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构想_会计论文

推进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构想_会计论文

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推进的基本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纵深论文,理论研究论文,会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会计学会自1980年初成立以来,就一直率领我国会计界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在“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1〕的过程中, 紧紧围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会计模式”〔2〕这一会计改革的总体目标, 进行了与此相适应的会计理论研究。其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会计理论的宝库,有效地推进了我国会计改革的进程,而且引起了国际会计界的极大关注。面对会计理论研究的大好局面,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水平,不论是相对于形势发展,还是相对于会计改革的需要来讲,都显得相对滞后”。〔3〕因而, 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将其向纵深推进,以调整我国现阶段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形成的某些误区及失衡状况。本文拟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拓宽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高新科学技术已经开始对会计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作为专门研究会计管理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规律性的科学——会计学,其学科体系的构成内容开始呈现出与其它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从而,也促使了会计理论研究领域的扩展。

据专家预测,由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将逐步地从生产性社会向知识性社会(即信息社会)过渡,在未来的不长时间内,会计工作及其会计理论研究的内容将呈现出三大发展趋势:一是注重会计的完整性;二是注重与会计相关信息的鉴别、计量和编报;三是注重作业效率与生产率的衡量。〔4〕与此发展趋势相适应, 会计学科领域里也逐渐形成了管理会计学、物价变动会计学、人力资源会计学、社会经济责任会计学、国际会计学以及绿色会计等新的理论分支及其新的思潮。由于它们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还处于创建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与稳定的结构,因此,就使会计理论研究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由此可见,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必须随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充实与拓宽。

但是,从我国目前会计理论研究所涉及领域的现状来看,且不谈对其它新兴的前沿会计学领域的理论研究进展如何,即使是在我们所熟悉的传统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上,就其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及成果来分析,也反映出范围窄、层面浅、深度不够等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一般应用性内容研究的较多,而对于其方法建立的基础性理论研究较少;二是对于传统性的东西,已经取得成果的重复性内容研究的较多,而对于较前沿的、较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则较少涉及;三是对于微观性的会计问题研究较多,而对于宏观性的会计问题研究较少;四是对本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较多,而对如何比较、分析、消化、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会计理论方法等问题的研究较少;五是对于现实性的表层会计问题研究较多,而对于一些对会计管理活动的效果具有一定程度影响的深层次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较少,如会计教育、会计人才、会计业务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及会计发展规律等问题则较少涉及。这一问题已经引起我国会计事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贾谌同志最近指出:我国目前“会计理论研究的层面还相对太窄,比如,对于会计考试制度、培养制度、后续教育等问题,却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因此,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应根据实际需要加以拓宽,在广度、深度、精度上下功夫。”〔5〕可见, 拓宽会计理论研究领域是将我国现阶段会计理论向纵深推进的首要问题,应如何拓宽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呢?笔者认为:

第一,应全面拓宽会计理论研究的现有领域,即指应按照我们前述会计理论建设目标基础上所形成的会计理论体系的十个分支理论内容,〔6〕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全方位研究,绝不能失之偏颇。第二, 应注重对引进、消化、吸收、嫁接和借鉴国外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全球性研究。即指除了关注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会计发展状况外,还应同时关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会计理论发展现状,以便从全球的角度衡量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所达到的水平。第三,不仅只是注重对指导当前会计实践的理论进行研究,还应注重对会计发展理论、未来会计领域的理论及会计研究方法理论等进行研究。第四,不仅只是注重对会计管理活动的执行过程本身的理论进行研究,还应注重对影响和制约会计管理活动过程和效果的其它相关会计理论(如会计教育、会计管理机制等)的研究。只有不断拓宽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才能满足当前我国会计实践的需要,才能有助于我国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健康发展。

二、优化会计理论研究的群体

会计理论研究群体即指由各种专、兼职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的人员所构成的一个学术群落。我国目前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的群体基本上由六大部分所构成:一是专职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二是各大、中专院校的财会专业教师;三是国家财、税、审等职能管理部门的部分公务员;四是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实务工作者;五是在民间会计事务机构专门从事会计事务服务的职员;六是部分在校的各层次会计专业的学生。

上述六类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的人员,虽然各有其自身的优势,但最具实力者当推专职研究人员及各大专院校的会计教师,与其它人员相比,他们具有如下四方面的优势:一是学历及知识结构层次高,因而其研究的起点则较高;二是资料条件好,其所在单位的资料室均可为他们提供国内外较有影响的会计专业期刊及新版会计著作供其查阅,为研究提供最新的信息或线索;三是有较充裕的时间供其自由支配;四是有足够多的机会使相同研究领域里的专家在一起相互交流研究成果,沟通研究信息。

遗憾的是,这两大研究群体的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相当数量的大专院校中、青年教师,在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而从事会计理论研究上所投入的精力严重不足,而将其主要精力放在社会兼职上。勿庸讳言,由于近年来迅速发展膨胀的会计教育所产生的需求,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兼职机会。但若一名高校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不注重从事与自己专业有关的理论研究,不注重搜集最新信息来充实、更新自身的教学内容,则很难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上述现象所导致的主要问题是:在国内以发表会计理论研究成果为主要任务的各级会计专业期刊上,最常见的是名人名家的特稿文章,各级领导的一般性号召式文章以及人们所熟悉的老面孔的文章,这从某一侧面反映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群体结构方面的缺憾。由此可见,有计划、有步骤地培植我国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的后备力量,在不断状大其研究队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研究群体,这也是将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推进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必须采取如下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注重培养从事会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新生力量。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是我国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的后备人才源,因而,在校期间,各主干专业课的会计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其从事专业理论研究予以必要的示范和指导。各级会计学术组织对于各层次会计理论科研课题的立项、审批与下达任务时,均应将一定比例和结构的中青年学者作为一个重要指标予以考虑,以便通过课题研究过程的以老带新,给新一代的会计理论研究人员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第二,硬化对专职理论研究人员及高校教师从事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约束机制。在其职务评聘及各层级专家评审中,加大科研成果的量化比重,以促使他们可投入较多的精力从事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以充分发挥他们在会计理论研究群体中的主导作用。第三,各级会计学术组织机构应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专题理论研讨会及举办专题征文等多种方式,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会计理论研究的进展,为他们进行会计理论研究的尝试提供机会。从而,扩大社会上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群体的结构层面。近年来,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以一年一个专题理论研讨会的形式,在这一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如果我们各级会计学术组织均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为会计理论研究人才的发现和培养而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相信不用多久的时间,我国将会逐步形成一个以专业会计理论研究工作者为主导,以大专院校的会计教师为主体,由各层次、各职业的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构成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会计理论研究群体。这样,就可以为解决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的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转换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实现会计理论建设目标,构建较为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所必须采取的途径和手段。它关系到会计理论研究能否出成果,以及所出成果的信度与效度问题。一般认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被称之为传统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它大致包括哲学方法、经验方法、历史方法、归纳方法、演绎方法、比较方法、移植方法和开拓方法等;一类被称之为现代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它大致包括实证方法、系统方法及数学方法等。〔7〕

目前,我国大多数会计理论工作者所运用的基本上是以文字为主体进行描述的传统研究方法,且更多的是采用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归纳、演绎、经验分析及对比评述等方式,而对于国外早已流行的实证方法则少运用。这样,就形成了以下两种基本的研究模式:一是采取对所搜集的信息加以罗列→进行分析、比较或述评→提出构想或建议;二是采用提出基本观点→进行推导与论证→得出论证结论。这种传统研究方法的大量运用,虽然为推动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选用上即出现了重逻辑方法而轻实证方法、重演绎方法而轻归纳方法、重证实方法而轻证伪方法的倾向。从而形成因研究方法单一而导致的研究成果难于用于实践或不便于指导实践的局面,由此而给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就如一位学者在评述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现状时所描述的那样,在现阶段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中”我们间或也看到一些新的创造性见解,但较为常见的是,那些闪耀着的思想,从思维力特征来说大多表现为:良好的记忆力,详细的复述;敏捷的理解力,正确的阐述;机灵的迁移力,颇为实用的转借,而那种博大精深的能提出系列性理论的创造力(包括前几种思维力,但不归纳为它们)并不多见。”〔8〕

直到80年代末我国部分会计学者才开始将国外五十年代就已流行的实证方法引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领域,开始以经验数据为依据,进行定量分析后得出结论。但遗憾的是,近年来,在我国会计界权威理论期刊《会计研究》上所载此类较有影响的论文仅为四篇〔9〕。 而据有关资料所载,美国著名会计杂志《会计评论》在1980年—1985年的六年时间内,共发表论文714篇。而实证性研究论文就有372篇,占52%,其最高年份的1981年,实证性论文的比例高达81%。〔10〕由此可见,在《会计研究》上所载的几篇实证性论文,不仅与该刊近年所发表的数以百计的论文不成比例,而且与国外同类专业期刊所发表实证性论文的比例形成强烈的反差。产生这种局面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所沿袭的传统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影响;二是与我国现行会计理论研究群体的知识构成偏低亦不无关系。针对上述问题,近年来,我国部分会计理论工作者开始从研究会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入手来探寻建立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理论问题, 已有几篇具有相当深度的论文问世, 〔11〕且在我国会计理论界产生了一股强大的冲击波。

可见,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运用问题,已经构成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向纵深推进的一道屏障,因此,必须研究其改进、更新与转换的基本途径。笔者认为,要实现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转换,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中国会计学会及所属各级专业会计学会应通过课题立项的方式,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对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研究,尽早形成研究成果,为会计理论研究人员实行研究方法的转轨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遗憾的是,这一问题的研究工作一直未被列入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科研课题规划的选题之列。

第二,国内各会计类专业期刊在组稿及发文导向上,应注重编辑采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逐步加大运用实证方法及其它现代研究方法所形成成果的发文比重。

第三,各个会计理论研究人员,应据自身的思维优势、研究问题的特点及目的,对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程度,所欲运用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来选定合适的研究方法。自觉注重对不同的问题,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或者是对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来验证结论。

第四,逐步实行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即指对于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应按照规范的学术论证过程实施研究。譬如,数据取样的随机性及资料引证的规范性列示等。这既反映了会计理论研究的严谨性,也体现研究内容上的历史继承性。

我们相信,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我国会计理论界即可在扬长避短的前提下,使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研究方法得到充分运用,使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得以引进、嫁接与借鉴,从而逐渐形成一套与我国现有会计理论研究群体的知识及业务水平相适应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为实现会计理论向纵深推进而奠定基础。

四、强化会计理论研究的管理

会计理论研究的管理工作,是使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能够有步骤、有计划地向纵深推进的重要保证。笔者认为,在这一方面,主要应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第一,实行会计理论研究内容的计划管理,以加强其宏观指导性。1987年以来,中国会计学会已开始将这一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先后下达了《中国会计学会科研规划》(1987~1990年)、《中国会计学会“八五”时期科研规划纲要》和《中国会计学会近期重点科研课题》〔12〕等文件,对于指导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上述几个文件,也存在着范围不太全面的问题,如对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这一基础理论问题,则从未涉及,因此,今后还需加强对这方面工作的研究,以便为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步入有序管理的轨道打下一定的基础。

第二,改革会计理论研究项目的下达方式。以前的会计科研课题,一般均采取由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据其内容分解到各专题研究组、各行业会计学会以及各省市会计学会后,再由他们分解到各研究单位、群体或个人的办法,这种纵向分解课题的方式,虽然可以保证所拟定的科研项目落实到具体执行单位或个人,但其不足之处在于:会计科研课题的下达层面比较窄,在落实过程中又容易受到某些人为的行政性因素干扰。这样,一方面致使一部分立志于会计理论研究而又不属于财政系统或财经院校会计系科的中青年会计理论、会计教学及会计实务工作者长期被拒之于门外;另一方面,接受了科研课题任务的单位或个人往往又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的要求,由此而产生会计科研课题下达执行与成果评审过程的非良性循环。

会计科研课题下达方式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在项目承担及任务落实上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现行纵向分解与项目招标相结合,并逐步加大以公开招标方式确定课题承担责任者的比重。中国会计学会及其所属的各行业学会与各省会计学会,应定期公开发布其拟定的重点科研项目指南,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应当鼓励跨地区、跨行业的会计理论研究单位或研究人员的合作,鼓励专业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会计教学人员及会计实际工作者的合作;应当由有关方面的知名会计专家与学者组成评标答辩委员会,实行严格的招标、投标、评标及定标程序,最后确定项目负责人,并与之签定责任合同。对于课题研究经费则实行包干使用,分期拨款,强化中期管理,对于未按期完成研究任务的则追索所拨部分课题研究费的管理机制。还可以尝试实行风险金抵押及按最终成果鉴定水平进行奖惩的目标管理责任制。通过会计科研项目下达方式的改革,以调动各方面有志于从事会计理论研究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活跃会计理论研究领域里的空气。据悉,中国会计学会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13〕我们诚望这种方式将不断地完善并逐步扩大其涉及的层面。

第三,疏通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发布渠道。我国目前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发布的主要载体是各级会计类专业期刊及其它经济类期刊所设的“会计理论研讨”类专栏,它们不仅具有容量大、信息集中、时效性强的特点,其数以百计的数量,也许可堪称世界各国之首,可见其渠道之宽。现在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部分会计专业期刊由于受到其自身利益机制的导向,如为了招徕读者,扩大订户等,有向生活性、综合性刊物过渡的倾向,这样,除了挤占期刊的有限版面外,其所载内容似乎与期刊的办刊宗旨相悖,淡化了作为会计类学术期刊的专业性与严肃性。二是除《会计研究》等少数专业期刊外,大部分期刊所载文章大多是对某些具体作法及政策法规的理解及解释性说明,因而,读后使人感觉普遍缺乏一定的理论深度及份量。

引起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其一是会计理论研究群体的精力投力不足而导致各专业期刊涉及理论性研究的稿源不足;其二是在我国还尚未形成搞会计理论研究的竞争机制,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的精力投入与收益的配比严重失衡,导致一部分人不愿花气力去从事深层次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其三是目前部分会计专业期刊对各种来稿基本实行约定俗成的“三个月不见回音请作者自行处理”的淡漠处置方式,往往也使一部分有志于从事会计理论研究工作的有志之士因其投稿屡遭“石沉大海”的厄运而心灰意冷,使我国本来就不太稳定的会计理论研究队伍中的一部分人员又游离于这一群体之外,这样,又加剧了各期刊理论性稿源不足的矛盾,从而导致其刊物地位与质量的滑坡。与此情况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财会通讯》以其独特的处理来稿方式,不仅办出了刊物特色,而且也提高了其刊物的品位。因此,作为发布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主要载体之一的各会计类专业期刊,除了应组织自己的基本稿源队伍外,应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刊风格,以吸收更多的社会稿源,使我国逐步形成一个以各会计专业期刊为主体,辅以课题研究报告、专题论文集、教材、专著及系列学术著作等多种形式的会计理论成果发布渠道以加速会计理论研究成果与会计实践信息的沟通,促使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向纵深推进。目前,部分会计专业期刊为扩大稿源对各个时期的重点会计理论问题采用立专题、公开组稿、辟专栏(版)的方式进行集中研讨,不仅其形式活泼、收效显著,而且对促使会计理论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及范围的拓宽亦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第四,注重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运用。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动因是会计实践的需要,其基本目的则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指导会计实践。因此,如果我们对所取得的成果只是满足于跃然于书本上或刊载于杂志中,一俟其付梓面世,即万事大吉,束之高阁,谁也不去验证其推行的可行性,无人去考虑如何推广运用。这样,就会给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带来两种后果:一是容易形成理论研究内容与实践的脱节;二是容易产生理论研究方法上避实就虚的情况,从而影响会计理论成果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在推广运用上最具典型的范例是以“两则”和“两制”的研究、制定、颁发、宣传、贯彻及实施为突破口的会计制度改革这一系统工程,它前后历时五年多,真正做到了基于会计实践需要→提出理论研究课题→全方位组织研究队伍→形成多层次研究成果→采用各种形式予以发布→运用多种方式宣传贯彻→采取有效措施督导其推广与运用→指导新形式下的会计实践等各个环节的较完美结合,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顺利推广运用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而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由此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其一,在研究内容的选定及课题的设计上,除了注重加强对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之外,还应充分考虑会计实践工作的客观需要,这样,就可为将来成果的推广运用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二,在会计理论研究过程,应注重做好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各个环节的基础工作,对每一阶段的每一成果都应建立在对一定范围的会计实践深入调研所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之上,这是我们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推广应用价值的关键。

其三,我们所形成的理论研究成果一定要注重理论上的系统性,论证上的逻辑性,涉及问题上的全面性,以及操作上的可行性。这是我们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予推广应用的基本条件。

其四,会计理论研究成果能否顺利推广与运用以及在推广运用上所能达到的水平及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与配合的力度。因此,这一条件也是促使我国的大量会计理论研究成果不是一味地停留于会计理论工作者的书斋,不是局限于会计著作之中与会计期刊上,而可受到复杂多变的会计实践所检验的重要保证。

注释:

〔1〕《会计研究》1983年第5期,P.1

〔2〕同〔1〕,1994年第3期,P.12

〔3〕〔5〕《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1995年年会暨专题理论研讨会简报》第2期,P.3

〔4〕同〔1〕,1986年第5期,P.54

〔6〕同〔1〕,1993年第5期,P.11

〔7〕同〔1〕,1991年第6期,P.16与1994年第五期P.37

〔8〕《中国社会科学大趋势》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版

〔9〕同〔1〕,1985年第6期,P.17,1993年第3期,P.3,1993年第5期,P.6及1995年第3期,P.16

〔10〕同〔1〕,1991年第6期,P.48;

〔11〕同〔1〕,1984年第6期,P.54,1991年第6期P.16,1993年第1期,P.22:及1993年第6期P.16:

〔12〕同〔1〕,1987年第6期,P.1,1992年第4期,P.4,1994年第5期,P.3;

〔13〕同〔1〕,1995年第3期,P.15

标签:;  ;  ;  ;  ;  ;  

推进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构想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