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太多了吗?_大学论文

大学毕业生太多了吗?_大学论文

大学毕业生太多了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毕业生论文,太多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每逢大学生毕业分配季节,毕业生择业难的呼声便不绝于耳。学生着急,家长上火,不少用人单位和宏观管理部门也跟着头痛。

广州市准备成立巡警支队的消息一传出,就有大批应届大学毕业生主动报名应召入伍。结果有数百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穿上了警服。虽然当时许多新闻单位对此是一片赞声,可是,教育部门的不少同志却认为这样做是在浪费人才。

这样的现象,或类似的现象在别的地方也出现过。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那里的教育水平比较高,这也许不算个问题,就是我国,有一批大学生充实警察队伍,也不是坏事,它有利于提高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问题在于,我国的国情还不允许我们这样使用大学毕业生。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人口素质还在较低水平线上徘徊,每千人中大专毕业生所占的比例,不仅远逊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埃及等欠发达国家。

为什么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许多人竟然没有用武之地?

专业结构失衡导致大学生择业难

据广东省高教厅有关数据表明,广东普通高校47所,今年共有包括1400多名研究生在内的约4.6万名大学毕业生,比去年增加20%,但今年整个广东省预计将接收6万名大学毕业生,比去年增加2万多名,总量上仍呈供不应求状态。

近期,密集的大学生人才交流会在全省此起彼伏,仅在广州上规模的就有7次之多,大学毕业生人才交流已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旧轨,迈入了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应该说随着供需见面越来越频繁,毕业生选择的余地大,择业更容易。然而这几年显示出来的情况并非如此。

这几年,过剩最多的是大专生,广州、深圳、佛山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虽然产业升级,许多企业更需要较高层次人才,不少新兴的产业也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佛山安安化妆品厂的一位负责人说,他们需要一批学化工的大专以上的人才,两年都没招满。新兴县一位负责人说,他们需要招一些制药专业的人才,但找了几天,一个大专生都没有。

据了解,广东化工工业近年长足发展,石油化工、乙烯工程、还有如日中天的日用化工,如像广州宝洁公司这样的大公司,到各大学踏破门槛,也招不满人。什么原因呢?因为广东各大学所设这个专业太少。而据华南理工大学有关人士说,招生时,华工凡带“化”字的专业,因为令人联想到“有毒物”,将来没有发展前途,都是大冷门,录取分数一降再降,也招不满人。

据了解,去年在广东,除现有20余家专科学校加上部、省属高校专科班,大专人数为7.1万,大于本科的6.7万人,本来这一比例是合适的,然而在这些大专班中,因那些热门专业过多,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人才的滞销。

广东高教厅毕业生分配处叶梓效处长说,大学生毕业分配形势越来越严峻,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社会不需要大学生,而是因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的矛盾比前几年更加突出:许多热门专业学生分不出去,许多单位又招不到急需的专业人员。

可怕的趋同选择

前些年,相当多的高考学生和考生家长相信,在未来几年内,中国最需要、社会上最吃香的专业,非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财会、法律、公关文秘等专业莫属。于是,不少考生在家长的支持下,宁可降格以求,或者自己多花一笔钱,也要读上热门专业。

在今年的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记者见到来自广东韶关市的一位名叫李汝锋的学生,5年前,他本来考上了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可是,因为他的家长和他自己本人都不愿意当教师,于是,他宁可放弃较高的奖学金,而诈病再考,并每年付出三、四千元额外学费的高昂代价,在华南理工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谁知,四年寒窗苦读下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发生了逆转,原来许多考生和家长唯恐躲避不及的师范专业,成了炙手可热的热门专业,而昔日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反倒成了昨日黄花。

一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在一个供求本来相对平衡的市场上,供需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在同一时间内的一次趋同选择,便足以制造一场灾难。当然,如果只有考生们几年前的趋同选择,造成的直接后果,也许只是某一专业录取分数线的变化,而恰恰是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等院校,他们对考生意愿的简单迎合,以及对未来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盲目乐观,则直接加剧了今天这种结构性失衡。

一位用人单位的人事部经理对记者说,在广东众多的山区及中小城镇,医院、学校、林区都急需一批专科以上的人才,广东产业发展急需的,也多是医药、能源、交通、石化、林业、师范等。而目前人才市场供方所能提供的,大多数却是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经济管理、财会类等前几年的热门专业。供需双方如此南辕北辙,不出现结构性失衡才是怪事。

目前高校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期,学科设置若不建立在对市场广泛调查和准确预测的基础上,不根据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而调整的话,就不可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造成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使人才大量浪费。当然也更需要政府的宏观部门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来指导高校的专业设置。

当然,造成大学生人才浪费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宁可改行也要留在大城市”问题上的另一种“趋同选择”。

以广州市数百名大学生当巡警一事为例,尽管当时舆论一片赞声,后来记者却在另外的场合,听到了一种全然不同的解释:有相当数量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之所以愿意放弃四年寒窗所学的专业去当巡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样可以解决广州市户口,可以留在大城市。

广东省高教厅的一位同志说:“其实,所谓的某些专业的大学生过剩问题,一般只是对少数几个大的中心城市而言。在广大的中小城市,在广大的农村,可以说,什么样的大学生都远未多到过剩的地步”。也许,这才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失衡的根源所在。换句话说,真正的结构性失衡,不仅表现在专业与专业之间,更表现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

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尤其是基层,那里需要有知识、有理想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大学毕业生中进行理想教育的同时,我们的有关配套政策也应该及时跟上,如人才流动政策,怎样落实基层知识分子待遇问题等等。

在解决这类问题方面,广东的探索有建设性。前几年广东师资紧缺,然而不少广东籍学生却不愿当教师,广东省教育部门不得不花九牛二虎之力从外地引进师资,即便如此,教师的流失也很严重。但是1993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教师工资的最低保护线及一系列在住房、户口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到了1994、1995年,教师便成了广东求职的新热点。

人才市场:行为亟待规范

在大学生毕业供需见面会上,记者发现很多大学生把自己的推荐材料复印了几十份,到处乱投。好一点的用人单位收到的材料都数不过来。东莞一家企业负责招聘的人说,去年他们也是收到了这么多的材料,但却没有招满所需的人,因为不少大学生找用人单位,都是把材料乱投,遍地撒网。他们选中的条件较好的学生,很可能也被别的单位选中,因此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一到6、7月份,手里有几个单位的录用通知,现在的大学生为自己考虑的比较多,几个单位同时联系着,到最后才决定去向,才告诉用人单位。但用人单位再去找所需的人也来不及了,这样就白白地浪费了指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少用人单位也采取了与毕业生签合同的办法,希望对其有所约束。但是到时候人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用人单位也只能徒唤奈何。

造成各类人才市场成功率低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少人才市场的出发点不在于解决供需双方的问题,而是想尽一切方法捞钱。

据广州市人事局一位干部反映,许多人才市场张贴出来的招聘信息,是虚张声势的虚假信息,其中,不少所谓的大机构、大公司根本就子虚乌有,还有一些只是市场主办人员的“一厢情愿”,而根本没有取得用人单位的委托书。这样的人才市场不仅成功率极低,围绕着推荐费而产生的纠纷也是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据了解,广东省高教系统每年也都会组织几次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今年广东省高教厅一改历年各类学生“一锅端”的交流会举办形式,首次将一次性细分为多次性,按专业类别分设会场。这种井然有序的细分方式为更多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在这样的供需见面会上,所有与会用人单位的资质,都经过了严格的审查,见面会组织者向毕业生收取的门票,也只不过是两元左右。然而,那些遍布广州市内的人才市场,收取的门票费用一次少则30元,多则50元。介绍的用人单位虽然多是一些高工资、好职位的工作,但不少学生把材料交上去了,介绍费也花了,却很少能等到音讯。

广东省教育厅人事处苏卫东说,以前,广东省明文规定,广东师范院校60%的毕业生要回到生源所在地,但是这几年由于学校的分配管理不严,人才市场的增多,60%的师范学生都不回去了,有些找不到工作、却宁愿到人才市场闲逛。而粤北、粤西等地却教师奇缺。

为此,广东省高教厅学生分配处叶处长说,人才市场应该是为各地在职人员提供流动机会的地方,若主要依靠人才市场为大学生找工作,不仅效果不好,还将会扰乱大学生的分配工作。大学生是国家花了大量资金培养出来的,如果不服从分配,不能到最需要的地方为国家服务,这对于国家是很大的损失。本来每年招收的学生是按国家计划,若能正常分配的话,不存在分配难的问题,但是众多的人才市场打出能为大学生在深圳、广州找工作的广告,这样很多分到中小城市的学生也寄希望于人才市场,不愿离开大城市。结果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因此,教育界不少人呼吁:为了让大学生尽快走上需要他们的工作岗位,亟待规范人才市场。

标签:;  ;  ;  ;  

大学毕业生太多了吗?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