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设"悬念"论文_袁泽静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设"悬念"论文_袁泽静

袁泽静 (四川省什邡市马井小学 四川 德阳 6184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11-022-02

"悬念",仿佛是在一些侦探小说或刑侦电视剧中常用的字眼。但往往就是这些悬念才能吸引住你的兴趣和注意力,以致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而教师,是站在讲台上的艺术家,同样希望学生能如饥似渴地投入学习。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也能恰如其分的巧设悬念,能否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产生非学不可的愿望呢?我认为,可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尝试着以下几种巧设悬念的方法:

一、新授之前,抛砖引玉。

这如同电视节目预告,先把文章的魅力、情节发展的高潮、结局之中某个突出的片断或者与文章有关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追根刨底的愿望,自然地跨入学习大门。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前,我预设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在联合国的历史上曾经记载着一件事。联合国国旗一向不受任何影响朝升夕降,但是有一次,一个国家的总理去世了,联合国秘书长却破例宣布降半旗,以示哀悼。就在其他国家为此举不理解时,秘书长说了这么一句话'你们见过一位拥有几亿人口的大国的总理,自己却没有一个孩子;见过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的总理,在银行里却没有一分存款吗?'他说的这位总理,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周总理。"这样巧设悬念扣人心弦,激起学生对总理的深深的敬佩之情,从而都会设想十里长街送总理将是怎样的壮观场面,由此顺势引导"可是就是这么一位全世界人民都爱戴的总理去世后,'四人帮'千方百计阻扰人民悼念,不允许人们集会悼念总理,但悲痛的人们没有屈服恶势力,他们自发地来了。"简单的几句话,使学生知道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兴趣一下子高涨,同时也突出了中心。这样巧设悬念,能让孩子们主动参与课文的学习,无需教师再绞尽脑汁的设计学习要求,(其实千篇一律的要求学生也会厌烦),而且,学生的理解各有千秋,放手让孩子们去学,也许会让我们发现见解独到的"玉"哦。

二、讲授时,故作悬念。

悬念一--巧设迷宫。

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草船借箭》,讲到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的是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教师引导抓住"一样"、"赶造 "两词设下第一谜:"周瑜为什么明知故问?为什么又把决定成败的十万支箭让诸葛亮来造?"当学生学到第三段周瑜活动时,不由恍然大悟,原来周瑜是有意陷害。接着又抓住"我得吩咐将军们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设下第二谜,"那么诸葛亮在三天之内能完成吗?"学生学了第四段,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老师又设下第三个谜,"既然是造箭,借船又有何用?"一连串的悬念"迫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往下读,想探个究竟。当说到草船借箭时,学生才识得庐山真面目。最后,老师再抓住"神机妙算"一词,设下最后一个谜"神在何处?妙在何方?"一节课里,学生在迷宫中饶有兴趣地边学边解谜,其乐无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悬念二--打破常规。

故意违背事理,在"逆反"情境下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也会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太阳》这篇课文,如果把最后一个太阳也射下来,那会发生什么?从而引导学生自己去看课文,从中找答案,并且充分发挥想象力。

悬念三--故错迷惑

这种错并非真错,而是在特定的场合下故意错的语言技巧,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知识性文章,教学中,我出示地球图片,设计悬念:"我把人类的好朋友地球带来了,(指着被污染的地球)同学们都发现,今天地球不高兴了,是的,她病了。大家想不想为他治病呀?要怎样治病呢?"在课前搜集资料时,孩子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地球的知识。他们显然知道"带到教室"、"治病"这些都是"错"言"误"语,但悬念再加上可感的图片,不仅给人以新鲜感,而且形象生动的强调地球和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同样需要关心和保护,有效突出要加强环境保护这一中心。

悬念四--险象横生

可以适用于情节比较紧张,复杂的课文,例如:《夜莺的歌声》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而且篇幅冗长,在教学中可以小夜莺与敌军的周旋设置悬念:"一个小男孩与几十名敌军力量悬殊大自不必言,在这样的情境下,他还把信号传给游击队员的,他是如何做到的?"让学生为小夜莺的危险处境提心吊胆,也为他的机智勇敢拍手叫绝。

三、结尾处,余味无穷。

课文学完,除文中情节令人回味之外,若设下悬念,犹如钟声不绝于耳的思考会给课文以生命的延续,也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思维。例如《普罗米修斯》上完后,孩子们对普罗米修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造福百姓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课文学完了,普罗米修斯的精神也不可能在孩子们心中随之逝去,于是我设置小练笔:普罗米修斯终于摆脱了痛苦的折磨,他获得了自由,他会为人类做些什么呢?课文虽然结束,但是这个悬念让他们的思绪继续飞扬,学生自然的展开联想,也使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得到升华。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完后,大家都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十分敬佩,但文中着重描述了父亲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对儿子阿曼达的描述甚少。所以孩子们能清楚地道出这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而要体会了不起的阿曼达就理解得不够深入。于是,我结合我们刚经历过的"5、12"大地震设置悬念。我先让孩子们描述自己知道的故事,当大家讲到有些人在废墟下呆了100多个小时仍存活下来时,我让他们换位,假设是你,会怎样,能坚持那么久吗?顺势引导,阿曼达,一个孩子,当他被埋在废墟下,他会想写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让孩子们组织语言写下来。孩子们根据自身的经历,根据看到的画面,根据课文,写下了一篇篇感人的文章。在互评这次练笔时,很多孩子潸然泪下,同时对阿曼达的勇敢、冷静等也有了更深刻地理解。这样设计,使课文的中心得到了升华,也使人物的精神在孩子们心中得到了升华,课文虽完,可孩子们对人物精神的感悟以深入人心,并会指导自己的行为、思想,使课文余味无穷。

我们总是认为,情节紧张、感人的课文,教学时效性高,他们也是示范课的"宠儿";而一些知识性课文或情节平凡的课文,却不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觉得要吸引学生不能以课文来判断。我认为,要吸引住学生,最根本的就是要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想学。巧设悬念,就是我常用的方法。只要应用得当,它就是阅读教学的催化剂,也会让孩子们产生非学不可的愿望的,孩子们想学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自然提高了。

论文作者:袁泽静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3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10

标签:;  ;  ;  ;  ;  ;  ;  ;  

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设"悬念"论文_袁泽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