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绿色建筑(雨水收集系统)设计与施工论文_邓家明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目前一些绿色建筑技术均已比较成熟,并很好地运用到实际建筑物上。本工程绿色建筑设计中,利用雨水收集系统,降低水耗,达到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

关键字:绿色建筑、雨水收集、节能环保。

一.工程概况

该中学工程包含两幢男女生宿舍、一幢师生饭堂、一幢教学楼。建筑面积共38923.76平方米。

二.绿色建筑

绿色建设是顺应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而产生的,与生态建筑、只能建筑相互关联,对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绿色建筑可以理解为在建筑寿命周期内,通过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各种废物的产生,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是指以最小的能耗、资源与环境损失,换取好的人居环境的建筑。绿色建筑能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能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雨水利用方案

本项目建筑物构成主要由建筑屋面、公共道路、绿化构成。不同类型的下垫面上,雨水径流的水质和径流量存在差异。根据本项目特点,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在屋面、周边场地进行雨水收集。在地下空间内或埋地设置集中的屋面雨水收集池和雨水处理回用设施,统一处理、统一回用,为保持系统稳定运行保证水质安全,设置雨水储蓄池。并采用物理化学方法,以过滤、消毒为主,要求处理工艺简单搞笑,耐冲击负荷能力强,易于管理维护。

1.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工程概述:本次设计收集范围包括佛山高明区高明中学项目屋面及场地雨水,总收集面面积为约31180m²,其中屋面及路面径流系数取0.9,佛山地区设计日降雨量为51.8mm;弃流量取4mm,一次降雨可收集雨水径流总量约为1413m³ ,结合回用水实际使用量设计1个雨水模块收集池,设置室外绿化带内,容积为120m³。

2.初期雨水弃流:集水面的径流雨水经常表现出初期冲刷效应,初期径流雨水中污染物浓度较高、水质混浊,随着降雨的持续,冲刷效应过后,径流雨水的水质将明显提高。对于收集利用系统,在雨水收集时弃流掉初期污染严重的径流雨水,便可以大大减轻后续处理构筑物的负担,节约投资,减少运行费用。对于收集排放系统,弃流初期雨水可消除面源污染,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1)初期径流弃流量应按照下垫面实测收集雨水的COD、SS、色度等污染物浓度确定。屋面弃流可采用2~3mm径流厚度,路面弃流可采用3~5mm径流厚度;综合本项目情况,本项目雨水弃流采用4mm弃流径流厚度。

2)本次设计采用流量型弃流装置实现雨水的初期弃流,每次降雨可实现124.8m³的初期雨水弃流量。

3)初期雨水弃流井采用现浇混凝土井。

3.雨水储存水量及规模:雨水储存设施的有效储水容积不宜小于集水面重现期1~2年的日雨水设计径流总量,扣除设计初期弃流流量。雨水蓄水池的有效容积不小于下垫面降雨的24小时雨水径流,同时匹配的用水管网需要达到一定的用水量规模,雨水储水容积应按照实际回用日用水量的3-5天来计算,本项目取4天绿化用水量及一天道路冲洗用水量。经核算,本工程雨水储水池容积取120m³。

雨水收集池采用装配式PP雨水模块,雨水模块材质为聚丙烯塑料,模块外部包裹土工布及防渗不透水土工膜保水。雨水模块储水相对钢筋混凝土水池,更便于安装,施工周期大大缩短,PP储水模块还可回收使用。

4.雨水处理:雨水处理工艺的原则是力求简单,一方面经弃流处理的雨水水质比较洁净,另一方面是降雨随意性大,回收水源不稳定,处理设施经常闲置。由于雨水回用水主要污染物为COD和SS,经初期弃流后的雨水在储水模块池内有充分的时间完成沉淀作用,沉淀处理的雨水经简单过滤、消毒后完全可达到回水用水质标准,一般不需要做深度处理。

5.回用水系统

当雨水利用系统回用水箱水位达到低水位时,考虑补充市政水源进雨水清水池。补水时,控制补水至雨水正常蓄水水位的大约2/3处,留出空间以备降雨的收集。清水池内的市政补水管的出水口应高于清水池内溢流水位,其间距不小于150mm。

回用水泵控制原理:由水泵出口处的电节点压力开关及水池液位自动控制水泵运行,最不利点供水压力按0.2MPa计。特殊情况下由物业人员定时手动启动,在物业管理办公室等处设远程启动水泵按钮。

6.雨水利用途径:用于整个校园绿化,道路地面冲洗及预留景观补水;绿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道路及地面面积约21000平方米,最高用水量约为47立方。

论文作者:邓家明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某中学绿色建筑(雨水收集系统)设计与施工论文_邓家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