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临床诊断价值论文_赵英

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临床诊断价值论文_赵英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人民医院 云南宜良 652100

【摘 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用于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间收治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53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先后对其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和CTA(CT血管造影),分析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CT平扫阳性诊断出30例,阳性检出率56.60%,二次CT平扫均诊断为阳性,阳性诊断率100%。CT表现:其中有27例是由血管阻塞导致,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或浮云征、假肿瘤征、脑回征;有15例是由于血栓脱落导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且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沿血管走行;11例是由外伤导致,表现为损伤基础上大片状低密度影,通常情况下还会累及灰质。CTA结果显示16例大脑前动脉出现严重狭窄或闭塞,33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4例两种动脉同时闭塞,4例颈内动脉闭塞。对比发现,由病变血管所支配的脑实质区CTA检查结果明显比CT平扫的梗塞范围大。结论:临床采用多层螺旋CT平扫能够快速、准确的对大面积脑梗塞进行诊断,必要时联合CTA能够更加清晰的观察病变血管的部位及狭窄程度,继而为临床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塞;多层螺旋CT扫描;诊断价值

脑梗塞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较高,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约占所有脑梗塞疾病的10%,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缺血、缺氧性脑血管意外疾病,主要是由于脑动脉主干出现严重狭窄或闭导致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临床一旦确诊为大面积脑梗塞应立即实施救治,否则耽误患者最佳的治疗时机,将导致更加严重的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所以,本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本院53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CT平扫及CTA表现,综合评价多层螺旋CT扫描对于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详细分析结果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间收治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53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其中有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在53—82岁之间,平均(68.45±4.6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20例意识障碍,29例肢体偏瘫,15例头痛、呕吐,12例失语,16例口角歪斜以及9例大小便失禁。其中基础疾病有25例高血压患者,9例糖尿病,1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2心房颤动患者,6例外伤。本组患者均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承诺配合诊疗。

1.2方法 器械采用Siemens Emotion6螺旋CT机进行扫描,CT平扫参数设定:电压为130KV,电流为150mA,层厚为5mm,层距为5mm。CT增强扫描参数设定为:电压为130KV,电流为150mA,层厚为5mm,螺距为1.0-15mm,层薄重建1.25mm,重建间隔设定为0.7mm。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后将所得数据传输至工作站进行处理,对图像进行多平米重建、容积重建以及最大密度投影等处理。CTA检查首先在肘前静脉注入造影剂,扫描方式则采用螺旋容积扫描,时间延迟动脉期18-22s,扫描范围从寰枕关节至侧脑室顶部。

2结果

2.1 CT平扫阳性诊断及其表现 ①阳性诊断结果:首次CT平扫阳性诊断30例,阳性诊断率为56.60%,其中6例患者是在发病后1h内诊断出,10例在发病后1-2h内诊断,11例在发病后2-6h诊断出,3例在发病后6-12h诊断。预发病24h后再次进行CT扫描复查,本次阳性诊断率为100%。②病变血管部位:其中21例发生在脑枕叶区,9例发生于颞、顶叶区,6例发生于额、顶叶区,4例发生于顶叶区,7例发生于脑基底区,6例发生于脑半球区。③CT表现:其中有27例是由血管阻塞导致,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或浮云征、假肿瘤征、脑回征;有15例是由于血栓脱落导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影,且密度均匀、边界清晰,沿血管走行;11例是由外伤导致,表现为损伤基础上大片状低密度影,通常情况下还会累及灰质。

2.2 CTA(CT血管造影)结果 16例大脑前动脉出现严重狭窄或闭塞,33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4例两种动脉同时闭塞,4例颈内动脉闭塞。

对比两种检查发现,CTA检查结果由病变血管所支配的脑实质区明显比CT平扫的梗塞范围大。

3讨论

大面积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的逐渐老龄化,本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该病一经诊断需要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措施,否则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加强临床对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诊断对于疾病的临床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面积脑梗塞是所有脑梗塞中比例最高的疾病,据相关文献资料报道,大约在15%,其是一种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导致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脑动脉出现严重狭窄或闭塞,对脑组织造成的损害范围极大,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目前临床诊断大面积脑梗塞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梗塞面积>4cm2,也就是梗塞的面积在2个脑叶面积以上;二是脑梗塞病变区域直径>3cm,也就是梗塞面积在同侧大脑半球的2/3以上[2]。

大面积脑梗塞是较为严重的一种脑梗塞疾病,其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临床表示本病的发生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心律失常和外伤等关系密切。这一点从本次研究中也可以看出,在53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中25例高血压患者,11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9例糖尿病,2心房颤动患者,6例外伤。大面积脑梗塞会在短时间内使病变血管供血区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继而导师制脑细胞肿胀、间质水肿以及脑组织坏死,继而出现占位效应,其采用CT平扫诊断观察脑实质密度变化的基础[3]。CT扫描分辨率相对较高,且病变区域的脑组织结果呈低密度改变,其在排除急性脑缺血及卒中等疾病后,可根据患者的临床变现进一步怀疑脑梗塞,此时则需要观察CT扫描结果,在不同窗宽窗位对左右大脑半球进行对比观察,找出脑梗塞直接或间接征象。有研究者报道称,非增强CT对于发病3h以内的脑梗塞的阳性诊断率高达50%-70%,在本次研究中,对于发病6h以内的患者CT扫描阳性诊断率为50.94%(27/53)。在53例患者中首次CT平扫阳性诊断出30例,其中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脑组织大片状低密度影,并且便捷清晰可见,灰质和白质分界不清,病变侧侧脑室出现轻度变形,脑回稍平,并且出现脑裂、脑沟变浅、变窄、模糊不清等直接征象,病变分布多为跨脑叶分布,且脑组织损伤范围较大。

大面积脑梗塞大多是由于颅内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或者由于心源性栓子脱落造成的脑内大动脉堵塞,继而引发的疾病,临床中对于发病在6h之内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可采用常规CT平扫发现脑梗塞存在的直接或间接征象。但并不能够将病变血管本身显像出来。多层螺旋CT的扫描速度更快,且扫描结果更加准确,其图像的后期处理功能较为强大。可以通过增强扫描利用轴位图像和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重建等技术将脑动脉病变血管清晰展现出来。

总之,多层螺旋CT平扫用于大面积脑梗塞临床诊断,具有快速、准确等优势,必要时需联合CTA检查,以便更加清晰的观察病变血管的部位及狭窄程度,继而为临床提供可靠参考。

参考文献:

[1]黄瑞庭,张德佳,黄海松等.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2):10-12.

[2]彭国晖,江新青,刘真等.CT灌注成像对急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1):90-94.

[3]李永磊.大面积脑梗塞48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7):215-216.

论文作者:赵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  ;  ;  ;  ;  ;  ;  ;  

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临床诊断价值论文_赵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