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聚落景观旅游价值研究及其发展模式探讨_乡村旅游论文

乡村聚落景观旅游价值研究及其发展模式探讨_乡村旅游论文

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研究及开发模式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聚落论文,乡村论文,景观论文,模式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研究

1.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理解

乡村聚落景观是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凭借,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理解,将有助于对乡村聚落景观旅游价值的研究。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存在多种解释,欧洲联盟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它强调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买点[1]。国内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或者说,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2]。

为此,乡村旅游包含这样四层意思:一是旅游活动发生在乡村;二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凭借是乡村的聚落景观、经营景观、农事活动和背景环境;三是旅游者主要是城市居民;四是旅游经营的主体是农民。

2.乡村聚落景观及旅游价值

聚落一词起源很早,《史记·五帝本纪》有:“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汉书·沟洫志》有:“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显然,聚落的本义是指人类居住的场所,后来扩展为人类聚居的场所,且由于聚居人口增多,聚落形态发生了变化,聚落因都市的出现而分为村庄和城市,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集镇[3]。

广义的乡村聚落是指除城市以外,位于农村地区的所有居民点,包括村庄和集镇。狭义的乡村聚落是指村庄,是以农业(包括耕作业或林牧副渔业)生产为主的居民点。按居住在村庄内人们的经营项目性质和村庄的不同生产性建筑,村庄可分为农耕业村落、牧业村落、渔业村落、林果业村落、副业村落、狩猎业村落等多种聚落。按村落建筑的年代和结构、装饰,又可分为传统聚落和现代聚落。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乡村聚落,是传统的聚落,还是现代的聚落,它都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这些场所构成了乡村特有的聚落景观。

乡村聚落景观是乡村聚落的空间组织形态,它不仅包括聚落建筑本身,还包含聚落的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它们共同组成了乡村聚落景观体系。经济空间是指以聚落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经济联系的地域范围及其组织形式[4];乡村的社会空间指的是乡村居民社会活动、社会交往的地域结构[4];乡村的文化空间是指凝结于聚落建筑、经济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有形和无形文化形式,包括文学、艺术、语言、服饰、民俗、民情、思想、价值观等。可见,聚落景观体系中的各组成部分,形成了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又相互区别的有机整体,表现出不同的旅游价值。

(1)聚落空间

乡村聚落空间是指乡村居民生活、居住的地域结构。该结构空间由聚落的规模、职能及空间分布结构等组成,是乡村聚落景观体系中的核心部分。我国乡村聚落在结构、形式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从本质上说,是人地关系和地域文化影响的结果。我国国土面积大,南北、东西跨度大,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地带性差异明显,人地关系复杂,地域文化丰富多样。仅就南北乡村聚落来看,在结构、形式上就有很大的差别,如华北乡村聚落大多以四合院、三合院为主,聚落的规模大,密度稀,这与华北地区地势开阔及农耕方式有关。华北主要是旱作物,作物受到的管理照料要比水稻田少得多,村庄可以远离耕地,并集中聚居;而江南丘陵地区的乡村聚落则规模小、分布散,主要是因为丘陵地区地表破碎,广大山区耕地分散,为了种植的便利,形成许多分散的小聚落,仅在一些河流冲积平原和盆地有较大村落分布。可见,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分布产生了直接影响。然而,乡村聚落的差别也不仅仅是因为自然地理要素的差异所致,同时也是地域文化影响的结果。如江苏乡村聚落独特的“小桥流水人家”乡村景观,不仅得益于江苏水乡泽国的地理环境,也是吴文化“儒雅、小巧、精致”的建筑理念的一种真实写照。也正是这些风格各异,结构、功能差异巨大的乡村聚落,造就了我国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成为乡村旅游产品中的亮点和看点,使得乡村旅游市场得到蓬勃发展。

(2)经济空间

经济活动是乡村居民的主要活动形式,它以特殊的方式、方法和表现形态参与到乡村聚落景观体系之中,构成乡村特有的经济空间。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分析,乡村经济空间的旅游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事活动的参与性,农事活动是一种比较松散、悠闲的自然型生产活动,很适合城市里人的放松需求,旅游者通过参与到诸如耕锄、种植、采撷、捕捞等农事活动中,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旅游经历;二是经营景观的观赏性,乡村经营景观是生产活动成果的形态表现,如水稻梯田、莲田、麦地、果园、花卉园、水产养殖地、牧草地等,这些都是农民长期劳动耕作的成果,对乡村聚落起着非常重要的景观再塑造作用。它的特点是规模大,景观的季相变化明显,观赏性强,它既是乡村聚落景观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乡村聚落的重要背景资源。我国以经营性景观为主要资源开发的乡村旅游类型有:观光农业、观光果园、观光花卉园和休闲渔业等。

(3)社会空间

社交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一种重要手段,其形式有以群体为单位的社会活动和以个体为单位的社交活动,其目的有表达友谊、亲情,也有与经济活动相联系的[6]。这些社会交往活动以某种表现形态参与到乡村景观中来,如传统聚落中的宗祠就是宗族成员活动、交往的场所;还有乡村戏台也是居民逢年过节、迎神赛会时进行交往和看戏的地方,形式多为宗祠戏台和庙宇戏台,例如浙江乡村,自清代中后期,民间所修戏台数量极多,最为甚者在嵊县一带,几乎村村有庙,庙庙有戏台,即使没有庙宇的小村,也利用祠堂里的万年台兼作戏台[3];另外还有农村集市和街区,也是乡村居民以商品买、卖活动为形式的一种社会交往场所。这些社交活动以各种形式渗透于聚落的每一个地方,成为乡村聚落景观体系中最具活力的要素。比如江苏周庄,尽管人们对它的商业活动颇有看法,但是,都不得不承认,这些繁荣的商业气氛对这座古镇历史风貌的烘托和再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商业活动的繁盛原本就是江南六大水乡古镇周庄、同里、用直、南浔、乌镇、西塘的特色[7]。

(4)文化空间

文化是乡村聚落景观体系中的灵魂思想,是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创造的源泉。它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融入到乡村聚落、经济、社会等各个部分,形成特有的文化地域,其旅游学价值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聚落文化,是指凝结于聚落建筑中的文化,包括建筑理念、布局思想、艺术装饰、文学作品等,是聚落建筑旅游观赏的主要凭借。比如北方蒙古包聚落,它广泛流行于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中,从聚落的形态、结构和内部装饰等都反映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化;其次是农耕文化,农业生产虽然是一种经济活动,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南方的水稻梯田,反映了南方农民精耕细作的耕作文化,以及对丘陵山地土地资源充分利用的经营思想。目前桂林龙胜地区就成功地开发了龙脊“梯田文化”旅游,将壮、苗族山寨与农耕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第三是民俗文化,它是一种活动的文化形态,包括语言、服饰、节庆活动、民俗娱乐等,是乡村旅游中很具有吸引力的项目,比如江西流坑古村,在旅游市场开拓方面,以民俗风情作为其开发的一个诉求点,其中,有一幅古村落“老妇打铜钱”的摄影作品在海外发表,就引来了大批日本游客,可见,民俗文化所具有的无限魅力。

总之,乡村聚落景观是一个空间组织体系,是由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共同组成的有机整体,其旅游开发价值的高低与各个组成部分的旅游价值密切相关。因此,对于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开发研究必须站在系统论的高度来通盘考虑。

二、乡村聚落景观的开发模式探讨

上述关于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价值研究,只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它具备了旅游开发的潜力和可能性,但是,它是否能被开发或开发成功,还取决它与其他旅游要素的匹配和组织。乡村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再次验证,旅游目的地的区位问题是影响旅游开发的首要因素。 区位又可分为交通区位、资源区位、市场区位和产业区位等,它们从不同层面影响和作用于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开发结果,进而形成多种开发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是一项以城市居民为市场目标的旅游,毫无疑问,各大中城市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市场依托,城市居民是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因此,一大批距离城市较近的乡村聚落景观被率先开发成乡村旅游产品,并在围绕旅游消费城市的数十到百十公里的城市边缘游憩带范围内,形成了“环城市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带”,并随着交通工具的变化和道路条件的改善,这一范围将逐渐扩大[6]。例如,以上海为中心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就有上海近郊的朱家角、崇明,江苏的周庄、同里、用直等;以杭州市为旅游消费中心的乡村旅游地有:绍兴的鲁镇,以及茅盾故里乌镇等。

第二,以风景名胜区为依托的开发模式。其实,并非所有具备旅游开发价值的乡村聚落都恰好位于城市边缘或距离城市较近的地方,对这些不具有市场区位优势的资源进行开发,必须从其它方面寻找突破口,其中以风景名胜区为依托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正逐渐形成一种有效的开发模式,它利用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以及产业区位优势进行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并得到迅速发展。例如,黄山风景区周边的西递、宏村、南屏、关麓、屏山,它们利用临近黄山风景区的优势,依托大黄山旅游产业圈的带动、辐射作用,实行资源互补、客源共享的联动开发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并成为这些乡村旅游景点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7]。

第三,以品牌旅游线路为依托的开发模式。显然,这种旅游开发模式是建立在交通区位和旅游网络链接优势的基础上。从形式上讲,旅游线路是各旅游景点、景区或旅游地的空间组织形态;从本质上看,旅游线路是一张“经济网”,该网络中的每一个结点都是一个个旅游经济体,通过优化组合这些不同等级的经济体,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从而增强各旅游地的对外吸引力。在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级的乡村旅游地还不多,大多数旅游地仍以“小、弱、散”为主要特点,难以形成强有力的旅游吸引中心,因此,“借船出海”,纳入到成熟旅游线路,尤其是品牌线路中去,不失为乡村旅游地迅速发展的最有效方法。例如,江西吉安美陂村,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乡村聚落,但是,如果仅凭美陂村单个景区的力量,难以形成聚集中心。因此,它的旅游开发,必须借助两方面的力量,一是依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井冈山的旅游带动作用,借助其强有力的产业辐射力,带动本景区的发展;二是要依靠“庐山—吉安—井冈山”的黄金旅游线路,纳入到这条线路中去,借助网络的整体优势进行发展。事实证明这些战略方针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通过上述开发模式的探讨,可为乡村聚落景观的旅游开发提供多途径的借鉴作用,对乡村旅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典型案例分析:“中国最美丽的农村”一婺源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面,处于赣浙皖三省交界处,东邻浙江开化县,北连安徽休宁县,西面与本省的景德镇市接壤。据史料记载,婺源春秋属吴、越,战国属楚,有“吴楚分源”之人文环境。婺源在汉代属丹阳郡歙县地;隋属歙州休宁县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立婺源县(以当地婺水源头而得名),隶于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年)将歙州改为徽州,隶属徽州;1934年从安徽划入江西,1947年又划回安徽,1949年5月1日复划归江西。因此,婺源属传统的“徽州文化”区,从而奠定了其乡村聚落“徽州文化本底”的人文背景,全县每一个乡村的建筑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且保存得非常完好,在江西省乡村聚落景观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旅游开发定位为:“中国最美丽的农村”,并具有以下优势:

(1)婺源的乡村聚落景观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江西主体的赣派聚落有明显的差别。婺源长期受徽州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乡村聚落的建筑为典型的徽派风格,无论是从建筑外观和结构,还是内部的艺术装饰和文化内涵,都与赣派建筑有明显的不同,体现出其资源的稀有性和独特性。二是与皖南徽派乡村聚落的差异性。虽然它们都源于同一个文化母体,即徽州文化,具有相同的文化渊源,在建筑风貌和文化内涵方面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但是,婺源在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上却表现出明显的优势。由于婺源历史上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史书上称之为:“山阻而弗车,水激而弗舟”的闭塞山区,乡村的城市化现象不很明显,除县城及少数乡镇外,境内的广大乡村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徽派建筑,全县境内几乎处处都是风景,形成了“家家是风景,风景在家家”的特有乡村旅游景观,其徽派乡村聚落分布之广泛,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在赣皖两省实属稀有。并且,婺源是全国第一生态县,森林植被的覆盖率在80%以上,到处是青山绿水,形成了人文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为此,婺源县在旅游开发定位时,瞄准这一特色资源,打造“中国最美丽的农村”这张品牌。

(2)婺源具有精品和名人景区。婺源不仅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而且,不乏精品旅游资源,如沱川理坑、思口延村、秋口李坑、江湾晓起和汪口等乡村的明、清建筑群,保存有完整的府第、厅堂、宗祠和家宅等,风格独特,造型典雅,屋宇中有保存完好的精致古代雕刻,家家有匾额,户户有楹联,内涵丰富,古风犹存,称得上是江西乡村聚落中的经典。此外,还有古今名人景点,如江湾,这些精品和名人景区、景点基本上形成了“一线两片”的分布格局,一线是指的李坑、汪口及江湾等景区,两片是指的理坑和晓起两大景区,它们共同构成了婺源乡村旅游的精品和名人景区,成为婺源旅游的拳头产品。这对婺源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开拓十分重要,因为,一个旅游地没精品景区就等于没有主心骨,就无法成为品牌旅游地。

(3)婺源具备了较好的区域合作优势。婺源县距江西省会城市南昌市340千米,并未占得省内市场的区位优势。但是,从中观区位来看,它位于赣东北大旅游块板的腹地,东南面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三清山,西北面有世界瓷都景德镇,这些旅游地的等级高,辐射和带动作用大,而且与这两大旅游地,在资源上互补性强,具备了强强联合的基础,对旅游消费市场的整体拉动力强。从宏观区位来分析,婺源县位于赣浙皖三省的交界处,处于黄金旅游线路“三清山—婺源—景德镇—黄山”的网络结点上,有利于与浙、皖两省的旅游网络对接,借助赣东北东大门的作用,开拓江浙沪等“长三角”大城市的旅游市场。据统计,目前三清山旅游客源中70%是来自上海和浙江的游客,这些地方的游客也将成为婺源的潜在旅游者,因此,婺源的区域合作优势将大大加强其旅游竞争能力,在乡村旅游市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标签:;  ;  ;  ;  ;  ;  ;  ;  

乡村聚落景观旅游价值研究及其发展模式探讨_乡村旅游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