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多样性之理想、现实与责任论文_苟书社

校本课程多样性之理想、现实与责任论文_苟书社

苟书社 甘肃省庆阳第一中学 745000

摘 要:校本课程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校本课程是新课改背景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体现了学生个性的多样性,校本课程就成为每所学校课程建设的有力抓手和实施途径。如何很好地建设校本课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分析和阐述,对我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成为践行素质教育、提高创新能力的良好媒介。

关键词:校本课程多样性 理想 现实 责任

世界各国将教育改革放在施政方略的首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也使得我们不得不质疑久已习惯了的、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指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就对新时期、新课程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体系的构建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育对象——学生的全面发展入手,着力建构能够适应当代中学生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诉求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改成为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支柱。始于2004年的自上而下的高中新课改促使不同省区、不同学校都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探索着自己的发展路径,虽其趣万殊,静躁不同,手段各异,但都涉及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且呈现出多样性、精品化的特色。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个性发展需求是丰富多彩的。我校在这个背景下,根据我校六年新课改的实践经验,对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开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以期指导后续的课程建设。

理想——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化需求

教育学对“人”的理解中明确提出:人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人作为一种存在的可能性本身就孕含着丰富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个体生命具有独特性、不可替代性及个体间的差异性。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的校本课程必然也体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因为课程的受体——学生本身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校本课程多样性既是理想,也是现实,更体现出一种历史担当与责任。其实现过程是现实向理想无限靠近的一个长期的、动态的修正过程。

校本课程的多样性首先体现在课程资源的极大丰富的基础之上,让每一个学生具有在国家课程所关注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拥有受教育的选择权。理想的校本课程多样化是基于学校的定位、学校的文化自觉、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为基础的。学生从自身的身心发展、志趣指向出发,对多样性的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和分享,它是学生的一种自我诉求、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对教育过程的逆向推动,它是满足每一个学生差异化教育需求的完整意义上的多样性。理想的校本课程多样性是每个学生从人的个性发展层面都希望得到的,但是对于特定的地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来说,这种真正意义上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不同方面的多样性的校本课程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理想的多样性的课程很遥远,但是作为真正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的多样性,其存在的价值在于树立一个标杆,确定一个航标,对具有不同地位、不同特色学校的校本课程实践进行方向性的引领。在农村或者薄弱学校教育资源总量和多样性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只能通过一定的规则、政策和制度,确保有限的教育资源在学生中间进行相对平衡的分配。

理想的校本课程多样化也是指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权和差异性的现实而持久的尊重。真正的素质教育不仅与学校资源的配置和办学条件相关联,更与学校管理层对教师及学生在人的层面发展的充分的尊重。我校在六年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不断探索出一条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多样性、精品化实践之路,历经思考——整合——实践——修正——完善五个步骤实现校本课程多样性和精品化特色学校构建的有效探索。六年来,教育教学质量年年上一个台阶,高考一本二本升学率逐年以5%以上的比例逐年递增。究其原因,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了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性,同时,也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本义,也是教育公平的原点,也是教育公平的最高境界。

理想的校本课程多样性其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自然和谐的校园生态。当教育资源匮乏,万人一书,千人一面,唯高考是瞻,高考定终生,校园内充满歧视,友爱成为校园内的奢侈品的时候,教师、学生的心态和行为是焦虑的、浮躁的、纷乱的,师生关系是紧张的、冲突的、压抑的。校园内的暴力欺凌事件便会累累发生,教育便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而当以校本课程的多样性为切入点的课程改革让学校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校园内教师是平静的、自然的。学生就会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朝气,富有活力,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教师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会获得职业幸福感。

现实——校本课程的多样性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

新课程改革促使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学校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实践中实现涅槃。从国家层面的指导,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调研,再到学校在不同方向和路径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校本教研开展得有声有色,各种各样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雨后春笋般地被开发出来,我校每级学生每学期开设25至30门不等的校本课程,涵盖800余名学生,《剪纸入门》、《秦腔入门》、《篆刻入门》、《书法入门》、《绘画入门》、《石油炼化与生活》、《气象与生活》、《庆阳乡土地理》、《庆阳旅游》、《平面设计》、《几何画板》、《庆阳历史名人》、《阳光成长》等等成为深受欢迎的精品课程。但整体来看,校本课程开设的生态环境还有种种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优化。

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优先发展的地位还需进一步加强。在实践中,由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周期相对较长,开发团队必须花大力气,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具有科学的教学目标、计划、讲义、教学反思等元素的精品化课程,同时,能够固化下来的课程需要更专业的团队和更长的实践周期。对教师来说,校本课程的眼前效益不明显等因素,导致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结果一是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面还不广,积极性还不高,课程的开发时有自由发展、散乱无章的局面,有的课程有始无终。二是开发的课程涉及的门类也不全面,社科类的偏多,创新探究类、国际视野类偏少。三是某些类别的师资缺乏,比如,机器人、航空器等方面的专业教师不足。四是学校的硬件设施、场地不足等问题都成为校本课程多样性实践的障碍。五是现阶段存在课程难度上的层次化和样态上的多样性,没有真正建立起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可选择性课程体系,“选课走班”处于单极化状态。加之,应试教育对学生进行筛选、淘汰和选拔,单纯以考试分数衡量评价学生、区别对待学生的现象也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校本课程积极性不高。

责任——把握好“规划”、“规则”和“规律”

课程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载体,而校本课程则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它是每个学校致力推进的事业,永远指向未尽,其中存在着多少不完美,也就包含了多少臻于完美的可能性。在实现校本课程多样性的实践中,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参与者——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应当担负起自身的投身新课改工作的责任和担当。在校本课程多样性的开发中,应着力把握好“规划”、“规律”和“规则”三个关键词。

作为学校,应当担负起对学校内外的优质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并进行合理配置的责任,在“规划”上花大力气。“规划”应当解决的是校内外优质资源的发现、整合、优化的问题,落实校本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优质的校内外资源的挖掘、整合需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而进行合理配置。确定增加科学探究类、国际视野类的课程数量,相对减少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比重。出台校本课程开发开设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性措施。

作为教师,应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在“规律上做文章。这里的“规律”是指教育规律,有人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不断唤醒受教主体——学生的本性(追求成长发展和互相信赖)的过程,从而达到更高的境界。还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是基于爱这个原点,不断自信→自主→自律→自立循环并螺旋上升的过程。所以,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基于或遵循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从自身的学有所长出发,关注学生自信→自主→自律→自立的发展路径,与同科教师、不同科教师、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以团队为单位开发校本课程,同类学校之间共同开发课程,真正意义上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开发出适切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样性的精品化的特色课程,精品化是校本课程多样性实现的终极目标和归宿,也是学校特色创建的抓手和依托。

作为学生,在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建设所赋予他们的发展契机,从个人生命发展规划、不同学段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节点,在“规则”之下求成长。结合学校为他们开发的校本课程套餐,以自己的发展愿景和成长路径做出有效而科学的选择,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个人的特长和特色,彰显活泼、团结、积极、向上、友爱、探索和创新的个性品质。同时在走班制大背景下,学会规划自觉、管理自觉、选择自觉、发展自觉、创新自觉和完善自觉,把自己完全置身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建设大潮之中,从而激活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活力,奠定惠及终身的优良素质,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真正标的和指向。

作为家长,谙熟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的思路和做法,在“规划”、“规律”、“规则”下,当好学生成长的帮手。他们在学校课程改革中不是事不关己的看客,而是规划者、参与者,是课程建设纵深发展的坚强后盾。家长参与课程的开发和开设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荣耀、信心和自豪感。根据我校实践,家长课程是由学生家长为学生开设的课程,或是别开生面的系列报告,或是独立开设的一门别具特色的课程,家长通过课程开发的方式来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跟踪学校的课程改革进程,从另一维度及时为学校的课程建设提供有效的方案或改进意见。学生在课堂中看到家长优秀的另一面,既受鼓舞,也很感动,在不知不觉中对家长产生了更深的感恩和敬慕之情,这是学生在家里感悟不到、也收获不到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品性优质成长的原动力。

参考文献

[1]何晓文 戚业国 基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高中校本课程建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世民 苑大勇 中国校本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及启示.第38卷第4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 l.38, No. 4,2011年7月。

[3]王晓东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忙”与“茫”.人民教育,2015年23期。

论文作者:苟书社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9月第2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2

标签:;  ;  ;  ;  ;  ;  ;  ;  

校本课程多样性之理想、现实与责任论文_苟书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