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自我状况分析_90后大学生论文

90后大学生的自我状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状态论文,自我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8年开始,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开始陆续进入大学,一些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关注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报纸、杂志等媒体到处可见对90后大学生的分析。查寻“中国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以“90后大学生”为关键词的文章有51条记录[1],具体的研究内容涉及法律、信息查询、网络等多方面,其中,相对集中的是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比如集体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费观等,并且对“90后大学生”的评价褒贬不一。新一代大学生到底有什么新的特点,教育者应如何用新的眼光看待他们,并正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从自我状态的视角,对90后大学生做了调查分析,希望对其特征有所揭示,并能对相关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一、自我状态理论

“自我状态”是交互分析学的重要概念,也可以说是交互分析学理论的基础。交互分析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埃瑞克·伯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创造的理论,所谓“自我状态”,指“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的系统,并借由一套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呈现于外”[2],也就是说,“自我状态”是外显的行为加上内隐的思想和感觉的整体系统。

伯恩认为,人格由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组成。父母自我状态来自于我们的父母或其他重要抚养人,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从他们身上学习价值观念、情绪反应和行为模式。父母自我状态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控制型父母状态(Controlling Parent,简称CP),一种是养育型父母状态(Nurturing Parent,简称NP)。控制型父母状态指父母对子女控制和教育的那一部分观念、感觉和行为;养育型父母状态指父母对子女养育和关怀的那一部分观念、感觉和行为。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简称A)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来的,是自我对父母传达信息的判断,是依据现实的思考和行动。儿童自我状态是每个人保留的儿童时期的感受、思想和行为方式的那一部分内容,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两种类型,即自由型儿童状态(Adapted Child Mode,简称FC)和适应型儿童状态(Free Child Mode,简称AC)。自由型儿童状态是指儿童身上本能的部分,含有随心所欲、趋乐避苦的思想和行为,也含有恐惧和伤心的感受;而适应型儿童状态指儿童为适应环境和生存而服从权威的那一部分思想、感受和行为。

可以说,个人在与他人、群体及社会的交往和互动中,总是处在这三种自我状态中的某一种状态之中。觉察自我状态,了解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三种自我状态呈现的比重,对认识和理解自我、塑造自我、认识和理解他人、推动健康的人际互动具有现实意义。了解一个人在生活中哪种自我状态常常出现,哪种自我状态最少出现,就可以推测其常有的心理感受和行为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并预测其人际互动的模式。例如,如果一个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发生被孤立的状况,可以从自我状态分析入手,看其是否儿童自我状态或父母自我状态太多,而成人自我状态太少,然后,他/她可以通过调整改变自我状态,更好地塑造自我,进而促进良好的人际互动。

调查90后大学生的自我状态,可以描述其共同的心理感受和行为特点,对其人格培养和塑造提供现实依据。本研究运用“自我状态诊断表”在90后大学生中进行调查,并与80后大学生的自我状态作以对比,呈现出90后大学生的自我状态的特点,并以此探寻对其实施人格教育的重点和对策。

二、90后、80后大学生自我状态描述

本研究选取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共225名大学生被试。其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被试学生为自愿选择“人际沟通分析学”选修课的学生;首都师范大学的被试学生为2010级一个自然班的学生;北京工业大学的被试学生为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选修“大学生心理素质”课的学生。在回收的225份问卷中,符合“90后大学生”条件的有效问卷为140份,符合“80后大学生”条件的有效问卷82份。在140名“90后大学生”中,男生57人,女生83人;其中文科生72人,理科生36人,工科生30人,艺术类学生2人;来自城市的学生105人,来自农村的学生35人;来自双亲家庭的131人,来自单亲家庭的4人,来自再组家庭的5人。

“自我状态诊断表”是Gough和Heilbrun在1983年编制的,后来经Donald等三位教授编制,2004年重新修订。他们对此量表做了效度和信度的检验,结论是此量表可以用来测量实施教育后人的自我状态的改变[3]。我国学者也对此量表做了信度和效度的检验,证明此量表有良好的效度,可以用来测评我国大学生的自我状态[4]。

“自我状态诊断表”包括人口学变量和测试问题两个部分。人口学变量包括性别、学历、年龄三项内容,本研究增加了所学专业、生源地、家庭状况三项内容;测试问题包括5个维度的条目:CP、NP、A、FC、AC,每个条目又分别包含10个问题。答案依据三种情况得分(是、不确定、不是),“是”为2分,“不确定”为1分,“否”为0分。

被试依据“自我状态诊断表”,可以自评自己在大多数的时间里呈现的状态,相对最高值和相对最低值具有意义。例如,一个被试最高值是CP,最低值是FC,意味着此人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是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自由型儿童的自我状态所占时间最少。表1为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各项度相对最高分的人数和比例的对比。

三、结论与分析

1.90后大学生与80后大学生相比,在自我状态上存在差异,90后大学生被试中,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分值相对最高的大学生所占比例最大

90后大学生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分值相对最高的人数所占比重最大,占37.1%;而80后大学生养育型父母状态分值相对最高的人数所占比重最大,占51.2%。即使考虑几种自我状态分值相等的情况,结果依然如此。

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和养育型父母状态在思想、感觉和行为模式上是有差异的。本研究结果支持90后大学生有自己独特特点的论断。

因为父母自我状态来源于父母,据此可以推断90后大学生的父母对他们的控制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强了,因此,在他们身上也多呈现出控制型父母状态。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有其正面的部分,也有其负面的部分。它的正面的部分表现为“想保护别人或是希望别人能得到益处,比如医生对病人的命令:不许抽烟![5]”在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下,行为方式表现为对他人进行指导和控制,显得有主见,这与一些教育者认为90后大学生有自信、有主见[6]在行为显现上是相符的。但对他人进行指导和控制的行为方式,不一定表明其在人格上真正有自信和有主见。负面的控制型父母状态指“其行为隐含着对别人的轻视”[7]。这意味着在这种自我状态下的人认为自己是好的、对的,而别人是不好的、不对的,缺少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这与已有的对90后大学生不太顾及他人的论断相符[8]。

2.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在自我状态上有相同之处,即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相对最高值的人数比例都是最少的

80后大学生中6.1%的被试自由型儿童的自我状态分值相对最高,而90后大学生被试中只有2.1%的被试自由型儿童的自我状态分值相对最高,即使加上自由型儿童的自我状态分值与其他几种状态分值相等的12人,自由型儿童的自我状态分值相对最高的比例仍然仅为8.5%。

处在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个体,其思想、情感和行为就像小孩子一样,强调个人的需要和即时的满足,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较少,意味着不太会关注自己的需求。本研究的数据结果显示,较多的90后大学生属于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多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少的人,很难说这样的人知道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能够依从自己内心的渴望订立人生目标并做好真正的自己。而已有研究总结90后大学生的特征包括“对未来规划清晰、目标明确、会做自己,快乐取向”[9],这样的结论是有待商榷和证实的。

四、启发与思考

1.对90后大学生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对其人格特点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过早地对一代人的特点下结论,有可能会产生刻板印象和偏见,对90后大学生人格的自我塑造和健康成长没有益处。他人和社会的评价和判断会影响被判断者的感觉和行动,这种现象被社会学者罗伯特·默顿称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有心理学家对研究者的偏见和教师的评价做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认识和判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老师对学生“学习能力优秀”的评价可能会引发学生做出更出色的表现[10]。因此对人作评价,尤其是对一代人做评价应认真慎重。

对90后大学生群体做负向评价,是给90后群体贴了标签,比如评价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不负责任”,就会使教育者和社会公众戴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这样做会对其自我塑造、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正向的评价会对90后大学生正向的自我塑造有利,但也有可能产生弊端,即可能忽视相关教育。比如有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对未来规划清晰、目标明确、会做自己,这样的结论可能导致不重视对大学生“目标规划和做自己”方面的教育。但如果“未来规划清晰、目标明确”的特质是在父母自我状态下形成的,就有可能表明其对未来的规划是依从内在的父母的声音,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也就是说不一定会“做自己”。按社会标准和父母期待获得“成功”的人,中年后并不感到幸福,就属于此种情况。因此,教育者对待新时期的大学生,不能先入为主地、带有偏见地把他们归入90后或80后,而应以开放的态度面对他们,了解他们,为其健康成长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养分。

2.90后大学生的成人自我状态有待提高

成人自我状态是理智和成熟的状态。人处在成人自我状态时,其思想、情感和行为都指向于此时此地,是“针对现有的资源,针对现有的状况反应”[11],尊重事实,不会冲动地、非理性地行动,总是试图通过寻找事实、处理数据、估计可能性和展开针对事实的讨论等来更新决策。成人自我状态对解决当前的问题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如果没有成人自我状态,单纯的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也完成不了创造性的活动。

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的成人自我状态最高值的比例并没有上升。这意味着90后大学生不像有些人预期的那样有主见、成熟,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更多的是父母自我状态或儿童自我状态,可能表现为指责、批评,或者恐惧、讨好等。人的每一种自我状态都是必需的,否则人类的生活不会生动有趣灵活,但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都来自于过去,只有成人自我状态面对当前,成人自我状态的提高有助于个体生活在此时此地。因此,对90后大学生应加强相关教育,以提高其成人自我状态。在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应增加相关教育内容,当然开设相关课程最好。比如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已开设“人际沟通分析学”选修课,课程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成人自我状态有良好的效果。除课程学习外,更重要的一点是,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家长)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待学生的态度是真正的尊重,把他们当真正的成人一样,相信他们有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尊重他们的想法和选择,而不是家长设计子女的人生,教师过多训诫。一个人的成人自我状态会激发对方的成人自我状态,教育者首先做到成人自我状态,被教育者自然会以更多的成人自我状态来回馈。

3.加强对90后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的消极部分是对他人的不理解和不尊重,基于此应加强对90后大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12]。拥有共情能力需要有人文关怀的精神底蕴,能够真正地爱人,关注人,关心人,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对人持开放的态度,能够有胸襟接纳和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共情能力不是简单的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完成的,是需要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的。为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提高共情能力:一是多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二是提高倾听的能力。个体的经验是有限的,个人不可能经历和体验人生百态,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有助于理解各种各样的人,能够提高对人的敏感性,而且经典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关怀的精神。培养倾听能力,不但要听对方说什么,还要换位思考,体会对方内在的感受和渴求。同时,要对对方真正好奇,带着好奇去提问。好的倾听者也是好的提问者,这样的倾听才会让对方感到被理解。

4.对家庭教育和幼儿早期教育的启发

本研究除了对新时期大学生人格教育有启发外,对早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有很大启发。90后大学生和80后大学生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相对最高值的人数比例都是最少的,这可能会限制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有其正面的部分,表现为活泼、冲动、天真、自发性行动、贪玩、富于表情、爱憎分明等。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中蕴藏着人的创造性,如果这一部分过少的话会限制人的创造性的发挥。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力,这可能与其自我状态中自由型儿童状态所占比例较少有关。即使被现代父母所教育的90后大学生,他们的儿童状态所占比重依然很少,这促使我们反思家庭教育和幼儿的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尽力呵护孩子的儿童自我状态,鼓励和养育儿童自我状态的积极部分。一是尊重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遵循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逼迫儿童跨越式地完成其发展任务;二是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应尽量较少为儿童设界,也不要过度保护;三是在生活细节上,儿童不能过分成人化,让孩子真正像孩子一样享受童年自由玩耍的快乐时光。

交互作用分析学的自我状态理论为我们研究新时期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此理论为基础调查和研究90后大学生的自我状态,为大学生人格教育指明了方向,即提高大学生的成人自我状态,激发并呵护其自由儿童自我状态的积极部分。

标签:;  ;  ;  ;  ;  

90后大学生自我状况分析_90后大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