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和澳大利亚的历史文化分析_文化论文

珠海和澳大利亚的历史文化分析_文化论文

珠澳历史文化试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澳门是中国南海之滨一个美丽的半岛,因历史的原因,现在仍是由葡人管理的以赌业为龙头的国际著名的旅游城市。也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东西方文化交汇点。

珠海,是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经过十七年改天换地的艰苦创业,如今已变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现代化花园城市。

澳门与珠海在历史上地理相连,文化同出一脉,自十六世纪中叶,葡人登陆澳门后,两地的文化差异遂起变化,在四个多世纪的衍变中,文化圈的异化越来越显著,笔者试从两地文化的变异中,梳理出一些线索来,以期引起更多的学者专家能从文化的视野,在澳门回归祖国怀抱之前,作一些必要的研究与解析,从更高的层而上,对两种制度、两类文化生活圈给各自市民精神素质的影响和城市发展的作用,归纳出有理论指导意义的成果。

一、珠海、澳门历史地理概况

珠澳两地在地理上山水相连,岛与陆通,历史上同属一个行政区划,均处在珠江出海口的西岸,可谓唇齿相依,脉搏共通。

康熙十二年申良翰编修的《香山县志》在《舆地志·沿革》篇中叙述香山时称“古杨越地”为“扬州之外境”。这个粗犷的划分,可以窥见,珠澳在商周之际还是微不足道的“化外之域”。

在秦代郡县的区划中,珠澳归属南海郡治下。秦末赵佗据郡称王,珠澳属番禺县。晋恭帝元熙二年(420)置新会郡,郡下置封乐、封平二县,珠澳大部属封平县。隋文帝开皇十年(590)重归南海管辖。唐肃宗至德二年(757),珠澳二地又归东莞管制。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因盐利的驱动,析东莞县境,割南海、番禺、新会三县的滨海之地成立香山县,珠澳两地仍为其辖地。至明清两朝,一直成为定局。

珠澳两地丘陵众多,直到唐宋之际,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浅海和成陆状态。北宋乐史在《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五十七中记述:“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这里所说的县南之县,是指建于唐至德二年的东莞县。而“香山”之地,大多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指现在中山市境内的五桂山。而当年的五桂山也就是香山,还处在一片海水包围之中。

印光任、张汝霖编定于乾隆年间的《澳门记略·形势篇》中记载:“莲花茎,即所谓一径可达者。前山、澳门对峙于海南北,茎以一沙堤亘其间,径十里,广五六丈”〔1〕。这一莲花茎是澳门与珠海相连的唯一通道,而且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就陆地相接。1980年,在拱北莲花茎一带考古调查中,在现在的边防检查站附近地面发现有大量的陶片与石器分布;在中澳交界的关闸口也就是莲花茎沙堤上,发现了一件磨制精良的长条形石斧。〔2〕澳门通向拱北的“莲花茎”从地形学上称之为陆连岛。澳门黑沙遗址科学发掘与整理,〔3〕以及珠澳两地大量的新石器遗址中文化内涵的相同,证明了早在四、五千年前,珠澳两地的先民们已经有了非常密切的往来活动。

二、珠澳文化的分野

珠澳两地在天高皇帝远处混沌而生,直到南宋香山县的成立,才算正式有了方圆。可以想见,当年的官府除收盐税外,对所辖子民的管理并不十分严密。公元1279年,南宋王朝与元军在珠澳相邻的崖山发生激战,在珠澳之间的十字门也进行了一场空前的海上激战。南宋王朝终于在腥风血雨中,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陆秀夫抱小皇帝投海自溺;张世杰率残部突出重围,躲过人祸却躲不过天灾,在大海飓风中折戟沉舟,在珠海的斗门县黄杨山麓有张士杰之墓。大量逃亡避难的南宋遗民遂混迹于珠奥一带。有了这样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珠澳两地才常常为史籍提及。南宋军民的流亡和避难,注定了他们要隐讳而低调。笔者在澳门、珠海两地的文化调查中,发现珠澳两地都有供奉玄武大帝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之一的北帝庙。不仅珠海有,在新会、江门、中山及周边的沿海之地,亦有北帝庙,就连边远的海岛上,包括珠海的杆担岛上亦有北帝庙的遗址。联系到南宋末年这一段历史,笔者在拙著《澳门行旅》中就做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北帝的功绩主要是助王荡魔。而澳门凼仔岛上北帝庙的建立,实在有些蹊跷,这么一个名称别扭古怪的北方之神,要是以渔民为主的居民去找一个神来祭祀的话,一般是排不到他的,而居澳葡人也不会去朝拜一个毫不相干的外族之神。那么以史观照,最有可能是南宋末年流寓岛上的北方士民,日夜思念着北方的故乡而又不敢做出什么被世外发现的举动,推出这么一个北方的荡魔之神,宣泄一下心头的怨闷之恨,例是情理之中的事”〔4〕。由于玄武大帝虽然代表北方,而其显象之形却是龟蛇相缠的合体,所以又有一部分人认为,渔民供奉玄武大帝,是求其雨水。到底是求其下雨,还是求其雨水不要过分过多呢?想来应该是后者。而龟与蛇虽然与水有关,到底有没有这样的神通,只得留阙存疑。

不论怎样,珠澳两地因这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大战,增加了新的移民,这应该是无可怀疑的事。而移民的增添,对当地文化的影响必然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珠澳两地文化的分野,宋元大战仅仅是增加了一个文化的因子。而具有重要意义的分野,倒不是宋元大战这一件属于改天换地的大事件。明中叶,萄萄牙人登陆澳门,说是借地晾晒。在明万历年间编修的《广东通志》中记述下面一段史实:“嘉靖三十二年(1553),舶夷趋濠镜者,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徇贿许之。初仅篷累数十间,后工商牟私利者,始渐运砖木石为屋,若聚落焉。自是诸澳俱废,濠镜为舶簸矣。”也就是这样一件貌不惊人的小事,却酿就了四百余年的一场重大历史事件,葡人自此在澳门取得了四百多年之久的居住权、贸易权、自治权。澳门实际上成了明清政府治下的一个特区。由此,珠海、澳门两地的文化面貌、生活习俗,遂起了质的改变。

澳门的葡人,最高峰时达十余万人。他们有自己的习俗和社交圈,有的葡人与华人通婚,世代居住在澳,生于斯、长于斯又称土生葡人。他们使用的语言,仍是葡萄牙语,因与华人杂处,有的还能说一口流利的粤语。这样的一些葡人,对广东话基本上是能听也能说.但因几乎完全不识汉字也就谈不上读与写了。葡人在明代乃至清中叶之前,在澳门形成了以信奉天

主教,崇尚欧式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和生活社交的葡人为主的文化圈,但仍处在明清政府的严格管制之下。这一时 期澳文化应该说是中西文化交融,诸教并存,习俗各守,葡人与华人的交往以利为重,形成一个“重商重利”以拥有财富为荣的社会潮流,而且不管这钱是否干净,是否贩毒走私、卖猪子的血汗钱,还是正常贸易得来的报酬和利润。

而属于香山县管辖的珠海以及澳门的华人的文化,仍是以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为主。直到清代道光年间,珠海籍的进士鲍俊等一批文人,聚集在今珠海市山场村的石溪,吟哦题咏,留下数十块镌石摩崖的诗词,为日后的珠海留下了一块仿兰亭雅集的书法观赏的文物景点。这种士大夫的生活方式,正是当时文化心态的最好折射。尽管欧风渐进,通过澳门对珠海及周边社会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比如珠海出现了第一批有影响的留学人才,如中国第一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著名教育家容闳,首任民国总理唐绍仪,文武兼资的蔡延干,清华首任校长唐国安等。由于容闳的主持和推荐,顺利用庚子赔款出国留学的珠海籍学生所占各省比例名列前茅。一是有容闳这样的一批乡贤扶持,二是珠海居民的心态对欧美事物认识比其它内陆省份的居民认识高出一筹,感性知识也相对更多更准确一些。尽管出国劳工和出国留学在当时国人眼中看作是丢祖宗脸和下等的事。却在客观上铸就了一代人的文化观和心理素质。

应该说,珠海和澳门的文化到了十九世纪,虽然分野明显,而互相渗透各取所用,形成了有别于内陆省份的两种文化观。

近代史上,珠海周边相连的佛山,诞生了康有为,新会诞生了梁启超,在中山更是产生了一代伟人孙中山。这一批人杰的涌现,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俗话说: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文化观念的变化,使得世代信奉儒、释、道的人们,也把眼光投向了西方。而澳门文化对周边的影响,也是不能忽略不计的。

澳门的葡人,在几百年中。没有产生过叱咤风云而足以引为自豪的人物。唯一常被提及的澳门传教士利马窦还是一个意大利人。而他在中国的行径,实事求是的评价,他不仅具备了一个资深的政治家、外交家的水准。反过头来观照澳门,在政治、经济,乃至文化领域,很惋惜地说,实在很难找出一个足以流传千古的葡人。这与澳门葡人的文化圈、土生葡人的心态,乃至在葡国和明清两代中国政府夹击中生活的策略基调,也不无一定关系。

澳门到了近现代,发展成了一个国际闻名的旅游城市,而这一旅游城市吸引人的地方,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交汇而产生的教堂庙宇,中西合璧的建筑和城市面貌,最吸引人的却是人类既恨而又难舍的赌博业,造就了澳门赌文化的畸形繁荣。澳门本岛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因大规模的填海扩大了规模仍不足十平方公里,而赌场却有六处,其中葡京娱乐场和回力娱乐场还是亚洲为数不多的大型赌场之一。在澳门本岛上还有跑狗场,也是亚洲唯一的以赌狗论输赢的场所。这些赌业设施,客观上刺激了本地居民对金钱的深刻认识,经常有人一夜之间,从富翁成为穷光蛋,也偶然会见到一夜之间一个平常人成为千万富翁。所以,澳门居民很少涉足赌场,因为他们见到的教训和惨剧实在是太多,太刻骨铭心,以致想起来就不寒而慄。一个经常出入赌场的生意人,他在商业圈内的信誉都会降低。在港澳社会里,小规模的资金拆借完全靠商业信誉在运作。如果是一个赌徒,除了去借高利贷,恐怕很难在正经商业圈内敢有人借钱给他。这一种文化心态,保持着港澳社会的商业金融灵活的运转。

珠海及周边城市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特区成立前,往往是说到资本主义,就谈虎色变。在边防上严禁偷渡,却屡禁屡犯。而珠海成立经济特区后,却有不少当年偷渡出去的人,又回到家乡投资、定居。富裕起来的珠海本地人,仍遵循着祖辈的习惯,吃早茶、听粤剧,保持着本土文化的生态。而珠海特区成立后,中国的人才“孔雀东南飞”,他们在珠海的文化中注入了高素质的文化层次,同时一批具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他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敢当弄潮儿,在个人腰包渐鼓的时候,又尽情的去卡拉OK,去唱去跳,去大嚼生猛海鲜,推动了俗文化的膨胀,也形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移民文化心态。

珠海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在党和政府的不断推动下,扫黄打非禁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渐成气候,形成了一股健康发展的文化生态,配合着珠海发展为一个新型的国际旅游和现代化的工业城市,互补互利已经蔚为景观。

三、珠澳文化的走势与互补

澳门在1999年12月20日将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本世纪末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瞩目的一个重要事件。平稳过渡是中葡两国的共同愿望。澳门回归后,仍将会“马照跑,舞照跳”,资本主义的制度五十年不变。应该说,澳门现有的文化生态,仍将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仍以葡人主要是土生葡人为主的生活经济文化圈,他们仍会使用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经济上仍将互相联络支持,但和华人圈将有更多的交往,一定的时候,也会产生不大不小的文化冲突。

二是在澳门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就是澳门华人圈,其中以广东籍为主的华人,也有福建过去的新移民。他们仍将是澳门各行各业的主力军,在政府部门里将逐渐有自己的代言人占据高位。他们将与葡人与中资机构紧密合作,既有自己的生活习俗,又会相当尊重中资机构的纪律制度和葡人的习俗。这是一支特别重要的华人文化圈。

三是以中资机构为主的大陆派遣的工作人员。这一个文化圈将尊重澳门当地的华人与葡人,特别是一些资深的中方人员,他们有长期在港澳工作的经验,对澳门华人与葡人既不会生搬硬套大陆的生活习惯与社会制度,又能灵活机动的坚持原则和尊重对方。他们这一个文化圈将是澳门繁荣稳定的重要力量。

珠海文化仍将是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主旋律。而地缘优势与“鸡犬之声相闻”的格局,将使珠海与澳门打破“不相往来”的僵持局面,现在的葡澳当局与未来的澳门特区政府,都会抱着良好的善意去考虑,如何合理利用这一优势,在文化经济等方面加强合作。目前珠澳的电台、电视台、报纸已经互有专题与专版,相互报道新闻消息。这仅仅是开始,真正的文化交流不仅是形式上的,更重要是双方在精神物质两个方面都有理解、谅解和沟通。而珠海拥有大批高科技人才和技术,拥有雄厚的物质资金,这对双方的交往和合作是一个重要的力量。

双方优势互补,是事关二十一世纪珠澳双方如何比翼双飞的重要课题。

互利互惠,相互考虑问题时能多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一下,这是双赢的基础,对话永远是比各说各话更为直接的交流渠道。在市场经济中,共同遵守一个游戏规则已是既定的事实。

目前的格局,双方高层加强往来多从文化上搞一些合作的举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其实就是从对话和合作开始的。

对于“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经典的提法,这里所说的珠澳文化,特别是珠海文化,应该说,它是南粤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珠海与周边城市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渊源,现阶段的珠海特区文化与深圳特区文化又多相似之处,虽有其特殊性,但共性的东西更多。单独提珠海文化,只是为了与澳门文化有一个类比的方便。在此把“文化”看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现象。它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和时间性。它应该是流动的,液态的,而不是固态的,一成不变的。

注释:

〔1〕澳门文化司署:《澳门记略校注》第23页,1992年版。

〔2〕《珠海拱北新石器与青铜器遗址的调查与试掘》(执笔:杨耀林、徐恒彬),《珠海考古发现与研究》第333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3〕邓聪、郑炜明:《澳门黑沙》田野考古报告专刊,澳门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4〕李世源:《澳门行旅·北帝庙》第118页,澳门华人出版社1995年版。

标签:;  ;  ;  ;  ;  

珠海和澳大利亚的历史文化分析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