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精神引领,为学校发展铸“魂”论文_史南城

强化精神引领,为学校发展铸“魂”论文_史南城

江西省余干县古埠镇中心小学 335100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需求由低到高有一定的层次。根据马斯洛的理论,前四种是缺失性需要,如果需求得到满足程度会相应下降。最后一种需求是成长性需求,这种需求永不满足,会因满足而不断增强。依据此理论校长办学要不断地强化精神引领,为学校发展铸魂。

一、筑一方精神高地

首先,校长办学要带着对教育的纯粹与热爱在师生心中筑一方精神高地。在办学实践中要始终将办学思考与实践置于宏大的背景中来探寻“路”的方向。这个背景是“人”的,也是“国家”的,还是“学校”的。

近年来民办小学的兴起导致公立小学的生源萎缩。2012年8月,学校新班子经过充分调研,以“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宗旨,明确了“赏识进步的自己”的办学理念。按照“品行端正、人格健全、思维活跃、发展协调、特长初露”人才培养规格,沿着“以德育人、以情育人、以美育人、以乐育人”的教育路径,以打造“人文校园、书香校园、创新校园、平安校园”为抓手,努力建设“校品雅致、师品高尚、课品大气、生品灵气”的四品目标学校,以“做崇德尚学的中国人”为校训,大力加强尊师、守纪、乐学、善思的学风建设;大力加强爱生、敬业、博识、善导的教风建设;大力加强相互赏识的校风建设,努力促进了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

二、树一座文化丰碑

其次,校长办学要在师生心中树一座文化丰碑。审视当下,学校文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从纵向看,历史传承、文化凝练不够,文化断代发展;从横向看,未平衡五育关系,缺乏统一规划,文化碎片呈现。我校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这一隐性课程的作用,通过营造全方位的校园精致文化为学生打造一片“金黄色的麦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是通过规划校楼建设和打造园林般校园环境,发挥校园环境的熏陶、美育作用;二是注重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三是发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三、造一片学习乐园

再次,校长办学要引导教师把课堂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师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优效课堂的构成者、享受者。2014年,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开展“有效教育”实验,用 “5J”(约定、饭卡、表达呈现、单元组的使用、团队建设)将课堂变得简约有效;用“5F”(防空讲、防花架子、防泡沫、防以学生为敌、防形式单一)把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课堂转向以学生为主的合理化课堂;用图文结构的备课方式,把核心指向关键目标的操作要点与方法策略。我校作为余干县课改实验的首个农村学校示范点,实行“有效教育”近几年以来,学生的学习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赏识文化”的引领下,构建可供学生选择的学校课程系统,达到“让每一个学生得到与其个性相适应的最大发展”的目的;努力创设“以智激智,智智相融”“以美引美,美美与共”的课程氛围。

我校在努力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解读与实施的同时,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三个层次(即基础型、拓展型、体验型)五大类别的三修课程(必修、选修与研修),围绕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来构建。让学生在主题班会、礼仪常规、体育艺术、科技创新等课程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天赋,发展核心素养。学校编写德育教材《书声琅琅》《歌声嘹亮》《余干人杰》《魅力古埠》嵌入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整体设计之中。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体育节,成立了各种学生社团,从学生角度出发设置了23个课程,涉及体育、艺术、科普、语言四大门类,采用“长短课相结合”以及每周三两节课走班的形式予以时间上的保障,通过菜单式选课,实现课程选择自主化。

四、建一块成长基地

最后,校长办学要为教师的成长建好基地。学校文化的依托是教师文化、教师的成长,培养高素质教师方能以德育德。一是品“德”铸魂。引导教师树立“三个意识”,即服务意识、质量意识、法规意识,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开展以“爱与责任”“青春在奉献中闪光”“做新时代好老师”等为主题的师德教育系列活动。二是以“能力多方位,人人都发展”为目的引领教师从“平凡”走向“卓越”。1.校本教研实效化。建设有序高效的校本教研制度;升研思结合的校本教研层次;搭建引领互助的校本教研形式;创设主动发展的校本教研环境。2.教师培养层次化。对参加工作三年以内新教师实施“青蓝”工程;对参加工作三年以上青年教师实施“三三”工程(即三课三学三研);对骨干教师实施“六子”工程(“选苗子”“压担子”“引路子”“架梯子”“搭台子”“树牌子”)。3.教育科研日常化。加强理论培训;开展问题反思;完善科研管理。4.评价改革制度化。加强领导对教师自我发展研究的管理力度;制订《古小教师梯级成长方案》,完善《古小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办法》等制度;尝试使用《教师成长记录册》;完善《古小教师业务考核方案》。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学习,苦练教师“内功”,打造富有思想、充满智慧、洋溢激情的教师团队,让教师树立仁德的价值观和教育观,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与业务能力。学校还提出“精神统领、文化引领、名师带领”的做法,向全校教师发出做“有气度、有深度、有风度、有温度”的“四度教师”倡议,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具有古小特色的教师“四大精神”(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通过长期不断的强化认知和感悟体会,把四种精神植入教师灵魂。

论文作者:史南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3月总第3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8

标签:;  ;  ;  ;  ;  ;  ;  ;  

强化精神引领,为学校发展铸“魂”论文_史南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