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思考-基于“教”与“受”主体性发挥的探析论文

关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思考-基于“教”与“受”主体性发挥的探析论文

关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思考
——基于“教”与“受”主体性发挥的探析

刘宏芳

(内蒙古工业大学 党委学工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教育目的根本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受教育者是具体的参与者、接受者和效果实现者,双方均具有主体性,“教”与“受”主体性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文章从人本维度、话语维度和实践维度,提出充分发挥“教”与“受”主体性的具体理路,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性;发挥;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主体和对象的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关系。”[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具体而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进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3]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始终是人,因而,弘扬与尊重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4]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得以正常运行,进而实现教育价值和教育目标,就必须解决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即“教”与“受”,下文同)的主体性发挥问题。

1052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分析 袁 绘,于龙娟,谢 珊,查 益,邓本强,吴 涛

根据《中国畜牧业年鉴》,畜牧业主要包含6个畜牧品种,即大牲畜、猪、羊、家禽、兔和蜜蜂。其中,大牲畜包括牛(黄牛、奶牛、水牛、牦牛)、马、驴、骡、骆驼;羊包括山羊、绵羊;家禽包括鸡、鸭、鹅。各地区由于自然资源条件的差异,导致畜牧方式和饲养的家畜种类差异较大,而根据2009年统计年鉴资料,目前我国主要消费的主要畜产品为猪肉、牛奶、禽蛋、禽肉和牛肉,其2008年产量分别达到4 621,3 556,2 702,1 534,613万t。为保证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决定将本文的评价对象设定为猪、奶牛、蛋禽、肉禽、肉牛这5类主要家畜。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不再仅仅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主体性,还包括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反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体性。”[5]换言之,就是指“教”与“受”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本质,具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6]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过程本身就是“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统一的过程,具有创造对象价值和优化主体的双重功效,体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主体人的价值”[7],二者具有双向互动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过程,具体聚焦“教”与“受”的主体性发挥,即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一、发挥“教”与“受”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1 .发挥“教”与“受”主体性,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特点的根本需要

要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目的和效果的有机统一,就必须认识、分析并解决好“教”与“受”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本身的规律特点决定的,也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要素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之间,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均会存在矛盾。这些矛盾是推动“教”与“受”双方主体性发展与发挥的直接动力。而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就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之间的张力适度,促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只有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规律和现实表现,解决受教育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题;只有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才能使其在教育者的引导、教诲下,明确自身努力方向。如此,“教”与“受”双方才能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合目的性与和合规律性的统一。

2 .发挥“教”与“受”主体性,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在要求

人的主体性是历史的、具体的、生动的。受教育者对自身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直接影响着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积极性、能动性,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许多情况下,受教育者对自身角色定位认同感不足,对自身内在需求的认知不明确,在思想认识、动机目的方面的把握还存在不清晰、不稳定的情况。受教育者受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影响,会受到外界一些“噪音”、“杂音”的干扰。在主体性发挥方面,受教育者很多时候对主体性发挥的意义理解需要强化。尽管受教育者始终强化自主独立,但现实中依然有不少受教育者对主体性的理解和认知模糊,自我教育的效果不够显著,认知和践履分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依然存在被动接受的情况。故需要激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围绕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激发其产生教育主动,进而演变为教育自觉。

3 .发挥“教”与“受”主体性,是顺应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

当前在教育环境中,人与人之间呈现新的关系结构,有学者早在21世纪初就敏锐地指出:“教育者在获取信息和速度上已不再占有优势。在电脑屏幕面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平等的,甚至教育对象比教育者占有更多的信息。”[1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互的不平衡和信息阻滞等客观因素会影响双方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形成预期的共识。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话语调控力,增强话语目的性、方向性和感染力,积极进行“教”、“受”双方的互动沟通必不可少。

二、“教”与“受”主体性发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表现

1 .教育者在主体性发挥过程中,自我提升的主动性和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激发需进一步彰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11]“教”与“受”主体性发挥的虽然有所不同,但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人”本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作为完整的、具体的、现实的人而存在,具有独立思想意识,有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要更多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并将对人的精神需要和价值关切寓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坚持“人的取向”和对个体生存命运的直面关注,最大限度地保证受教育者能够坚守人的独立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教育者要把握受教育者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的特点和规律,要在教育内容上探寻更新、在传递方式上力求出新。教育者要注重切磋琢磨,涵育熏陶,让“有意义”的同时也能“有意思”,激发受教育者积极的心理能量,从“知道”转向“做到”。注重关注双方的主体性需要,要彼此关爱尊重,互教互学,这样才是教育过程中“教”、“受”双方作为个体生命的诗意栖居,最终旨归是让受教育者体悟到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认识自我与灵魂唤醒的过程,可以使人精神安放、灵魂富足,趋于“自由”且“自在”。

2 .受教育者在主体性发挥过程中,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主体性发挥的意义理解需进一步强化

判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否有成效,其重要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如何。而要取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只有尊重和肯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受”双方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贯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原则,摒弃传统的物性思维,引向对“人”的关注,立足教育环境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良性互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离不开教育者的组织实施与受教育者的参与接受,彼此相依相存。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受”双方既具有独特性又有共性特点,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促成其自主性的主体选择,才能将双方主体性的这种“精神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能否充分发挥“教”与“受”主体性,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也关乎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和预期目标的能否实现。

3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主体性发挥过程中,良性互动、同向同行的效果需进一步提升

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各种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参见表3。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教”与“受”双方主体性发挥的具体理路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能动、积极的表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9]自我的成长和发展是主体性发挥的最根本、最核心内驱力。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10]的原则和要求;挖掘每一个个体内在的潜能,让“教”、“受”双方主体性的发挥契合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时代情境,实现“教”、“受”双方相互作用,协同联动,共同成长发展。

1 .人本维度:以人为本,关注“教”、“受”双方的主体性需要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思想信息来源日渐多元化,教育者必须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和开放包容的胸怀筛选、接受、转化这些思想信息,秉持自我学习提升状态,积极探寻了解更多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些教育者不能完全摈弃和破除不合时宜、阻碍教育发展的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导致出现对受教育者知之甚少,运用的话语不够丰富,未能有新的内容和形式的拓展延伸等情况。因而,在对受教育者主体性激发方面,教育者要锲而不舍地发挥自身的思想引领力,触发受教育者深刻领会,主动践行,同时要注意“解决教育者的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受教意愿、受教能力之间的非互适性矛盾”。[8]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凸显是一个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变化发展过程。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于其思想品德发展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教育者在思想观念、道德修养、意志品格等方面进行正向的激发引导。当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受教育者主体性发挥激发不足的情况,减弱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产生教育自觉的可能性,阻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效果。

“教”与“受”主体性的发挥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割裂。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必须借助、倚重教育者的引导、激发、助力,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的最终目标成果必然指向受教育者的接受、参与、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必须有“教”、“受”双方的努力与实践,互渗、互透、共进、共享,同向同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互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双向影响需要凸显,相互砥砺前行的局面需要固化形成。在某些情况下,双方在思想情感、价值观念、认知取向方面未完全达成“共识”,还存在分离与排斥的情形。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实现,必须是在双方协同作用下共同完成的一个教育过程。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组织、引导、施教与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理解、体验、践行之间的结合需要不断加强,两者内在的统一有待进一步强化和弥合。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对封闭与隔绝状态还未完全解结、消除,双方在各自主体性的发挥过程中,未完全形成真诚有效的话语交往关系。这些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成效。

2 .话语维度:平等沟通,凸显“教”、“受”双方的主体性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封闭孤立单一的过程,而是始终处在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当前,面临着全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态势,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与受教育者认识不同步,与其日常生活产生割裂,受教育者的个性化、独立自主性增强,不再天然接受教育者自上而下传播的主流价值观,而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寻求价值观支持进而为自己的作为提供合理性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面对新时代受教育者的诸多诉求,并努力契合时代、环境的变化,才能让教育者自身有“满足感”,让受教育者有“获得感”。教育者要自觉面对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新趋势、新问题,努力使得自身重塑主体威信,彰显教育过程的调控力,在受教育者中拥有主导的土壤和根基,此外要积极寻觅当下语境中受教育者的需求,触发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增强。时代在呼唤人的主体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已经成为教育的必然。为此,发挥“教”与“受”主体性,是基于教育环境所处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

教育者不仅要成为树立积极正面价值观的引领者、践行者,而且要破除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教条化理解,倡导平等参与、积极讨论。教育者需要改变宏大的话语风格,解决好作为教育主体“说什么”和“怎么说”的统一关系,逐步改变“‘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13]的现状。要及时了解受教育者的多元化需求,搭建好和受教育者之间精神上、情感上的融通信道,实现双向的互动和交流。不仅要完成教育者自身的提升完善,而且要使受教育者由教育受动者到主动者甚至创造者的飞跃和质变,追求“教”、“受”双方的共同发展。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就是要调动受教育者主动学习、思考、内化、践行的要求和意愿,激发其内在成长发展的动机和动力。在鼓励受教育者自主质疑、问题驱动的基础上,力求将教育者引动、受教育者主动、双方多元互动衔接起来。这样,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才有可能达到心灵与观念上的相互回应、共声谐响。

3 .实践维度:关联生活,实现“教”、“受”双方的主体性选择

“人的本质不是当然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思想政治教育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物质生产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重要源泉。”[15]人不同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够自己创造生活,通过实践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因而从本质上说人是具有实践性的。在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和精神层面,而更应注重其实践教育功能,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场景,弥合理想与现实的罅隙,强化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针对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时指出的:“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6]

伸杆用于空间环境之前,必须对其进行一系列严格的地面测试。伸杆的零重力展开测试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测试内容,伸杆能否在零重力环境下准确地展开与缩回需要经过试验测试,以确保其在外太空环境下能够正常工作[4-7]。然而遗憾的是,虽然外太空是零重力环境,但是在地面展开实验中伸杆不可避免会受到重力影响。因此,如何克服有害的重力影响并且寻找有效的重力补偿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的任何作用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理性选择才能实现,故教育者要注重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选择能力,把受教育者内在精神发展需求和教育要求结合起来。教育者主动选择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认可的实践情境,让受教育者在鲜活真实的实践体验中,逐渐开始全面深刻地了解、认可思想政治教育传导的价值观念,渐渐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教育者要立足双方的主体性选择,注重从理论话语切换到生活话语,使用的话语表达与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相关联,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和接受习惯,这样才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让受教育者主动获得思想道德规范和实践生活的意义,并能以实际行动来履行价值信条。如果拥有了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受教育者具备了接受积极外在因素影响的主观愿望, 才能使社会生活中各种正面影响通过其自身思想矛盾运动产生积极效果,进而实现升华认识、理解理论、主动选择、积极践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外延与规范[J].教学与研究,2014(11):54.

[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1).

[3]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5.

[4] 项久雨.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维度[J].江汉论坛,2015(9):53.

[5] 徐志萍,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8(2):35.

[6] 王金萍,王洪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缺失的消解路径[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4):406.

[7][9] 林伯海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主体性的要素构成新探[J].思想教育研 究,2011(2):11.

[8] 陈步云.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运行[J].思想教育研究,2016(4):14.

[10][16]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2).

[1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12]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245.

[13] 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就“教育改革发展”答记者问[N]. 中国教育报,2017-03-13(1).

[1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5.

[15] 杨威等.物质生产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深层根源[J].江汉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3):112.

DOI: 10.15938/j.cnki.iper.2019.03.023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9749(20 19)0 3-0 110-0 4

收稿日期: 2019-01-05

作者简介: 刘宏芳(1979—),女,内蒙古丰镇人,内蒙古工业大学党委学工部、学生工作处军事教研室教师,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庞 达]

标签:;  ;  ;  ;  ;  ;  ;  

关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思考-基于“教”与“受”主体性发挥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