要分析自身外显行为的内在心理活动,比如自身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外显行为就是作业拖沓,质量不高,那么研究生就得对这一外显行为找出内在原因,是自身比较懒,还是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等进行分析。最后,找出原因之后,要进行自我批评与鞭策,尽量避免明天的自己犯相同的毛病。

参考文献:

[ 1]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 卡尔·罗杰斯. 论人的成长[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5.

[4] 张祥云. 由“非问题性教学”走向“问题性教学”[J]. 高等教育研究, 1995, (5):46-50.

[5] 张海燕. 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现代启示[J]. 宜宾学院学报, 2007, 7(7):113-115.

[6]刘廷哲, 安学斌. 基于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研究生教学启示[J]. 世界教育信息, 2010, (10):45-47.

[7] 陈晓慧, 苏晓. 研究生学习自由的意义及特征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10, (1):44-46.

作者简介:张小宁(1991.5.10——):女,24岁,汉族,籍贯重庆,深圳大学2014级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论文作者:张小宁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  ;  ;  ;  ;  ;  ;  ;  

高校研究生学习路径探索论文_张小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