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与能力培养_大学生村官论文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与能力培养_大学生村官论文

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和能力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村官论文,社会工作论文,视角论文,能力论文,角色定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42X(2011)04-0020-04

大学生村官是政府面向全社会通过严格考核考察程序选拔到基层农村出任村干部,协助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处理农村日常事务的高校毕业生。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开创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先河。2008年4月1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出台《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提出中国计划连续5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标志着这项工作正式转入国家主导的工程建设阶段。此后,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各省市广泛开展,大学生村官也成为社会瞩目的群体。作为这一政策的实施对象,大学生村官是主角,因此,我们要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大学生村官本身。从学生到村官,从城市到农村,他们的身份与生活世界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们将扮演一系列新的社会角色。而要成功扮演好这些社会角色,就需要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多渠道培养其能力。

一、农村社会工作与大学生村官的职能契合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日益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重要意义更加明确,它是农村社会和谐的润滑剂,是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推进器。王思斌教授提出社会工作需要“嵌入式发展”到各个领域,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1]学者蒋国河也呼吁“农村的发展尤其需要以助人自助、专业服务为宗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介入”。[2]那么,何谓农村社会工作?它是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现实社会工作者(政府或准政府农村工作者)的合作,以村庄为基础,持守社会公正、社会关怀和真诚信任的伦理情怀,以重建政府与农民间的信任关系和农民的自信、自尊和权利意识为根本宗旨,通过与村民的同行、广泛参与和增能,倡导政府的社会政策改变或使政策更符合农民的真实需求,减少社会冲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通过对村民提供个人、家庭、小组等直接服务,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最终实现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目标的助人活动”。[3]可见,农村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加强村民的能力建设,基本目标是促进农村社区福祉和保持可持续发展。

国家大力推行的大学生村官计划,重要目标就是让大学生村官接受实际工作锻炼,协助妥善解决农村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协助村民积极应对各种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挑战,提高村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促进村民增收致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创造条件,从而促使农村基层组织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居民,构建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推动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作出贡献。

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可以理解为深入农村的社会工作者,或者说在农村从事社会工作事业应是大学生村官重要的职能定位。大学生村官应成为农村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承担起农村社会工作的职责。

二、农村社会工作视野下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4]角色期待是角色定位的基础。而村官的角色定位,是社会中存在的对个体行为的期望系统和个体对自身的特殊期望系统的互动。大学生村官要想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角色,就必须对各主体的角色期待有全面的认识,充分了解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所对应的行为模式。

当前,国家、社会和村民都对大学生村官这一角色都提出较为明确的期待和要求,主要表现在:要求大学生村官紧密结合自身的优势,立足于乡情村情,寻求适合于当地发展的项目,并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跟踪服务工作;要求大学生村官能提供各种信息、开展技术培训,充分开发社会资源,为农村发展创造条件;要求大学生在系统学习国家涉农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要求大学生村官向村干部学习农村矛盾解决的固有规律和方式方法,运用法律政策、传统观念和社会道德化解农村矛盾。

在社会工作视角下重新审视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其内涵更为丰富。大学生村官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些表面问题的处理上,要从更深层次去探讨其角色定位和角色作用。

(一)使能者——促进村民的能力建设

社会工作强调“使能”(enable)和“增权”(empowerment),即通过增加教育培训,增加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在农村,大学生村官应增强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扮演好“使能者”的角色。“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也就是“授人以渔”,强调的是不仅仅只看重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更加注重村民获得自身能力的增长,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自助”。大学生村官扮演好“使能者”角色,就是加强村民的能力建设,真正发挥农民的潜能,应注意运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鼓励村民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并提供机会使他们的感受可以被相关部门认知;二是用同理心去理解村民的感受,协助其树立信心,激励村民改变现状的决心;三是促使村民形成合力,尤其是当他们有共同的不满时或面对共同的困境时,通过沟通使他们走向团结一致并尝试将他们组织起来共同解决问题。这种使能者的角色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村官必须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村民,服务农村建设。

(二)中介者——充当政府和村民之间的联络者

中介角色指的是社会工作者作为村民与相关部门的联系人,充分发挥牵线人和润滑剂的作用,协助村民处理好与职能部门的关系。“长期以来,由于政府与农民个人之间缺乏一种良性的缓冲机制,往往导致两者直接发生冲突。究其原因在于政府和农民之间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媒介”。[5]当出台某项政策时,由于政策制定者和政策对象之间存有“间隙”,相关部门难以全面评估农民的真实需求,可能会造成政策的决定或执行出现偏差,使村民对政策产生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村官需要起到中介和桥梁作用,一方面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和农村的发展状况,深入了解政策适用情况和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将制定合理的政策宣传给农民,加深群众对政策的理解,并协助贯彻落实;另一方面,要积极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以一种理性的方式及时地将农民的需求和乡村的情况表达出来,将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馈给决策者,促进政策不断修正和完善,增强政策的可行性。

(三)维权者——帮助维护村民权益

随着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侵犯农民权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大学生村官不仅仅要在宏观上、在政策上服务于农村发展,还需要在具体事务中积极维护村民特别是农村中弱势群体的利益。大学生村官对政策、对法律比较熟悉,另一方面又与群众紧密联系,这样就容易发现村民权益受到侵犯的问题,也具有为村民主张权利的能力,主要通过在村民纠纷中维护利益受损者利益和代表村民向相关部门主张权利这两种方式进行。为此,大学生村官应全面提升各项能力,积极地为有困难的村民维权。这就要求大学生村官全面学习与农村有关的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深入了解所在村里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纠纷的历史沿革,虚心学习乡村特有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和处理经验,主动加强与公安、法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

(四)服务提供者——开发、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提供社会服务

社会工作者的使命是向服务对象提供各种适切的服务。对于从事农村社会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而言,这种服务主要是宏观层面的社区工作,即农村社区发展计划,结合农村的实际需求和现实条件,努力开发和整合各方资源,协助当地干部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制定出既立足于当前又放眼于长远的方案,积极引导农村经济与现代市场经济接轨。微观层面的服务,主要是对农村各种弱势群体,包括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妇女、贫困者等提供个案服务和团体服务,评估他们的需要,为其提供各种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诸如留守儿童托管服务计划、贫困者支持计划等等。

(五)教育者——传播信息和宣传政策法规

教育者的角色是指通过提供机会,让村民学习特定的专业技能和社会功能;通过言传身教,提升思想,促使村民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农民贫穷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知识欠缺、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大学生村官要充分发挥自身知识丰富、思想活跃、理念更新快的特点,在不断提升自己各项能力的同时,履行好教育者的职能,帮助农民增加知识、转变思想、更新理念,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的文化环境和乡风文明的社会风貌。一是传授给村民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大学生村官应以务实的态度,结合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程,加快培养农村的各种实用型人才,培养大批有文化、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二是促进村民的意识提升和行为改变。针对农村中广泛存在的村民法律意识不强,政策理解能力不足的情况。大学生村官应通过结合生产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导村民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用村民可以理解接受的方式,宣传各项惠农政策的重要意义。

(六)研究者——发现并研究农村的社会问题

大学生村官身处农村改革发展最前沿,直接面对村民的生产、生活,更容易发现农村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随着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成为常态,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同时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突出、群体性事件增多。这就要求在农村实际上行使社会工作者职能的大学生村官不仅要带领农民增产增收,还要以自身的专业素质发现农村社会的问题,并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和掌握农民和农村的真正需要,对问题的性质、发展趋势及其对个体的影响做出评估和判断,切实扮演好研究者的角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为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三、基于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下的能力培养

大学生村官角色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须围绕角色要求,多渠道地确立尊重、激励和强化这种角色能力的流程和制度,鼓励每个人强化角色能力并朝着角色方向努力。

一是要建立全程培养机制,促进大学生村官成长。从制度安排、制度创新和推动服务对象社会参与的角度,满足改变中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工作的宏观视角。温铁军认为“大学生成批地被各地政府聘用驻村支农,应以国家战略调整和宏观制度变化作为背景”。[6]这就要求将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干部培养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强化大学生村官职业规划,明确其执行能力、工作责任、行为规范、支援保障,抓住选任、培训、使用、分流等环节,引导大学生村官自觉按照角色定位来规划、发展自我。优先安排大学生就近任职,便于尽快融入环境、进入角色。并且通过教育、培训、使用以及管理等途径,开发他们的潜能,培育其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要按村官角色原则设计明确薪酬提升、职务提升、技能评级的要求,建立考核激励机制,积极促进村官成长。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党委政府宏观管理的双重作用,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7]对创业有成的大学生村官,鼓励其成为乡村企业家或职业经纪人,或者直接到创办、领办的企业工作。继续在公务员招录计划中专门拿出职位定向招录聘期已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保障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二是要依靠主体自觉实践,提升大学生村官能力。担任村官既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也是一次难得的人生历练。对于每一位大学生村官而言,也要给自己“赋权”。大学生村官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应该从政府、社会和村民的期待出发,积极调整心态,把握自己的角色。在思想认识上,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奉献与索取、理想与行动的关系,在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在综合素质上,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在服务农民中增进同他们的感情,赢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在意志品质上,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倡导良好道德风尚,弘扬创新、创业、创优的时代精神,在顺境中不自满,在逆境中不气馁,在任何情况下要有执著追求的意识、掌控自我的意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三是要强化农村社区支持,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农村社区是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场域。大学生村官以社区群众为服务对象,利用社区内外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社区范围内的有关问题,理应获得来自社区的有力支持。首先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村官成长的舆论环境,加大对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宣传力度,引导村民理解国家的村官政策,防止对村官期望值过高和漠不关心两种倾向。其次要给大学生村官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大财政投入,保证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落实到位,要结合实际制定大学生村官待遇保障细则。第三要给大学生村官提供适应农村、施展才能的培养环境。完善大学生村官的帮带制度,通过乡镇、村两级干部挂钩联系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挂钩联系重点项目、大学生村官挂钩联系农民专业合作社或重点企业等方式,鼓励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与大学生村官结对联系、合作创业,发挥好农村实用人才的实践、经验优势和大学生村官的知识、信息优势,实现双赢。

大学生村官担当着农村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应不断加强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意识,内化角色规范,以更好地实践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并努力开创大学生村官角色的新领域,更加出色地扮演好时代和社会赋予的这些角色,架构起政府和村民之间的桥梁,给农村带来新的理念和精神风貌,为新农村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政府在选拔任用大学生村官时,也应及时地对新招录的大学生村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理念、方法及技能培训,提升大学生村官的综合能力,使其在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为我国社会管理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收稿日期:2011-07-28

标签:;  ;  ;  ;  ;  ;  

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与能力培养_大学生村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