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断短时蓝光照射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谢福政

间断短时蓝光照射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谢福政

(思南县人民医院儿科 贵州铜仁 554300)

摘要:目的 探讨观察间断短时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28例黄疸新生儿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给予长时连续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间断短时蓝光照射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新生儿黄疸采用间断短时蓝光照射治疗,可显著降低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新生儿黄疸;血清胆红素

新生儿黄疸是指未满月的新生儿因胆红素代谢的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的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该病不仅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严重时可能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对于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蓝光照射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可显著缓解患儿的黄疸症状,降低患儿的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的水平[1]。长时连续照射和间断短时照射是蓝光照射常采用的两种方法,为探讨两种方法对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我院对收治的128例黄疸新生儿分别采用长时连续蓝光照射和间断短时蓝光照射,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2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31例,患儿年龄2~28 d,平均年龄(15.4±2.4)d,胎龄31~4l周,平均胎龄(38.4±2.5)周,患儿体重1895~3587g,平均体重(2625.4±378.3)g。观察组中,男34例,女30例,患儿年龄3~28 d,平均年龄(16.2±2.8)d,胎龄32~4l周,平均胎龄(38.6±2.3)周,患儿体重1905~3625g,平均体重(2678.6±365.8)g。两组患儿性别、年龄、胎龄、体重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保温、补液、营养支持、口服益生菌、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抗感染等常规治疗方法。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儿采用持续性蓝光照射的治疗方案,具体方法如下:将患儿裸体放入光疗箱中,温度宜设定在30~32℃之间,湿度宜设定在55%~65%之间,患儿的眼睛用黑色眼罩加以保护,以防止蓝光照射对患儿的视网膜造成损伤,用黑色的棉布或尿布将患儿的会阴部、肛门部遮挡起来,防止治疗过程中对患儿的生殖器官造成损伤,患儿的其余身体部位均暴露。光疗箱波长宜设定在425~475nm之间,灯光距离宜设定在20~25 cm 之间,每次蓝光照射16个小时,每天1次,连续照射3~4天。观察组患儿给予间断短时蓝光照射治疗,每次蓝光照射8个小时,每日2次,两次照射时间应间隔8个小时,连续照射3~4天。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疗效判定标准如下:经治疗后,患儿黄疸症状完全消失,经皮黄疸检测仪检测值在11以下判定为显效;患儿黄疸症状基本消失,经皮黄疸检测仪检测值在11以下判定为有效;患儿黄疸症状无显著改善,经皮黄疸检测仪检测值高于11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治疗前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别为(285.7±60.3)μmol/L、(286.3±60.6)μmol/L;治疗后48h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别为(228.4±35.2)μmol/L、(221.5±36.5)μmol/L;治疗后的72h血清胆红素水平分别为(205.4±26.5)μmol/L、(184.7±23.6)μmol/L。即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均降低,治疗前和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48h、治疗后72h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显效46例,有效14例,无效4例;观察组显效50例,有效12例,无效2例;即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93.7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96.8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出现烦躁哭闹6例,腹泻4例,皮疹3例,奶量减少2例,体温异常2例,脱水1例;观察组出现烦躁哭闹3例,腹泻2例,皮疹2例,奶量减少1例;即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28.1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12.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异常增高是导致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病理原因,肝功能发育不健全、红细胞破裂胆红素释放过多、转运胆红素功能差等因素都可能引起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如果新生儿黄疸患儿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易产生严重后果。蓝光照射治疗是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可将患儿体内未结合的胆红素转化为尿液、汗液等水溶性物体排出体外,从而使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达到治疗目的。但由于蓝光照射治疗过程中会产生热能,光疗分解产物会经肠道排出,其可能对患儿的肠壁产生刺激,同时蓝光照射还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易出现体温升高、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但这些不良反一般较为轻微,对患儿影响不大[2-3]。以往对于新生儿的蓝光照射治疗,临床常采用持续性蓝光照射方式,这种方式患儿需长时间接受蓝光照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且易使胆红素产生耐光性。而间断短时蓝光照射方法每次照射8个小时,分成2 次照射,两次照射时间应间隔8个小时,可使血清胆红素对蓝光的耐受性降低,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4]。本研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长时连续蓝光照射治疗和间断短时蓝光照射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新生儿黄疸采用间断短时蓝光照射治疗,可显著降低患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卢玉芳.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有效性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82.

[2]林明星,王欣.短时多次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效果[J].医疗装备,2016,29(15):94.

[3]陈秋芳.短时多次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的有效性[J].中外医疗,2016,35(18):28-29.

[4]王梅.短时多次蓝光疗法在新生儿黄疸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5,29(10):43-44.

论文作者:谢福政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2

标签:;  ;  ;  ;  ;  ;  ;  ;  

间断短时蓝光照射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谢福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