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新闻发言人制度初探_新闻发言人制度论文

工会新闻发言人制度初探_新闻发言人制度论文

工会新闻发言人制度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发言人论文,工会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4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75(2006)02—0027—04

2006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正式实施全国总工会新闻发言人制度。这意味着全总从2004年开始启动建设的新闻发言人制度进入了新阶段。目前,我国工会基层组织数目有90余万,全国已建工会组织的基层单位的职工与会员人数长年在1亿3千万左右,拥有专职工作人员40多万。在这样庞大的工会系统中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现代新闻发言人制度溯源

关于新闻发言人的概念界定,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和采用的是:“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位一般是该部门中层以上的负责人”。新闻发言人制度最初是政府面向社会及公众公布相关信息的一种机制和做法,后来广泛应用于体育界、文艺界、企业界等。在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被视为政府公共关系框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维护公民知情权的重要手段,其主要作用是在公众中为政府塑造良好的形象,获取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从世界范围看,最早的新闻发言人出现在19世纪2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总统安德鲁·杰克逊首次聘用了专门的新闻发言人。最早的新闻发布会则始于1904年。当时适逢日俄战争,由于日本不允许媒体赴前线采访,导致记者报道对日方不利。不得已,日方将许多记者召集起来,介绍战况。这次发布会以后被认为是政府新闻发布会的滥觞。

1909年,美国第27任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上任后,开始每周两次定期举办记者招待会,但很快中断。一直到1915年,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才恢复定期举办记者招待会,并一直沿用下去。这次恢复也因此被视为现代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端。

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新闻发布形式,则始于二战后。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在白宫设立了新闻办公室和发言人。此后,各国政府也纷纷效仿,用这种做法引导舆论,树立自己对内对外的形象。

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我国适应开放社会信息公开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是传播方式和宣传艺术的创新,承载着政治传播和舆论导向的重要功能,有其内在的政治属性和历史传承。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就开展了新闻发布工作,但作为一项制度开始创建,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提到政府的工作日程上来。1982年年初,中共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起草了《关于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请示》。1983年2月,中宣部、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联合下发《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要求外交部和对外交往较多的国务院各部门建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新闻。同年,外交部设立首任新闻发言人,当年召开的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六届政协一次会议设立专门新闻发言人,联合向中外记者发布关于“两会”的新闻。1988年,中央进一步明确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中国政府的新闻发布工作加快了前进步伐。1993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组织了第一次新闻发布会,紧接着,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部门领头设立新闻发言人。在这一时期,新闻发言人制度为对外宣传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良好形象。实践中,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单位一般局限在中央一级的部门机关,新闻发言人一般指定由长期在业务部门或行政部门工作的有关人员担任。

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知情权空前被重视,中国加快了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步伐。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由中央政府各部委扩展到各省、地、市级政府和民间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在社会各界如娱乐界、经济界、学术界也都得到广泛地普及,由国务院新闻办、国务院各部门和省级政府的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3个层次新闻发布体制已基本建立。截至2005年年底,国务院近70个部门建立了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设立了80多位新闻发言人;31个省市自治区中,除了山西、江西、陕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4个省区还没有正式建立新闻发布和发言人制度以外,27个省市自治区已建立了此项制度。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看,新闻发言人制度实现了从宣传形式到传播形式的一种制度转型,作为现代社会信息管理制度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大有好处。

首先,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知情权又称了解权,是指公民有权知道其应该知道的信息资料,主要属于宪法、行政法上的权利范畴。知情权作为公民的法定权利,包括行政知情权、司法知情权、社会知情权以及个人信息知情权。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使传媒和公众能够透过新闻发言人这一渠道,直接了解政府的现行政策和立场以及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让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信息被公众及时获悉并有效利用,尤其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可以起到平定民心、平息谣传的重要作用。

其次,通过发言人制度可以达到议程设置和塑造舆论的效果。现代社会,媒体作为获取、加工、传递社会信息的专业机构,在设置社会议程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发言人可以根据国家的需要、公众的需要以及政治、经济运作过程的需要,把自己的某项政策议程,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与媒体和公众实现沟通,影响媒体议程,进而对公众的议程有效地进行引导,从而引导舆论。

再次,帮助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过去,新闻媒体要了解有关政府或组织信息,只有找到有关部门去采访。采访对象往往缺乏媒体传播的相关知识,彼此之间也不通气,常导致对外口径不一致,影响了宣传的效果。新闻发言人作为团体、政府的专职代言人,可以与媒体建立良好稳定的互动关系,促进与社会媒体之间的沟通;可以对外统一宣传口径,有效维护自己的形象;面对突发性的负面新闻,可以从舆论方向引导,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新闻发言人本身就代表着透明、公开、民主,可以通过他的工作有效地宣传、树立所属机构的形象。

正因如此,新闻发言人在现在社会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社会角色。

二、时代需要工会发言人

2004年7月,全国总工会出台《中华全国总工会新闻宣传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决定设立全总新闻发言人,并推进建立地方工会新闻发言人制度。2005年12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全总新闻发言人工作协调小组”,为做好工会新闻发布工作做准备。这意味着工会在信息公开,适应时代需要,推进会务透明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新闻发言人以及信息公开制度设立,已经成为现代中国社会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它的进步性和重要性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当前,我国还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劳动者与资产拥有者的矛盾和冲突还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在现在这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工会发言人要努力成为劳动者的忠实代言人,要敢于和善于表达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这是社会的呼唤,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而,工会建立和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工会新闻发言人可以帮助工会与媒体打交道,建立良好稳定的互动关系,促进工会与社会媒体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工会的工作能力。工会作为群众组织,没有行政权力。这种情况下,通过新闻发言人,公布工会工作情况,可以有效利用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引起社会舆论关注。例如2004年,全国总工会专门召开新闻通气会,向媒体透露,全总将出台“五大措施”督促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工会。并公布了包括美国沃尔玛集团、戴尔电脑、柯达(厦门)有限公司等在内的部分拒绝组建工会的外资企业名单。全国媒体纷纷进行报道。通过媒体报道,给这些外企带来了沉重的舆论压力。此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劳动关系的变化,劳资纠纷明显增加。这时如果一些零散的、较小的利益矛盾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就有可能演变为恶性事件,甚至会转化成较大的群体性对抗,引发更大范围内的冲突。如甘肃民工王斌余,广东民工阿星在讨薪不成时,杀人泄愤。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的时候,工会发言人可以通过媒体及时表明立场,安定人心,宣传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对舆论导向进行有效的控制,维护社会安定,强化职工依法维权的意识。平时工会发言人可以从关心职工的生活入手,深入群众,掌握情况,把职工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设置为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关注,从源头上解决全局性、地域性、行业性涉及职工切身权益的问题,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

第二,工会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工会有关信息,有助于增进工会凝聚力。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部分企业中劳资力量不平衡,资方占据强势地位,工会弱化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广东部分地区,组建工会的企业不足三成,其中能正常发挥工会职能的不足1/3。工会普遍处于资方掌控状态,多数是资方代表兼任工会职务。职工对工会事务不感兴趣,有的民工甚至不知道工会是干什么的。在这种情况下,工会发言人及时公布工会工作计划、维权安排,对内,可以让职工拥有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更好的理解和执行工会的各项方针、决议,进而“组织起来,进行维权”。对外,通过新闻发言人把工会的工作和维权行动对社会公布,可以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工会威望,对工会大有裨益。

第三,工会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推行有利于保障职工知情权利,促进工会民主建设。在不少地方,企业是“制订议案领导凑,公示过程做做样,实施决策绕道走”,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严重缺失。职工根本不了解所属的企业发生了什么事情。工会及时向社会公布信息,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可以防止和减少资方的违法乱纪等方面的行为。

此外,工会通过定期的信息发布向社会公众释疑解惑,及时传递信息,可以获取职工和社会参与和支持,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促进工会的发展。

三、工会转型和新闻发言人角色定位

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是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方的代表。

从本质上说,工会是群众组织,起着沟通信息、舒解矛盾、排解纠纷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工会组织和运作模式更多的是源于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会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党和政府职能在企业内部的延伸,常常依靠党委的协调和上级的干预开展工作,自主性不强。改革开放以后,伴随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化,原有的工会组织体系日益受到冲击。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关系和劳动关系日益复杂化、多元化,又对工会的准确定位提出种种挑战。工会组织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加强工会组织的建设,切实保障职工的权益,完成组织转型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具体来说,要强化工会作为职工利益代表者的地位;凸现工会在企业和职工之间的“调节”作用;维护职工的经济权益与维护职工政治权益并重;更多地依靠法制而不是行政力量开展工作。

在工会转型过程中,工会新闻发言人必须要适应这一转变,完成自己的角色定位,为转型期的工会组织服务。

首先,工会新闻发言人要明确工作的重心是维权。全国总工会强调:“坚持切实表达和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是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作为劳动者一方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其工作重心就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工会新闻发言人作为工会的喉舌和媒体了解职工维权工作的重要渠道,要以“组织起来,切实维权”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手段广泛宣传工会,传达工会维权工作情况,表达工会立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维权的良好社会环境和社会氛围,为职工说话。

第二,做好工会的利益表达。和谐社会是多元分化的社会。“和谐”不是一元化的社会,而是多元分化的社会,是各种社会群体都有利益表达渠道的社会。工会利益表达是政府在涉及工人利益方面进行利益综合并制定政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也是政策执行过程中评估政策成败的重要依据。工会利益表达有多种渠道和方式,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后,中国现在又有了工会发言人这一新的利益表达渠道。发言人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言人,其任务便是做好职工群体的利益表达。具体的说,就是深入群众,了解职工所想所感,通过媒体表达职工利益诉求,争取社会支持。在一个民主多元的社会中,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是一种常规性的社会现象。从根本上说,发言人做好利益表达有利于稳定劳动关系,缓解劳资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

第三,在工作方法上,新闻发言人要发挥工会独有优势,及时向媒体通报工会情况,利用社会力量维权。工会法规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工会受同级党委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工会依据法律和工会章程来开展工作。从这个角度来说,工会具有政治和组织的双重优势。一方面,工会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拥有政治优势;一方面,又有数以万计的工会基层组织,可以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拥有组织优势。工会发言人要充分利用这两个优势,不应把工会当作一个政治组织,而是强化作为劳动关系一方面代表的身份,构建起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中心,以党政机关为依靠,以基层工会为支持,以媒体为依托的新闻发布体系。

第四,做好政府、企业和职工之间的信息沟通工作。从国际方面来看,市场经济国家在劳动领域实行的基本原则是三方原则,即在处理劳动问题时,由政府、雇主和劳动者三方协商,共同决策。其中劳动者一方的代表即是工会。目前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并已建立起国家级的三方协商机制。工会一般通过政府、企业、工会三方协调会议来沟通意见,缓解矛盾,现在工会可以通过新闻发言人这一渠道表达意见,及时沟通,有效舒解矛盾。

第五,面对社会进行良好公关。工会发言人不仅承担着沟通信息,设置议程的任务,还肩负着扩大工会社会影响、塑造工会良好形象、赢得社会认可和支持的重任。通过工会发言人的信息发布可以更好的宣传自身,起到示范的作用。对于突发性的事件如劳资纠纷等危机事件,工会也可通过新闻发言人,对事件的真相进行公布,表明立场,对原因作出稳妥、权威的解释,避免事态及信息的失控,而且公布信息的过程也体现工会勇于接受社会监督的负责姿态。

目前,工会新闻发言人一般由分管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或根据内容由相关工作的分管领导担任。与此同时,部分地市级工会也开始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从整个方向看,新闻发言人及其职责(职位)的经常化、固定化和关涉信息公开制度的法律化将是其趋势。未来几年里,各级工会发言人将和其他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一道,以“代言人”的身份出现在更多的公共场合,表达各自的利益,为营造社会稳定和谐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收稿日期]2006—01—07

标签:;  ;  ;  

工会新闻发言人制度初探_新闻发言人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