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内部审计的思路与策略论文_符介雄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内部审计的思路与策略论文_符介雄

中铁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660

摘要:成本管理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地位,但成本管理实施过程中面临不少问题,例如成本核算不准确、成本管理不规范等,审计可以发现成本管理中的问题并提供改进完善对策,因此本文阐述了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内部审计的思路与策略。

关键词:内部审计;成本管理;施工企业

一、引言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增收节支、提高效益都离不开成本管理。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是从价值链、成本动因的角度进行分析,局限于成本降低或成本控制。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成本管理必须依附于市场环境和商业链条上的定位,有些企业只能做到低质低价,而另一些企业却可以做到优质优价,因为成本管理的本质是研究如何花钱的艺术,解决最大化利用资源的问题,主要不是为了成本节约。对于施工企业来说,通过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减小企业变动成本,提高企业经营净利润,在低中标价格条件下赢得更多利润,提升招标价格的吸引力[1]。相比于生产性企业,施工企业的成本特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不能以单个产品的消耗比较成本,只能以单项工程作为成本费用的归集单元;成本控制的主要依据是预算成本,因为不同产品的差异性导致实际成本之间缺乏可比性;跨年度工程的普遍存在,以及投资成本确认的滞后,造成某一时间节点当期确认的营业成本不等于投资成本,两者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等[2]。这些特性决定了成本管理的难度,再加上施工企业成本核算方式不统一、成本管理不够完善,造成成本数据的偏差,甚至出现虚盈实亏的现象,因此加强审计并利用审计特有的监控反馈、咨询诊断、风险预警、评价鉴证等作用,可以规范企业内部控制、夯实成本管理基础,提高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有效性[3]。有鉴于此,本文对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内部审计的思路与策略进行了分析。

二、营造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

(一)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目前,关于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尚不充足,所以应建立并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制度,对审计内容、审计责任划分、审计范围、审计权限等内容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便对成本管理进行审计时做到有章、有据、规范、合理。其次,应将企业内部审计看成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活动中一部分,使工程审计形成制度化和程序化。

(二)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审计队伍素质与审计质量密切相关,所以提高审计队伍素质、树立良好审计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应按照政治性强、作风过硬、业务精湛的要求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业务培训,开展审计实务研讨,总结审计实践经验,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经济管理,发挥审计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三)转变内部审计观念

不少人把审计工作看作查找问题、错漏、弊病的行为,但这不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应当是改善企业管理,利用审计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和财务状况的优势,将企业决策的落实情况及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反馈到企业领导,发挥好企业领导决策助手的作用,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审计人员应转变“把关型审计”的观念,树立“管理型审计”观念,紧密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寓服务于监督之中,推动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利用外部审计资源服务内部审计

(一)利用外部审计资料,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在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之外,还有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之类的外部审计。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在审计内容、范围、标准、依据、程序、方法等方面都十分相似,因此施工企业利用外部审计提供的相关资料,可以加快审计工作,提高审计效率。

(二)委托社会审计力量,完成内部审计任务

当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力量不足时,可以委托社会审计力量,以协助完成内部审计的工作任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利用外部审计线索,做好薄弱环节审计

利用外部审计结果,可以减少重复审计的内容,并针对外部审计中指出的薄弱环节和线索,加强跟踪、调查与核实,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针对性。

四、构建高效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一)内部审计与成本管理、战略管理结合

内部审计是促进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但它只有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才能确保成本管理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时发挥关键作用,也就是说企业战略管理要求内部审计与成本管理紧密结合[4]。

(二)构建融合内部审计、成本管理与战略管理为一体的管理模式

在施工企业内部,内部审计与成本管理的整合不仅仅是审计部门的责任,还需要企业其他部门的有效配合。企业主要领导负责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资源分配、团队建设等工作,成本管理也是其工作重心之一,他应当与审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一道制定企业战略和进行资源分配。成本管理部门负责人负责成本信息的管理,并与审计部门进行互动。再加上其他部门的互动、配合,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和管理。

五、施工各阶段内部审计的策略

(一)内部审计施工阶段划分

根据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状况,常规内部审计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3个环节。事前审计也就是对工程项目方案可行性进行的审计,事中审计主要是根据工程进度对合同签订、施工预算、施工建设等进行的审计,事后审计是对竣工结算进行的审计。其中重点为合同管理、施工预算、工程施工、竣工结算4个阶段。

(二)合同管理阶段的审计

合同管理阶段重点是审计合同的合法性、有效性以及合同履约情况的跟踪。根据工程施工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审查合同订立主体是否合格、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内容是否满足需要、条款是否严密等。施工过程中对合同履约情况及是否存在变更、解约等情况进行跟踪。

(三)工程预算阶段的审计

工程预算是根据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确定的相关费用计划,包括预算计划书、工程计划任务书及相关补充材料。该阶段审计的重点是审查工程预算是否合理、工期进度计划是否可行、主要材料选择是否恰当等。预算必须达到合同要求的质量标准,在此基础上优化费用支出,以合理成本实现工程目标。

(四)工程施工阶段的审计

工程施工阶段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审核工程预算的执行情况。为了提高审计效率,应当对待审项目进行合理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审计对策。一般审计项目分为在施工项目、竣工未结算项目、竣工已结算项目三类,前两类主要关注预算执行情况,考察实物工程量与设计图纸相符合的程度;第三类关注费用开支是否合理。对于在施工项目,可利用工程量指标修正完工的百分比。

(五)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

在对工程竣工结算进行审计前,审计人员应参加竣工验收会议,了解工程竣工的具体情况,然后在接到竣工结算书后开展审计工作,其中监理工程师签署的竣工验收报告和现场签证是必须提供的材料。根据工程类别分别审核,再核算成本和评定工程质量等级。

六、结束语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涉及面广,影响因素众多,所以在成本管理过程中面临很多风险,开展内部审计可以规范和改进成本管理,降低成本管理中的风险,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审计人员应当苦练内功,加强业务学习,以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齐小丽.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当代经济,2013(12):12-13.

[2] 于玲. 基于施工企业成本特性的工程项目审计对策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14(1):77-78.

[3] 郭凯红,孟德荣,谢冰岩. 浅谈审计职能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J].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4(4):50-51.

[4] 邓玲. 基于内部审计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构建[J]. 商业会计,2013(15):35-36.

论文作者:符介雄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0

标签:;  ;  ;  ;  ;  ;  ;  ;  

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内部审计的思路与策略论文_符介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